台灣立陶宛|認清「東升西降」的國際態勢 台灣外交須落在實處

撰文:荀文若
出版:更新:

近日美國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與中國副外長謝鋒在天津會晤,而一般預計中美領導人的雙邊峰會,最快也要在10月的G20峰會舉行。
從當前到10月,肯定還會有很多不同的力道在作用。這將引領着中美對話的接合,決定後疫時代的國際秩序,對台灣的影響也將十分關鍵。

正當外界聚焦習近平與拜登(Joe Biden)是否能在10月舉行的G20大會上來場「習拜會」之際,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於當地時間7月20日宣佈,台灣將在立陶宛設置「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立陶宛當局稍晚亦回應,將於今年秋天於台灣設立代表處。一來一往間台灣似乎有機會「走向國際」。

表面上看來,北京與美國都沒有介入太多,但若深究其中,其實一切仍脱離不了兩岸關係與中美博弈的糾葛、也與疫後全球格局擺盪有關。特別是美國於其中的戰略試探、以及為何會「挑選」立陶宛,或許能借此觀察中美台三方未來的互動模式。

台灣將在立陶宛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Facebook@mofa.gov.tw)

台立互設代表處中的兩岸因素

蘇聯解體後不久,1991年9月立陶宛旋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迄今恰好即將屆30年。期間雙方關係不愠不火,基本上沒有太多火花,特別是立陶宛身居波羅的海三小國的一員,意識形態與政治制度都較崇尚西方式的自由與民主,冷戰期間本就與蘇聯不睦,蘇聯解體後與俄羅斯的關係亦不佳,與北京也只是泛泛之交。

雖然立陶宛曾加入北京所倡導的「一帶一路」與「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17+1),但雙方不論是政治往來或經貿交流,都沒有太顯著的提升。相對於絕大多數「17+1」成員,波羅的海三小國與中國的經貿依存度並不高,就連台灣與立陶宛的經貿數據,都與中國大陸差距不大。

近年來,中立之間的齟齬約略自2019年開啟。該年,立陶宛發布了《2019年國家威脅評估報告》,首次將中國列為安全威脅;立國政府並表態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角色參加世衛大會,引發北京不悦;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台灣向包括立陶宛在內的歐洲國家捐贈口罩,時任立陶宛外長林克維丘斯(Linas Linkevicius)更表示已親自和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要求讓台灣加入世衛。

到了2020年11月,立陶宛新執政聯盟表態支持「從白俄羅斯到台灣,為自由而戰的人們」;進入2021年後,立陶宛不但率先退出「17+1」機制,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還說中立雙方的合作幾乎沒給立陶宛帶來好處。到了6月,立陶宛宣佈將捐贈2萬劑AZ疫苗給台灣,藍斯柏吉斯說「愛好自由的人們應相互關照」,並在台灣帶起一股立陶宛旋風。

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右)挺台立場堅定。(Twitter@Lithuania MFA)

一系列的發展,北京不可能沒有在其中施力,但對立陶宛來說,如同前述所言,一來與中國大陸的經貿互動本就不深,二來其國家意識形態也與北京大相徑庭,這或許都是影響立陶宛轉而與台北打交道的因素。

至於對蔡英文政府來說,與立陶宛互設代表處的意義當然不在話下,比起台灣現有的絕大多數邦交國、甚至全世界只有台灣承認的索馬里蘭,立陶宛好歹是歐盟成員國、更曾擔任過聯合國安理會理事國,能夠與立陶宛產生連結、設立代表處總是一件好事;同時,若能經由這次的成功案例,為台灣打開「新式外交」或「蔡式外交」的機會之窗,相信會是蔡英文政府接下來的重點。

更重要的是,經由立陶宛的案例,蔡英文政府暫時可以走出今年初在圭亞那(台灣稱蓋亞那)遭逢滑鐵盧的陰霾,並有可能作為向其他歐陸國家「兜售」的經驗,然而這必然會挑戰北京的忍耐紅線。

中美博弈下的台灣外交

另一方面,在兩岸關係小架構之上,中美博弈依然是台立關係背後的「影武者」。當台灣宣佈將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後,美國在台協會(AIT)隨即肯定這項舉措,AIT表示所有國家都應享有與台灣締結更緊密關係與拓展合作的自由,AIT更強調台灣是先進的民主政體、主要的經濟體,也是世界上一股良善的力量。

台外交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司司長俞大㵢對於北京介入台灣在圭亞那設代表處,表達強烈譴責跟遺憾。 (屈彥辰/多維新聞)

此外,美國國務院東亞局7月20日時也在Twitter上發文讚賞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成立,並表示歡迎台灣擴展國際夥伴關係及因應共同挑戰的努力。針對美國政府高度讚賞台立互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表示,北京堅決反對美國的錯誤言行,並要求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謹言慎行,「停止助台拓展國際空間」。

事實上,台海雙邊的較量雖然有着從國共內戰以降,以及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再加上2000年後兩岸關係歷經緊張、友好、嚴峻的背景,但在中美博弈範圍與程度日益擴散與嚴重後,台灣的對外關係也成為美國官方的焦點。也因此,2018年台灣與薩爾瓦多斷交後,美國國務院曾經大動作召回美國駐多米尼加、薩爾瓦多與巴拿馬的大使,欲藉此警示該區域轉向與北京友好的國家。

後續當2021年初台灣宣佈將在圭亞那設立代表處後,美國也立即表態支持,但隨後的發展顯然不盡如美國的意,圭方在北京的壓力下,髮夾彎般撤銷與台灣的合作,這也是中美互弈下美國的再次落敗,更明白顯示北京的影響力已大方進駐美國的「後花園」。

對拜登政府來說,雖然強調與中國的關係不是追求衝突而是「激烈的競爭」,但若是無法協助台灣拓展國際生存空間,相信其他國家也都看在眼裏,也將更明確美國霸權地位不再的現實。基此,立陶宛就成了美國的實驗室,一來中立關係不佳,再加上立陶宛要與俄羅斯抗衡亦需要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支持,順手推動台立關係也不過是水到渠成。

近期,不僅AIT經常針對台海議題發表言論,美國軍機也接連降落台灣。(中央社)

對北京而言,立陶宛的做法絕對讓其感到不是滋味,畢竟中國與立陶宛的正式外交關係仍存在,立陶宛卻在美國支持下大方邀請台灣登門作客;有了立陶宛開先例,難保台美不會繼續尋找下個目標;又或者是美國正利用此機會向北京展現其影響力,並提示北京,中美若要維持合理的競爭模式下,中國還是得尊重美國。

也因此,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歷經波折,仍於7月25日至7月26日訪問中國天津,與外交部主管中美關係的副部長謝鋒會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也會見舍曼,一系列的動作中美都還是在鬥智較勁,台灣與立陶宛、又或者是將來台灣可能與尚未浮上台面的其他國家合作,其實都仍是包裹在中美「大氣候」下的「子氣候」。一旦新型中美關係被雙方認可,台灣的空間勢必又會被限縮,因為自始至終台灣、或是蔡英文政府,就只是美國操弄區域的棋子罷了。

新時代全球化下的結構洗牌

特朗普(Donald Trump)就任美國總統後第二年,因國內政治遇阻而在2018年展開與中國的經貿戰,雙方更演變為全方位的無硝煙式爭鬥;即便特朗普未能連任,抗中幾乎也已成了美國政界與民間的新共識,只是新舊政府的手段不同,拜登捨棄特朗普式的單打獨鬥,走回過往的「結盟」道路,不斷在區域間、歷次峰會中試圖施壓北京。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3月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安顧問沙利文的對話氣氛充滿張力。(多維新聞)

然而,中國已非40年前那個要「韜光養晦」的東亞大國,「有所作為」更是如今的北京亟欲展現給各國看的。對中共來說,有所作為並不是要與美國爭霸,而是做好自己的事、向各國展現不一樣的發展道路。但是,作為一個獨霸世界許久的國家來說,美國自然會試圖通過全方位的攔截、扼殺中國與其並駕齊驅的機會。

可惜,對美國來說,中國已經發展到了美國「隻手難遮天」的境界。當習近平說「中國已經可以平視世界了」,當楊潔篪與王毅在美國領土對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力斥「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時,東升西降的態勢已很明顯,而這勢必也將左右未來新的國際結構重組與革新。

對台灣來說,在當前如此艱難的國際情勢下,能與立陶宛建立表面上的關係仍是一件好事,但能否進入更實質的互動,才是接下來蔡英文政府的真正考驗。台灣即使只剩下表面上的15個邦交國,但在全球各地仍設有許多代表處,這是台灣與他國維持實質關係的方式,近年來卻也因兩岸關係不佳而有所影響,例如迪拜、厄瓜多、尼日利亞等地駐處被迫改名或遷館。面對兩岸關係持續不佳與全球新格局的成形,台灣必須更小心翼翼,以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