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核武政策・二|以威懾達致和平的歷史遺物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本系列前文提到,美國拜登政府正醖釀更改傳統核武立場,可能在未來兩年宣布採納「不首先使用」(No First Use,NFU)核武政策。美國這次可能更改核政策,會否進一步影響全球核平衡機制?在此大背景下,我們不妨剖析一下全球各大擁核國對於「擁核」的理解及其作用之間的差異。(系列文章之二)

所謂「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意思是承諾在未有受到其他國家核攻擊的情況,永不會首先主動使用核武器。這個定義非常嚴謹。若然某擁核國遭受敵國使用傳統武器及生化武器攻擊,依據「不首先使用」原則,該擁核國也不能動用核武反擊。

目前,全球共有8個「擁核國」,分別是美國、俄羅斯(繼承前蘇聯)、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以色列被廣泛認為擁核,但它從未承認過。

美蘇在冷戰時期主導簽訂《核不擴散條約》。雖然如此,它至今仍未覆蓋所有擁核國家,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沒有加入過《核不擴散條約》(朝鮮曾加入,但於2003年宣布退出)。

至於甚麼情況下才會觸發使用核武,各大擁核國之間也是協調不一,最終窒礙整體核裁軍進程的前進步伐。

這些不協調背後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各擁核國對於核武的作用之理解,有着相當顯著的落差。

甚麼情況下才會觸發使用核武,各大擁核國之間也是協調不一。(Getty Images)

表明「不首先使用」的擁核國

先說中國。中國於1964年在羅布泊首次成功試爆第一枚原子彈,並於同年宣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承諾此「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將保持不變。根據中國外交部目前在網絡上載有關核裁軍的聲明,它仍然承諾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並一貫主張最終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核戰略。

另一個亞洲擁核國印度,它在1998年正式成功試爆核彈,並對外發表自己擁有核武能力。同樣,新德里政府同一時間地宣稱「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在沒有受到核武攻擊前,印度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對於印度很快願意公布遵守「不首先使用」原則,《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認為,這因為印度當年相對小規模的軍備,令它在現實上根本難以率先動用核武;另外就是這有助印度建立「負責任擁核國」的形象,藉以緩解新德里政府在國際核秩序中遭受大國壓力。

印度是亞洲其中一個擁核國。當年它宣布自己擁有核武能力時,在國際間惹起很大爭議。(Getty Images)

冷戰遺留下來的傳統?

至於俄羅斯,由於前蘇聯與美國就着終止核軍備競賽和推動核裁軍,莫斯科一度提出過「不首先使用」承諾。然而,1993年,蘇聯解體後一年,俄羅斯摒棄了此承諾。到了2000年,俄羅斯軍方重申,保留應對大規模常規攻擊而使用核武反擊的權利。這即意味着,若然有國家使用非核傳統武器攻擊俄羅斯,俄方有可能會使用核武反擊。

至於美國也是未有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英國、法國這兩個北約成員國,對核態度大多跟隨美國。

至於未加入《核不擴散條約》的巴基斯坦及朝鮮,其最新近的相關表態同樣未有明確承諾「不首先使用」。

此處需要了解清楚的是,美國雖然未有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然而,在美國外交政策的語言下,美國為全球超過180個國家提供「消極安全保障」(negative security assurance)政策,這即代表華府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對已加入《核不擴散條約》的非擁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2018年,時任特朗普政府在其發表的《核態勢評估報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NPR)再度重申了這一要點。

換句話說,除了英、法、印這三個美國傳統盟友外,中國和俄羅斯(已加入條約的擁核國),以及朝鮮及巴基斯坦(未有加入條約),均有較高機會與美國發生核武衝突。

各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有助促進全球核裁軍進程。(Getty Images)

「終極武器」的意義

從這些國家對「使用核武的前題」可以看得出,不同國家對核武這個「終極武器」作用皆有不同理解。像中國、印度這些早在冷戰時期已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的擁核國,它們對待核武是有一種「止戈為武」的態度,不打仗才能達致真正的打勝仗。

至於像美國、俄羅斯這種仍未承諾「不首先使用」的擁核國,仍在保存應對敵國實行不對等武力行為(即傳統武器)的核反制力量,則是希望發揮以「武」作「威懾」的作用。這可能是美蘇冷戰高峰期以降所形成的「恐怖平衝」、「相互保證毀滅」的博奕思想遺產──令這些擁核國對核武作用的理解有高度警惕,遲遲未敢各自踏前一步,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原則。

總括而言,拜登政府倘若決定在未來一兩年內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將是全球核裁軍進程的一大步,也將更形貼近未來「無核世界」的理想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