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統賀錦麗的東南亞之行早被架空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8月23日至26日訪問新加坡和越南。訪問期間,她談到的話題莫過於南海航行自由、開放自由的太平洋以及國際秩序與規則,體現對東南亞地區或東盟的重視,其中也免不了批評中國。但是,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導致的信譽缺失,也使得賀錦麗此行強調美國在東南亞的承諾有些吃力。

事實上,她此行的目的性不強,白宮也沒有成果導向,完全是為了技術性地展現美國在東南亞的外交存在,對抗中國的地區影響力。之前,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和國務卿布林肯已經到訪該地區。而她此次在新加坡簽署的一份美軍在新加坡部署P-8飛機和瀕海戰鬥艦的安全協議,也是奧斯汀到訪時就已協商好的。

賀錦麗在外交上並無實權,屬於華盛頓的局外人。當初她從加州到華府,被拜登(Joe Biden)挑選擔任副手,完全是一個美國內政視角的選擇,比如幫助民主黨吸引非裔和女性選民的支持,以及培養黨內年輕隊伍的政治需要。她能夠接手何種議題,完全取決於拜登的授權。半年以來,她主要負責議題包括國內兒童福利、邊境安全以及選舉權益等議題。外交出訪方面,賀錦麗基本上沒有經驗。

+5

首先是她對拜登的國安團隊基本上沒有影響力。這一點和包括拜登在內的前幾位美國「副總統」不同。切尼(Dick Cheney)當年性格上就很願意插手小布殊(George W. Bush)政府的國安政策,屬於小布殊新保守主義團隊決策的參與者;拜登當年作為長者、外交專家,不但在內政上幫助奧巴馬和國會促成了醫保、救市計劃等多項法案的通過,而且在外交上也輔佐過奧巴馬,甚至從時任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手中奪過對華關係的主導權;彭斯(Mike Pence)面對一個對內政外交一竅不通的特朗普(Donald Trump),更願意展現影響力、更容易積累政治資本。

現在,美國的外交基本上由拜登全面把控,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輔佐。沙利文注重外交決策的內政考量,而布林肯則堅持盟邦、價值觀外交的大原則和大方向。而國防部長奧斯汀等成員更多是執行角色。

所以,賀錦麗在新加坡和越南能夠講得內容絕對不會超出可預期的綱領,一般會延續拜登團隊布林肯、沙利文等人之前的一些表態。這也是為什麼賀錦麗此次出訪前還特意和布林肯以及前國務卿希拉里通了電話。她至少要在姿態上向別人學習。

當然,這也不是賀錦麗個人的問題,而是白宮本來也缺乏戰略指引。且不說拜登的印太戰略尚未出台,即便回歸到奧巴馬執政時布林肯和沙利文就參與推出的重返亞太戰略(或再平衡戰略),最後還是一個空殼化的東西,即便現在改頭換面,被調整為印太戰略,也只是一個地緣概念。

當前美國國內現狀和政治現實也迫使賀錦麗東南亞此行不會取得大的成果。這尤其體現在經貿方面。從東南亞諸國的訴求來看,它們希望美國更多能在經貿層面滿足地區利益,而非在軍事與安全層面逼迫它們選邊站。而美國國內主流意見也是反對簽署新的貿易協定。這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訴求不符。

總體來看,賀錦麗此行更多是鍛鍊自己,積累經驗,而非達成什麼重要成果。這也是美國二號人物的一種尷尬。尤其在印太戰略出台之前,賀錦麗此行更多是符號性的,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只能空談一些承諾或者戰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