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塔利班執政 華盛頓應爭取北京合作

撰文:皇金
出版:更新:

9月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抵達德國當天便和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主持了一場同20國家的虛擬會議,討論阿富汗問題和局勢發展。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各方在阿富汗問題上採取統一立場,尋求國際社會對塔利班的施壓,迫使後者兑現承諾,緩解可能的人道主義危機;在反恐問題上加大對塔利班的問責;讓阿富汗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離開;並組建一個尊重基本權利的包容性政府。

這場國際會議並沒有中國和俄羅斯,因為這是美國拉攏德國召集其他國家舉行的一次會議。按照美國國務院的說法,此次與會者主要是盟國和夥伴國。這20個國家分別是澳洲、巴林、加拿大、法國、印度、意大利、科威特、挪威、巴基斯坦、卡塔爾、韓國、沙特、西班牙、塔吉克、土耳其、土庫曼、阿聯酋、烏茲別克、英國。歐盟、北約和聯合國代表也出席了該虛擬會議。

這是一次美國和盟邦及夥伴國的一次會議,按理說也不包含中國,畢竟在美國話語背景中,中國不是盟國(allies),也不是夥伴國(partners)。但是,在阿富汗問題上,美國不可能、也不應該排除中國。從布林肯此前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的溝通來看,在阿富汗問題上,他暫時不願意尋求中國的合作,或者不願意公開提到和中國的合作,畢竟他在國會面臨的質詢壓力也很大。

但從現實政治發展來看,美國在阿富汗問題上終究離不開和中國的合作。中國可以是重要合作伙伴。事實上,到了美國時間的9月9日下午,白宮就發放訊息指拜登與習近平通了電話,對各自利益的分合有了「廣泛、具戰略性的討論」。

中美在阿富汗開展合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阿富汗衝突是美蘇冷戰的主要戰場所在。中美和巴基斯坦及英國等都曾武裝阿富汗武裝對抗蘇聯入侵。小布殊(George W. Bush)執政時期,中美也曾合作反恐,就打擊阿富汗境內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達成政治共識。

奧巴馬(Barack Obama)2009年剛上台時曾推動「阿富汗重建」議題,增加民生方面的投入,而且還尋求過中國的幫助。當時的美國助理國務卿、現任拜登政府印太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奧巴馬訪華前曾提到,奧巴馬政府希望將中國新疆和阿富汗之間的瓦罕走廊當做美軍後勤補給路線,請求北京能夠開放瓦罕走廊。不過,北京沒有同意這一請求。

當年11月訪華期間,奧巴馬還曾勸說中方更多地參與到阿富汗事務當中,其中包括加大人道主義援助以及派遣軍警幫助訓練阿富汗安全部隊。不過,美國希望中國軍方介入阿富汗的請求最終也被拒絕,主要是中國軍方一直不看好美國軍事介入阿富汗,外交上中國也保持不干預別國內政的原則。

但是,奧巴馬執政期間,在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的政治和外交對話中,中美一直保持了合作。比如,由阿富汗、巴基斯坦、美國和中國關於阿富汗和平與和解進程的四邊協調小組(QCG)在奧巴馬任內就舉行了5次會議。雖然會議最終沒能取得切實成果,但至少也為各方在阿富汗問題上溝通立場提供了機會。

+1

特朗普(Donald Trump)和拜登(Joe Biden)上台後從不同視角強調反對在外部開展國家重建。但是,塔利班主政阿富汗,對拜登政府的盟邦和價值觀外交路線是一種考驗。一場倉促的撤軍已經讓盟邦不滿,如果美國撤軍後放棄對阿富汗的資源投入,必然會繼續失信於盟友。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開始加大對塔利班在人權保護方面的政治施壓。

但即便是強調人權和自有價值觀等虛無議題,面對阿富汗重建的現實問題,美國還是繞不開和中國的合作。而且,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奧巴馬或小布殊時期的中國。

一方面是巴基斯坦的因素。在西方看來,作為塔利班的盟友,巴基斯坦佔據獨特優勢,而中國又是巴基斯坦軍事和政治上的主要支持者。此次布林肯組團開會,主要也是看巴基斯坦的態度;另一方面,中國這麼多年來積極協調阿富汗事務,也在阿富汗政界和塔利班內部積累了一定的影響力和外交資源,掌握了一定的主動。

最重要的是,在阿富汗反恐方面,中美應該站在同一立場,開展合作,共同施壓塔利班爭端兑現承諾,打擊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否則,拜登所宣稱的「恐怖分子無法以阿富汗為基地對美發動襲擊」就會真的成為他的又一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