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抗華同盟 美國工具箱漸空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繼美英澳三國達成新的安全協議AUKUS之後,9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白宮與日本首相菅義偉、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及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舉行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討論了全球衛生、網絡安全、基建以及安全等問題。

從美國國內輿論的反應來看,雖然官面上美國沒有將AUKUS和Quad和「反華」聯繫起來,但它們本質上就是圍繞中國搭建的不同形式的抗華組合。Quad雖然還沒有同盟性質,但美日澳三國的軍事同盟足以撐起它更多同盟形式的安排。未來一段時間,不排除美英日澳拉攏印度更多地參與地區安全對話和軍事演練。

當美國再次動用軍事資源搭建不同的安全組合應對中國挑戰的時候,恰好也能說明它的其他工具已經不足以達到美國所預期的效果。唯有軍事安全框架下的各種安排,甚至不惜回歸冷戰時期的做法與策略,才足以讓美國有信心應對中國挑戰,維護好自己的霸權地位。

換句話說,美國一旦動用軍事力量打擊對手,就說明既定戰略已經失效,其他工具已不可用。比如,阿富汗撤軍亂局中,美國繼續利用無人機發起阿境內的襲擊,並造成無辜兒童的死亡,只能突顯美國阿富汗戰略的失敗。

近期國際形勢的發展再次證明,外部軍事幹涉和所謂的民主改造貽害無窮。我們要大力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摒棄小圈子和零和博弈。
2021年9月22日習近平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

拜登政府正籌備和習近平的會晤。盤點拜登和習近平的交往瞬間:

+1

美國維護霸權、和中國博弈的工具很多。美元霸權地位、數字經濟和訊息科技的優勢、美國國內的法律、各種同盟關係等,都是美國維護霸權和推行民主價值觀的工具。包括美國在貿易、技術領域的封鎖和制裁,文化教育領域的禁令,網路襲擊和意識形態攻擊,對中國台灣和香港議題的炒作,以及以反恐為名發動的對他國的武裝侵略與佔領,都是美國利用不同工具維護霸權的體現。

在特朗普(Donald Trump)及右翼主政時期,這些大部分工具基本上被使用過,但效果有限。拜登上台後也延續了特朗普時期動用的工具,包括繼續加大對中國的科技封鎖,繼續打台灣牌和香港牌,以及拒絕取消對華貿易關稅等等。但是,這些工具並沒有取得大的效果。拜登和他的團隊仍在艱難評估。

舉例而言,中國今年8月份的貿易數據全線超出預期,對美出口也在大幅增加。從今年4月到6月,中國對美出口比2020年同期增長23%。9月23日,上海美國商會聯合普華永道(中國)發布新報告稱,在華美國跨國公司對其未來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77.1%受訪在華美企2020年實現盈利,82%的受訪企業預計其2021年營收將較去年實現增長。

經貿科技和意識形態策略收效甚微的情況下,美國最後還是會回到軍事與安全層面對中國開展圍堵,這是最直接、最硬性也是最具風險的做法。雖然拜登在首次聯大講話時強調武力並非解決問題的第一手段,但為了規避風險、支撐美國霸權,武力或者或者軍事資源又是唯一的有效手段。

2021年6月14日,北約峰會期間,美國總統拜登與法國總統馬克龍交談。當時,美國瞞着法國,私下已經開始和澳洲談判簽署AUKUS協議。(AP)

拜登注重打造新的同盟,或者在同盟基礎上開啟新的排列組合,拉新的成員入列,和特朗普的單邊孤立主義劃清了界限,旨在強化美國盟邦體系及領導地位。此次美英澳達成的AUKUS協議以及首次Quad領導人峰會,都是特朗普執政時就已經被啟動的。只不過拜登上台後將它們協議化、機制化,使它們服務於以盟邦外交為主導的對華策略。

但這種軍事同盟和安全組合背後的政治基礎也不一定牢靠。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之後的歐債危機、烏克蘭危機和敍利亞化武危機,包括期間發生的稜鏡門事件,都已經讓美國在盟邦當中的信譽缺失和領導力短板。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標誌着美國全球領導力的崩潰。阿富汗撤軍亂局以及此次AUKUS協議達成的方式,都突顯了美國和盟友間的裂痕。

美國越是注重「拉幫結派」,越是注重以新的軍事或安全同盟鞏固霸權,就越能突顯美國已經沒有多少有效工具可用。而且,這種以軍事安全為主的外交戰略並不會奏效,除非美國和它的盟友真的願意和中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

其實,美國通過軍事和安全資源的重新排列組合對抗中國,也是因為它無法接受中國掌控更多話語權,無法接受中國主導新的地區及國際秩序。但真正讓美國喪失話語權或者領導地位下滑的因素在國內。只有投資國內、解決國內矛盾和決策弊端,美國才能有機會保持自己的主導地位。目前來看,從特朗普到拜登,兩屆政府似乎都無法擺脱內病外治的老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