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全球門户」計劃如何聯印制華?|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印度視實力日益增長的中國為重大戰略威脅,並無所不用其極借重外部力量制衡中國。近期,歐盟推出總額3,000億歐元的「全球門户」計劃,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旨在降低對華依賴。因此,部分印度學者熱切期待該項目揮發制衡中國的作用。

本文作者為印度國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員,東亞中心學術和行政事務負責人賈格納特・潘達(Jagannath P. Panda)。他認為,與歐洲享有「共同價值觀」的印度應是歐盟施行「印太戰略」的天然夥伴,因此「印歐在未來將有廣泛合作前景」。

一直以來,印度以有影響力的新型大國地位成為歐盟在印太地區的天然合作伙伴,印度也與歐盟一樣對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保持警惕。印度將中國視作重要的經濟合作伙伴和強勢的「系統性競爭對手」,在這一點上印歐雙方也有很多共識,這也成為印度圍繞價值3,000億歐元的「全球門户」計劃與歐盟加強合作的基礎。此外,受大國競爭溢出效應影響,印歐雙方對獨立決策的訴求與日俱增,也愈發主張戰略自主。

在2021年11月舉行的第十三屆亞歐會議(ASEM)上,歐盟擴大其在印太地區影響力的意圖十分明顯。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和《巴黎氣候協定》也從價值取向上為對沖「一帶一路」影響提供了一些思路。歐盟將印度納入其基礎設施發展框架有着深遠的利益考量,一方面印度可以從供應鏈多元化、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上貢獻力量,另一方面作為中低收入國家和國際多邊主義倡導國,印度也可助力歐盟建立一種民主、包容和基於互聯互通的合作框架。

先看「全球門户」計劃在印太地區的發展前景。西方國家普遍對在供應鏈和貿易上過度依賴中國感到擔憂。2021年9月,美國和歐盟組建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討論中國「經濟脅迫」帶來的經濟和技術挑戰。

近年來中國海上實力日益增強,特別是在東海、南海和印度洋地區。歐盟對此感到擔憂,因而開始獨立自主地嘗試與東盟國家和太平洋國家加強聯繫。隨着該地區地緣張力不斷加劇,歐盟外長理事會於2021年4月通過了《關於歐盟印太合作戰略的結論》,而9月發布的《關於歐盟印太合作戰略的聯合文件》則公布了歐盟在該地區的七個優先行動領域: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綠色轉型、海洋治理、數字治理合作、地區互聯互通、安全和防務以及人類安全。歐盟最新的這版「印太戰略」無疑是2018年「歐亞互聯互通戰略」、2019年《歐盟-日本可持續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協議》和2021年「歐盟-印度互聯互通夥伴計劃」中所提及的「全面、可持續和基於規則的互聯互通」的延伸。

此次歐盟推出價值3,000億歐元的「全球門户」計劃旨在於2027年前在數字化、健康、氣候、能源、交通、教育和科研領域加大投資,不斷擴大全球合作網絡並將重點關注印太國家。由此,印度無疑是歐洲實現這一構想的關鍵國家。

2021年5月8日,歐盟27個成員國領導人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舉行視頻會議。(AP)

其次,歐盟的「全球門户」計劃與印度有怎樣的共識呢?「全球門户」計劃以「聯結而非依賴」為宗旨,着力在歐洲內外建立彈性聯絡網。這一計劃根植於多邊主義,可與「歐洲團隊倡議(TEIs)」形成聯動,將歐盟各成員國、歐洲的金融機構和各國國家開發銀行聯合起來,同時與美國、印度和日本等夥伴國家接觸。

「全球門户」計劃有六項基本原則:民主價值和高標準、善治與透明度、平等的夥伴關係、綠色發展、以安全為中心以及促進私營部門發展。這些原則點明瞭印度和歐盟價值觀相近,同時雙方也有着諸多共同優先事項,而這一切共識都將成為雙方合作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當然,「全球門户」計劃尚處起步階段,印度能否在這一計劃框架下加強與歐盟的合作還要觀察未來歐盟的政策走向。

第三,「全球門户」計劃能對印歐關係有怎樣的促進作用呢?儘管在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就與一些歐洲國家有了外交互動,但印度與歐盟在1994年才正式簽署了雙邊合作協議,這也為雙方之後的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礎。2004年,雙方建立了戰略伙伴關係,就推進民主人權價值觀和基於規則的多邊主義世界秩序達成共識。

2007年6月,印歐啟動自貿協定(FTA)談判,但談判在2013年陷入僵局。直到2021年5月召開的印歐領導人峰會上,雙方才同意恢復自貿協定談判,但並未確定推進談判的時間規劃——可以說,印歐關係在近幾年才有了實質性突破。

2016年,《面向2020年的歐盟-印度行動議程》成為雙方加強戰略伙伴關係的共同路線圖。2018年,歐洲理事會發布題為「歐盟對印戰略要素」的報告,提出加強印歐戰略伙伴關係並要在應對全球挑戰、外交政策、安全防務等領域展開合作,同時要挖掘雙方貿易投資合作潛力、聚焦人才創新並在全球範圍推廣民主人權價值觀。2020年,歐盟發布了《歐印戰略伙伴關係2025年路線圖》,雙方將重點關注可持續發展、外交和防務政策以及數字化研究與創新。2021年5月推出的「歐盟-印度互聯互通夥伴計劃」將重點關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數字、交通和能源網絡」並促進「公平包容的人員、貨物、服務、數據和資本流通」。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推進迅速,杜伊斯堡坐落於德國魯爾區萊茵河畔。近年來,這裏正逐步打造成為德國的「中國城」。(新華社)

第四,印度與歐盟可能在哪些領域展開協作呢?印度可以充分利用印歐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推動與歐盟的數字聯通。長期以來,印歐雙方一直在探索加強數字化轉型合作路徑,而雙方可以秉承可持續發展、民主人權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等共同理念,不斷推動雙邊互聯互通,特別是加強在社會、經濟、財政、氣候和環境方面的合作。

印歐雙方必須不斷研究比較不同公共項目和跨國項目的發展模式,並通過關注「一帶一路」滲透較少的地區特別是東歐和日本,探索出一套適合雙方的互利互惠合作模式。此外,印度、澳洲、日本所主導的「供應鏈彈性倡議(SCRI)」或將對「全球門户」計劃的落實產生重要作用,因為二者都主張加強「供應鏈彈性」同時使全球供應鏈多元化以減弱對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路線的依賴。

隨着「全球門户」計劃在歐洲以外國家的擴展,它可以與印度的「東進政策」、「印日亞非商業合作平台」、「聯通中亞」政策以及「西看」政策形成協同效應。印度已與法國、德國等歐盟國家建立了較為牢固的合作,這將成為印度與歐盟擴大合作的良好基礎。在國防安全方面,「全球門户」計劃有助於協調歐盟成員國間的國防工業發展水平,印度已經與幾個歐洲國家建立了密切的防務聯繫,未來可繼續與歐盟成員國拓展防務合作。

第五,印歐合作關係發展是否有動力不足的隱憂?儘管印歐雙方是在正式確立戰略伙伴關係後雙邊貿易投資才有顯著增長,但不容忽視的是印度是最早在外交層面與歐盟接觸的國家之一。儘管法國防長帕利(Florence Parly)多次強調「印度製造」倡議對於法國國防工業發展的重要性,但印度的一些貿易保護主義做法勢必會阻礙印歐夥伴關係發展,更何況與中國相比,印度在貿易上對歐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在2012年還與中東歐國家組建了「16+1」合作機制(在2019年至2021年曾短暫地增至17+1,後立陶宛退出)。儘管如此,近年來印度對歐合作有了諸多利好跡象,在網絡安全、可持續發展以及能源合作方面與法國、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有着密切的接觸。而在「可持續的互聯互通」理念下,印度與北歐國家也擴大了合作:2020年9月,印度和丹麥發布了關於建立綠色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在氣候變化、可再生能源、經濟科學技術研究方面推進合作;2021年9月,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出訪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及丹麥三國,回顧了印度與這三國的雙邊關係發展並着力加強與這三國的合作。

目前,印度一直有選擇地與歐盟成員國接觸並開展合作,尚未將歐盟視作一個整體開展外交,這一點需要逐漸改變。

中國同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引發歐盟高度警惕,立陶宛推出了中國中東歐17+1合作。圖為中國總理李克強同中東歐國家領導人互動。(新華社)

最後,「全球門户」計劃能否彌合印歐間的鴻溝呢?2020年,歐盟在印度外貿總額中佔11%,僅次於中國和美國(各佔12%左右)。同時,印度作為世界上的重要新興經濟體,是歐盟的第十大貿易伙伴,2020年在歐盟外貿總額中佔近2%,這一數字遠遠落後於中國的16.1%。然而,雙方的自貿協定談判仍然困難重重,2007年至2013年間雙方談來談去的許多問題直至今日仍未解決。

歐盟認為印度在貿易監管方面存在諸多「限制性」政策,但鑑於歐盟現在愈發認可印度在地區和全球經濟政治實力不斷增長這一事實,歐盟也逐漸引導域內公司與印度發展合作,特別是當歐盟對中國的崛起愈發感到焦慮時,歐盟勢必要克服對印度的諸多偏見,積極發展對印合作。

印度在印度洋海域打擊海盜、維護海上安全和保障供應鏈方面有着關鍵作用,這也是印度是歐洲在該地區的天然合作伙伴的原因之一。印度和法國已經深入參與該地區海洋治理事務,是該地區兩個關鍵的安全維護者。而隨着印中摩擦加劇,印度愈發希望成為外向型大國並着力提升對歐影響力,在此背景下歐盟也希望逐漸減弱對中國的依賴同時尋求戰略自主,這兩種新形勢都使得印度可以從歐盟提出的「全球門户」計劃中有所收益,雙方也應基於這些情況不斷髮展互利共贏的合作關係。

本文於1月16日發表於The National Interest網站,原標題為India Could Make or Break the EU's Global Gateway。
中文版本最早於1月21日刊載於中國武漢大學邊海研究所公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