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選|「戰時總統」紅利褪色 馬克龍有連任失敗之危?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4月10日,法國即將進行總統選舉的首輪投票。在2月底俄烏戰爭爆發之後,現任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支持度一度急漲,而其所有主要對手都因過往親近普京的態度而備受批評。一時之間,法國廿年未見的總統連任似乎已成定局。但隨着投票日逼近,總統選情又發生了變化。馬克龍上周在其首場大型競選集會上就警告:「今天的極端主義危機比起過去幾個月、過去幾年都更為巨大。」

目前,民望一度升穿30%水位的馬克龍,受到其遲來的競選工程、提高退休年齡等不得人心的政綱,以及愛麗舍宮過去4年僱用私營顧問公司的開支倍增的醜聞影響,如今已顯著回落數個百分點,只稍高於俄烏戰前。雖然這並不影響馬克龍在首輪投票的「必然出線」格局,卻突顯出烏克蘭戰事並非他的「必勝王牌」。

首輪投票漸見三方格局

另一方面,在馬克龍的11位選舉對手之中,也逐漸出現一左一右兩位較強勢人物爭取成為馬克龍在4月24日次輪投票對手的趨勢。

在馬克龍之右,俄烏戰前競選單張上尚有其與普京合照的「國民集會」(RN,前稱「國民陣線」)領袖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成功溫和化其極右和親俄形象,將競選焦點轉向物價高企等民生問題,放下以往針對外來移民的政治宣傳,高調支持法國收容烏克蘭難民。她此刻已明顯擊退了以更右立場挑戰其極右共主地位的電視主持兼作家澤穆爾(Eric Zemmour),從後者身上搶回數個百分點的支持,以大約23%的民意幾乎篤定晉身次輪選舉。

在馬克龍之左,第三度參選總統的極左老將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憑着全民保證就業和降低退休年齡等左翼政策,以及其對綠色政策一以貫之的支持,收編了接受不了極右的前工業區選民和年輕選民的民心,逐漸成為四分五裂法國左翼在這次選舉中的頭馬,其支持度只落後馬林勒龐5個百分點左右。如果原支持其他左翼候選人的選民在投票站中「天人交戰」後向他投下一票,梅朗雄並非沒有機會「黑馬跑出」。

馬林勒龐若能當選法國總統,料將成為歐盟各成員國的極右黨派的領頭人。(Getty)

不過,在馬林勒龐與梅朗雄兩位潛在對手之中,前者出線的威脅明顯比後者大。就在選前的周末,一項哈里斯互動民調(Harris-Interactive)就顯示,在第二輪投票,馬克龍如果對上勒龐,兩人的差距只有51.5%對48.5%之比,與2017年兩人對壘時的64%對34%可算是差天共地;而若對上梅朗雄,馬克龍則仍能以58%的支持而輕鬆勝出。

在新的選舉形勢之中,以往曾預測馬克龍有超過95%機率勝選的《經濟學人》模型,如今已將其勝算下調至低於80%的水平,而馬林勒龐則由幾乎必敗升至有五分之一勝選的可能。

馬克龍之所以會遇上此刻的連任失敗危機,當中有其個人施政與風格的因素,也有勒龐一改其2017年競選策略的原因。

馬克龍的形象定格

自2017年打着「不左不右」旗號上台以來,馬克龍力推法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當中包括對企業減稅和放寬勞工市場的管制等。同時,他們強調法國「再工業化」的重要,希望長遠將法國工業產出的GDP佔比由今天的10.5%提升至20%,為此推出了一系列包括「法國振興」(France Relance)、「法國2030」等大規模的產業投資政策。

正如美國的拜登政府一般,馬克龍在2017年當選後就一直希望透過經濟上的實質政績,將選民從極端政治的邊緣拉回來,特別是要針對前工業區的原社會黨或共產黨選民逐漸投向極右的趨勢。

執政5年之後,雖然經歷了疫情打擊,但法國的失業率已重新跌至疫情前的十數年最低水平,其疫後經濟復甦以去年計算也較德國、意大利、英國、西班牙等可相比的歐洲國家為快。而且,根據不同的統計,法國在新產業方面也跑上了歐洲的前列,在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初創企業數量上只落後於德國和英國,比2020年之數翻了三倍。

梅朗雄再次以全像投影遙距出席選舉集會。(AP)

可是,馬克龍剛上台時削減富人稅和企業稅的改革行動為他設下了難以磨滅的「富人總統」形象。2018年其增加燃油稅的氣候政策觸發了波及全國、連月不止的「黃背心運動」(Gilets Jaunes),更加深了其「離地感」。雖然他透過全國政策大辯論等直面選民的一系列活動挽回了一些失地,但其後的退休金改革又再次引來法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最長久罷工行動,最終馬克龍也不得不藉疫情之機將之擱置。

這一浪接一浪的草根民意反彈,使馬克龍變成了一個極具分化性的政治人物。

即使馬克龍的未完改革已帶來了一些的經濟成效,但選民卻大體對此無感。一方面,在疫情衝擊與俄烏戰爭中的物價升漲之際,不少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以外的「深層法國」(La France profonde)選民都普遍沒有感受到這些成果;另一方面,其「富人總統」的標籤,以及其被視為向右翼招手的政策也使他與左翼選民漸行漸遠。

而相於較馬克龍2017年選戰時異軍突起的「選舉素人」形象,今天的馬克龍已變成了政治精英和建制的代表,再不能喚起反現狀民眾的熱情,這就為依然能夠激發此等民情的政客留下空檔。

馬林勒龐為極右「去毒」

相對於馬克龍五年來的形象定格,馬林勒龐的政治策略這幾年來卻有了明顯的轉變。她放棄了以往明確的反精英分化式宣傳,堅定地執行着為其極右政黨「去毒」的路線,如今更反指任內引發多次重大示威的馬克龍才是分化法國的原兇,稱她自己才能為法國政治帶來平靜。

在形象工程上,她採取了中立和溫和的格調,一直以「深層法國」選民所關心的生活開支等民生問題為主打,減少談及反移民等對立性議題,並積極四出到法國的不同小城鎮拉票,與馬克龍致力「大國政治」的高高在上形成強烈反差。她亦經常在網上發布自己與愛貓的合照,努力軟化其形象,消減民眾將極右視為威脅的直覺判斷。

為極右「去毒」的路治路線,卻不必然是勝選之途。事實上,在去年澤穆爾參選之後,勒龐的聲勢一度被後者蓋過,連其被視為極右明日之星的侄女馬雷夏爾(Marion Marechal)也改投了澤穆爾的陣營,後者驅逐「不受歡迎移民」、禁止非法國名字等極端主張,也一度成為了法國政壇的主要論題。

是次選舉12位候選人的海報。在前列候選人中,除馬克龍外,極右的勒龐和極左的梅朗雄都主張降低退休年齡,這在老年化、少子化的發達國家當中,只能以「民粹政策」的角度去理解。(AP)

但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移民問題的話題性大減,澤穆爾繼續有限度維護普京和對接收烏克蘭難民的保留態度,也使之與勒龐指普京已變了另一個人和對其進軍烏克蘭的較嚴厲批評形成了對比。雖然勒龐以往曾親到克里姆林宮會晤普京、獲得俄國銀行貸款,更曾聲稱烏克蘭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但澤穆爾的存在卻淡化了勒龐的親俄和極端形象。

而戰爭引發的新一輪通脹憂慮,也正好觸及勒龐長期掛在口邊的民生開支議題。隨着澤穆爾失勢,勒龐就開始在民調中取得更明確的領先地位,幾乎毫無疑問能晉身次輪選舉應戰馬克龍;而烏克蘭戰事的常態化,也降低了選民在戰爭之初的震撼,使他們的注意力回到更為切身的物質考慮之上,收縮了馬克龍的戰時紅利。

雖然勒龐以「晒貓」和大談民生議題溫和化其形象,但其政策其實與過去差別不大。如今已不再提「法國脫歐」的勒龐,繼續主張法國法律應該壓過歐盟法律,希望修改憲法給予法國人在福利、就業等層面的優先地位,收緊移民政策,在所有公共場所禁止穆斯林女性穿戴希賈布頭巾(hijab)等等。這些主張無論在法理上、體制上和價值上也將構成對歐盟的挑戰。在俄烏戰爭的關鍵節點之上,這也將阻礙法國政府與德國政府的合作。

「共和前線」失效

在過去,法國有着所謂的「共和前線」(le front republicain)傳統,即選民不分黨派集中投票避免極右上台的力量。因此,馬克龍在2017年以24%得票進軍次輪選舉之後,即能以接近總票數三分之一的差距輕鬆擊敗對手馬林勒龐。然而,在馬克龍任內,「共和前線」的傳統逐漸被消磨,其在民調上與勒龐的支持度差距不斷收窄,從2019年尚有雙位數字差距的五四之比,演變到今天常見的單位數字差距。

馬克龍在上月才正式宣布參選,開始陸續遊走全國拉票。(AP)

上文所述只顯示二人得3個百分點差距的哈里斯互動民調,更一度使得法國和德國的十年期國債息差增加至疫情之初以來未見的差距,反映出各界人士對極右掌政可能的警惕。曾是社會黨人、其後加入馬克龍陣營的法國前總理瓦爾(Manuel Valls)更稱「法國離午夜只剩一分鐘的距離」。

根據一項益普索(Ipsos)民調,目前尚有一半法國選民表明不會支持馬林勒龐,這也許可算是「共和前線」殘餘的基礎。

然而,從這次選舉中間偏左和中間偏右候選人的總得票大概只得10%(相較於2017年的26%)可見,不屬於馬克龍支持者的中間力量已消減得七七八八;同時,在不少激進左翼選民眼中,馬克龍幾乎與勒龐無異,有一半的梅朗雄支持者已表示不會參與馬克龍與勒龐相爭的次輪投票;在政治極端化、馬克龍個人又不討好之際,法國更逐漸興起「投票無用」的思潮,不少評論都預估這次選舉的投票率將會是歷年來的最低點。這些民情走向大大縮減了馬克龍的勝算——反對勒龐已不再等同於願意支持馬克龍。

此刻,馬克龍在選前大談極端主義危機,其實就是在打「選情告急」牌,推高中間選民的投票熱情,希望殘餘的「共和前線」依然有一定的號召力。但如果民調結果不錯,即使馬克龍能一如預期的成功連任,其勝選已不再是2017年時對極瑞主義的否定,而是法國依然走在政治震盪邊緣的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