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堵中國之外 印太經濟框架的真實成色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5月23日下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日本東京正式宣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包括美國、韓國、日本、印度、澳洲、紐西蘭、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文萊等13個初始成員國。

三種輿論聲音

圍繞「印太經濟框架」輿論主要有三種聲音。一是質疑其價值效用。「印太經濟框架」准入標準不清晰不嚴格,不涉及關稅,甚至不需要議會批准,難為相關國家提供「市場准入」方面的現實利益,且如果美國執政黨更迭,有可能陷入半途而廢。

二是認為其針對中國。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日前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稱,美國在亞洲「非常非常關注與中國的競爭」,「印太經濟框架」將「有效反制」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基於此,不少媒體和學者直接拋出的標題是「印太經濟框架」是變相的「小圈子」,「印太經濟框架」是針對中國的最新小團夥,「印太經濟框架」是美國對華競爭的新工具。中國外長王毅直接指出要對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劃一個大大的問號。

其三是不少媒體提出「印太經濟框架」能否打亂中國崛起的進程,能否「框」住中國。基於其提出倉促有缺陷等現實問題,得出IPEF對中國無效無用的觀點非常容易。

拜登在日本出席系列活動。圖中前中排左二為美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左三為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右一為美國務卿布林肯。(AP)

美國政策越來越失敗嗎?

「印太經濟框架」之所以備受關注在於,從十年前宣佈重返亞太開始,美國就開始了多領域佈局以圍堵中國。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軍事上堅持要將60%的海軍力量部署在太平洋,經濟上試圖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主導亞洲地區經濟合作,打造新的貿易規則。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拋棄了亞太再平衡,開啟印太戰略,但由於時間有限,只在軍事上強化了同菲越印日等國的關係,經濟政策上退出TPP後並沒有建樹。拜登政府繼承了印太戰略,軍事上,強化五眼聯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同時,經濟上推出了「印太經濟框架」這一倡議。

放在美國圍堵打壓中國的傳統邏輯上審視「印太經濟框架」,很自然就會將其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現有的經濟貿易協定比較,會得出其存在缺進而無法制華的結論。

但是,從奧巴馬到特朗普再到拜登,美國的印太經濟主張真的越來越沒效果嗎,美國在圍堵中國上越來越失敗嗎?

或許並不是一句簡單的美國政客都很蠢可以定性。華府的政治精英們並不是頭腦發熱,也並不是愚不可及。

如果問題答案都指向唱衰美國,那麼不是美國真的不行,而是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本文的目的並非要肯定「印太經濟框架」,而是認為審視「印太經濟框架」的視野不能被傳統路徑框柱。

圖為2021年12月14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雅加達的印尼大學就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發表講話。(AP)

競爭色彩多於對抗

無法忽視的事實是,無論中美是否競爭,出於大國自身發展的需要,美國都會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張。在中美戰略競爭的背景下,無論美國是否有意為之,美國提出的任何倡議都會被解讀為對中國的圍堵和打壓。

拜登政府和前兩屆美國政府的最大不同是認識到美國做好自己事情的重要性。拜登上台後不斷團結盟友、強化盟邦關係的用意就在於此。無需出拳,只需握緊拳頭就有足夠的震懾力。

此次宣佈的「印太經濟框架」包括四個支柱:首先是在數字貿易、勞工和環境等領域制定所謂公平、高標準和有約束力的規則;第二是提高晶片、大容量電池、醫療產品、關鍵礦物等重要產業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第三是推動高標準基礎設施建設、脱碳和綠色技術發展;第四是稅收和反腐敗。

這些看似鬆散,實際上是拜登政府試圖制定人工智能和5G等新興技術方面的規則和標準。美國商會等商業團體也希望在這一框架中加入強有力的數位貿易條款,藉此強化美國在新興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美國在決勝未來的新興領域發力,並沒有在傳統貿易領域糾纏,着眼點並不低。

中國要做的不止批評

美國提出「印太經濟框架」,中國除了猛烈批評其構建小圈子之外,最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數字領域有能夠充當領導者的見解和實力。中美在競逐的是誰能做在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時有先見之明。

美國不會簡單以打壓為目的行事,也不會高調行打壓之事讓地區國家難以抉擇。過去十年,美國已經認識到不能用簡單圍堵壓制中國的發展。未來能否在激烈競爭中贏得勝利才是關鍵。

美國的主張即便不那麼完備,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正如不少地區國家不會站在中國對立面,他們也會在不同程度上都歡迎美國對地區事務的介入。這是中美兩強相爭的基本盤決定的。因此美國和地區國家合作的事宜,也不都是打壓中國可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