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誕首位左翼總統 拉美「粉紅浪潮」回歸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哥倫比亞第二輪投票結束,第三度角逐總統大位的前游擊隊員佩特羅(Gustavo Petro),順利擊敗對手地產富商埃爾南德斯(Rodolfo Hernandez),成為該國首位左翼總統。近年,墨西哥、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洪都拉斯,甚至是以資本主義憲法聞名的智利,也先後迎來了左翼政府上台。這股「粉紅浪潮」(Pink Tide)是否將為拉美地區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62歲的佩特羅,曾是哥倫比亞M-19叛軍成員和前首都波哥大(Bogota)市長,他過去曾因參與游擊活動被監禁,其後獲得特赦。他在獲勝後發表講話,指這是哥倫比亞人民的勝利。現任總統杜克致電祝賀,指兩人同意日內會面,並啟動和諧且透明的權力過渡程序。此外,佩特羅的競選拍檔馬爾克斯(Francia Marquez)也將成為哥倫比亞第一位非裔女性副總統。

哥倫比亞民眾與拉美各國民眾一樣,近年對國家長年經濟停滯、政權貪腐及治安混亂感到不滿。過去十多年來,拉美多國經濟體系變得脆弱,普遍依賴出口原油、金屬和農產品等資源以充實國庫。作為現任參議員的佩特羅,選前誓言推動經濟轉型、促進就業、提供免費大學教育、退休金改革、以及對沒有生產力的土地課徵重稅來打擊社會不平等現象。

佩特羅矢言推動經濟轉型、促進就業、提供免費大學教育、退休金改革等,打擊社會不平等現象。(AP)

哈佛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主任列維茨基(Steven Levitsky)指出,拉美國家大多未能將出口獲利轉化為完善政府架構,導致教育、醫療、治安等基本服務缺乏保障。不過,據知佩特羅的部份提議經已嚇倒部份投資者,尤其是對新石油開發計畫的禁令,即使他承諾會尊重現有合約。

2015年後再現「粉紅浪潮」

佩特羅的當選正好符合了近年來拉美政壇的趨勢,尤其是去年「粉紅浪潮」的再起。「粉紅浪潮」泛指千禧年代初期,於拉丁美洲透過民主選舉而執政的左派政權,其中以委內瑞拉的查維斯和巴西的盧拉最為著名,延續多年來的拉美左派傳統,重點包括反美、反壟斷、反自由貿易協議等。相對於象徵共產主義的紅色,這波拉美的左翼執政普遍帶著較溫和的改革色彩,因此被稱為「粉紅浪潮」。2015年,這股左翼的潮流開始退潮,右翼得以崛起,但這股力量沒有持續很久。

新一輪粉紅浪潮由奧夫拉多爾於2018年開始。(Getty)

2018年,隸屬左翼政黨「國家復興運動」的候選人奧夫拉多爾當選墨西哥總統,翌年前左翼貝隆主義者費爾南德斯(Alberto Fernández)成功當選阿根廷總統;2020年,左翼「爭取社會主義運動」(Movement Towards Socialism,MAS)候選人、前經濟部長阿爾塞(Luis Arce),以55.1%的得票率於首輪投票中直接勝出,當選玻利維亞總統。

去年7月,自由秘魯的左翼候選人卡斯蒂略(Pedro Castillo)於第二輪總統選舉中擊敗前總統藤森之女、右翼人民力量黨日裔候選人藤森慶子,當選秘魯總統。同年底,洪都拉斯左翼自由和重建黨候選人卡斯特羅(Xiomara Castro),成為該國歷史上第一位位女總統。截至目前,拉美23個國家和地區中,約有16個國家由左翼或中左翼領導人執政,比例共佔約七成。

目前,拉美主要國家現屆政府的政治立場,除了標示為紅色的國家外,巴西今年下半年也將迎來選舉,左翼的前總統盧拉目前在民調中遙遙領先。(香港01製圖)

至於今年下半年舉行大選的巴西,近期的民調也顯示有意再度問鼎的左翼勞工黨前總統盧拉(Luiz Inació Lula da Silva)的支持度,已遠遠拋離現任右翼總統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拉美地區是否會開啟新一輪左翼執政週期,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有意見認為,無論是左是右,重要的是國家經濟形勢好、就業充分、收入就有保障。(Getty)

不過,拉美政壇一向以來都有這種「左右搖擺」的特性。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長袁東振認為,拉美國家無論是左翼執政,還是右翼上台皆屬常態性現象,只能反映某一時期的強弱而已。他表示具體到立法層面,左翼執政黨在議會立法機構內沒有獲得和其執政底蘊相匹配的席位,對執政是一種掣肘。他補充:「其實不管是左或右,都沒有在這個地區『一統天下、佔絕對優勢』」。

他又指出,收入不公平、社會貧富差距,是左翼在拉美國家獲得支持的一大原因。惟無論是左翼執政,還是右翼執政時期,這些問題始終未有得到解決。他強調最終還是要看執政表現,「因為如果經濟形勢好、就業充分,大家收入就有保障,基本訴求獲得滿足後,民眾希望保持住這種獲得感。」否則,如果經濟形勢不佳,就業和收入不行,越來越多民眾陷入貧困,他們就會要求改變現狀。

左翼崛起或影響視拉美為「後院」的美國,削弱其在區內的影響力。(Getty)

難再靠大宗商品支撐經濟

由此可見,「粉紅浪潮」回歸的意義,很大程度將取決於這些左翼政府未來的政績。隨着新冠疫情肆虐,拉美經濟早已飽受衝擊, 加上這些國家大多非常依賴初階商品出口,以至經濟命脈可謂完全受掣於國際商品巿場影響。左翼政府就算再度上台,都難以複製當年的大宗商品繁榮,難以再靠昔日的經濟模型面對如今全球的經濟危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到2025年,當地居民平均收入都與2015年相差無幾。拉美地區貧窮率從2014年的27.8%,攀升至去年的32.1%,去年極度貧窮率更錄得13.8%的27年來新高,通脹飆升和失業率高居不下,均嚴重衝擊拉美國家的民生,反映各國左翼政府眼前的挑戰著實不少。

據《華爾街日報》分析表示,拉美民眾將對經濟發展停滯、貧富差距擴大、公共服務不足的種種不滿,最終都反映在政治上。哥倫比亞大選的結果,正是拉美地區左翼政治力量持續崛起的縮影,這對於將拉美視為「後院」的美國而言,左翼政治浪潮勢衝擊其拉美政策,並削弱美國在區內的影響力。

話雖如此,雖然拉美左翼都有着抗拒美國影響的意識形態,惟今天這些左翼代表其實形態各異,與拜登的民主黨政府並非沒有合作空間。舉例智利總統博里奇的政策基本上與民主黨進步派無異,他反對資本主義造成的經濟分配不均,卻重視LGBTQ權益、少數族裔的待遇,以及氣候政策;墨西哥的洛佩斯雖然是社會價值的保守派,更支持化石燃料的開採,卻也是經濟層面的務實派,知道七成以上出口依賴美國的墨西哥,並不能不滿足美國的外交要求。

許多拉美國家當前需要努力控制疫情、恢復經濟,中國與拉美國家之間的合作勢頭有望延續。(Getty)

另一方面,鑑於許多拉美國家當前需要努力控制疫情、恢復經濟,並改善民生。在疫苗供應與經貿關係方面,中國與拉美國家之間的合作勢頭有望延續,從而為地區抗疫和經濟復蘇提供更多助力。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徐世澄認為,本輪左翼浪潮與上一次的特點會有所不同。拉美第一次左翼浪潮持續了15年,其間拉美左翼國家經濟穩步發展,社會福利大幅提升。近兩年多,新冠疫情對拉美地區經濟增長造成深遠影響,拉美正處於社會矛盾加劇、政治波動擴大的階段時期。他認為,拉美國家現時普遍面臨疫情反復和經濟下滑的雙重挑戰,不論左翼還是右翼政黨執政,都可能會面臨難以完全滿足選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