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G7北約渲染「中國威脅」 老配方老味道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中國威脅」,被渲染成G7領導人峰會和北約峰會的關鍵議題。正在召開的G7峰會不僅推出對標「一帶一路」倡議的新全球基建夥伴計劃,還將討論中國所謂「強迫勞動」和「竊取知識產權」問題。北約峰會更是事先聲張,首次將「中國」寫入北約最新版的「戰略概念」文件,日、韓、澳、新四個亞太國家的領導人也將出現在北約峰會上。對抗中國的意圖明顯。

這些訊息是否標誌着北約亞太化進程正在明顯加速?自身麻煩一堆的拜登會收穫與歐洲和亞太盟友的更多「團結」嗎?

最嚴厲的劇本?

G7領導人峰會首先確定給俄羅斯來了一個 「黃金禁令」,然後無意外的討論有關替代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的方案,以及「增加對俄壓力、表明對烏支持」的其他具體建議。這些都是老調重彈,而,中國,成為今年G7峰會的另一個主題詞。當然,這也毫無意外。

事先已有預告:美國「將帶着最嚴厲的、對付中國的劇本抵達巴伐利亞參加 G7 峰會」。

如何最嚴厲?參照去年G7峰會情況看,當時領導人公報公開就新疆、香港和台灣問題點名批評中國,還要求世衛組織開展「及時、透明、由專家主導、基於科學」的新冠病毒起源第二階段調查。在涉疆的問題上,也沒有就禁止各國參與受益於「強迫勞動」的項目達成共識。

德國G7峰會前夕,美國就宣稱「將帶着最嚴厲的、對付中國的劇本抵達巴伐利亞參加 G7 峰會」。. (AP)

今次,據路透社發自美國空軍一號的報道,在拜登前往德國途中,白宮方面宣稱,G7將討論中國所謂「強迫勞動」和「竊取知識產權」問題。但截至目前,並沒有這方面的公開消息。坦白說,在利益問題面前,歐洲國家與美國還是存在差異的。歐洲國家與中國既有意識形態分歧,也有經濟上的競爭與合作需求。

反而,確認的消息是驅動「全球基建設施及投資夥伴關係」倡議,5年內籌集6000億美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基礎設施的資金,「以替代『一帶一路』」。這就是會議前美國預備做出的「吊人胃口的宏大承諾」。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說,「這可以代替中國人所提供的東西,成為另一種選擇」「我們打算讓這成為拜登政府在剩餘任期內外交政策的標誌之一」。

但事實上,一年前,拜登在會見G7領導人時曾敦促他們支持「重建更好的世界(B3W)」,旨在替代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但如今看來,雷聲大雨點小。雖然美國承諾2000億美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將籌集3000億歐元。但「尋求私營部門的貢獻」,迄今依然缺乏落實的具體方案。且,G7國家整體面臨高通脹,要掏出真金白銀實屬不易,這是否是一張被美化的「淡倉支票」,還得看具體落實。

北約「不能忘記的其他安全挑戰」

跟G7峰會類似,「應對中國威脅」是北約峰會事先對外聲張已久的主題之一。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已先後在兩個不同場合進行「預熱」——對烏開戰的俄羅斯是「最緊迫的威脅」,但中國也是北約「不能忘記的所有其他安全挑戰」之一。

這次北約峰會主要突出了兩個關注點:一是北約新「戰略概念」文件將首次點名中國。這個「首次」,被美國和北約官員說成是北約的「一個巨大進步」。斯托爾滕貝格稱,他希望盟國會說中國對北約的「價值觀、利益或安全構成一些挑戰」。作為北約秘書長居然毫不掩飾的遊說成員國政治宣示。

另一個關注點,是日韓澳新四個亞太國家領導人去了馬德里。其中,日本和韓國是首次參加。

G7峰會之後,日韓澳新四個亞太國家領導人應邀出席北約峰會。其中,日本和韓國是首次參加。(AP)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尤為積極,他也將成為第一個出席北約峰會的日本首相。還沒動身前,岸田就已經表示,將把日本與北約的合作「推向一個新階段」。他還說要在北約峰會上強調,「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能容許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的行為」,雖然未點名中國,但意有所指。較之日本,韓國相當謹慎。韓國總統府方面試圖撇清「嫌疑」,強調韓國總統首次參加北約峰會,並不代表韓國將轉向反華反俄政策。

誠然,北約這些動作能起多大波瀾,不必過去擔心。但需要警惕的是,拜登政府自然是認為俄烏衝突讓美國和歐洲相互走近,戰爭威脅成了他們最大的共識,嚐到了「甜頭」,如今渲染「中國威脅」,是否標誌着北約亞太化進程正在加速。而且,拜登政府很有意如何加強北約的存在。俄烏衝突,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這樣的效果。

拜登政府沒有新招

顯然,拜登是想借着俄烏衝突和渲染「中國威脅」,跟歐洲及部分亞太盟友再刷一波「團結」。 拜登政府明顯是想利用這場危機,把在歐洲和亞太的地緣政治對抗打造成長期趨勢,甚至進一步擴大化。美國拼命地把自身戰略意圖強加到盟國身上,將歐洲和亞太安全問題混為一談,既為綁定中俄,也為綁定其他盟友。

拜登身後那一大攤甩不掉的「煩惱」:通脹居高不下,經濟衰退風險加劇,墮胎權之爭背後的保守主義政治回潮,11月份中期選舉民主黨形勢堪憂……在國內面臨重重壓力的情況下,拜登這次訪歐,「必須更加專注於『我能帶回什麼?而不是「我能向世界展示什麼?」這決定了他必須一邊嘴裏大呼「團結」,一邊繼續把盟友推向前沿為美國「遮風擋雨」。

其實,這是很傳統美國的做法。拜登作為美國政壇的老人,坦白說,也沒有什麼新招數了。

但也正如一些美媒觀察到的,這些老套路還是否適應於當今國際關係中呢?其實很明顯,歐洲國家不那麼同意在北約框架內對中國採用強硬措辭。西方內部的這種分歧越來越明顯了。坦白說,歐洲自身經濟困境亦有「美國捅刀」。就有歐洲問題學者說,歐洲大國雖然也想借助危機提升自身影響,但從自身利益出發,它們更傾向於對俄烏衝突進行危機管控,未來希望跟俄羅斯回到談判桌上,在對中國方面上不想走向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