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最後一刻,安倍承受不起中國人的同情?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近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一些中國人彈冠相慶,一些中國人表達哀悼同情,這兩種聲音在社交媒體互相網暴和謾罵,成為一種奇觀。

彈冠相慶者罵哀悼的人沒良知崇洋媚外,表達同情哀悼的一方認為里有殯不巷歌,幸災樂禍是丟中國人的臉。恰巧國際媒體關注到了一些中國人的彈冠相慶並進行了報道,這為主張中國人應該更有素質的一方添加更多的論據素材。一些認為彈冠相慶丟中國人臉者甚至連忙呼籲國際媒體不要因此就對中國有了片面的認識,指出民粹橫行、極左遍地不是中國的主流。

該如何看待目前的輿論火拼?

我們首先要問,假如安倍沒遇刺身亡,要如何看待安倍這個人,如何評價他的對華政策?對暴力的態度和對安倍的評價,不能混為一談。安倍遇刺身亡是一件事,評價安倍這個人是另外一件事。

安倍遇刺身亡,本質是暴力事件,這在任何國家都不應該發生,不管遇刺的誰都應得到同情。但是這種同情僅僅是同情,是對弱者的同情,對暴力的譴責。這不應該影響對安倍本人及其對華政策的是非曲直的判斷。

中國店家「慶祝」安倍身亡,順勢推出活動,誇張行徑讓人看不下去。(微博@清鴟)

安倍出身政治世家,不少人認為他是二戰後出生、戰後最年輕且任期最長的首相,說明他有一定家族抱負,是一個成功政治家。這樣的判斷是被權力和成功學迷惑了雙眼。

他本質上是一個狡猾的政客。在日本歷史上,但凡在位時間久遠的領導人都有着傑出的貢獻和非凡的才能,被稱為里程碑式的人物,比如安倍的外叔公佐藤榮作在位期間日本實現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他還因提出著名的「不製造、不擁有、不運進核武器」無核三原則而獲得197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吉田茂親自參與並見證了一系列帶有根本性、方向性,對日本戰後復興道路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諸如和平憲法的制定等。

而與前輩們和祖輩們仰賴政績長期執政不同,安倍在走馬燈式的日本政壇堪稱奇蹟,並不是因為安倍經濟學帶給日本多少榮光,安倍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劃時代政績。他深諳選舉技巧、善於尋找制度漏洞,更能利用人貪婪的慾望在各派閥大佬間遊刃有餘。成為任職時間最長首相的背後,是安倍已經成了民主政治的老油條、玩弄權術的老政客。

也有一些聲音肯定安倍對中日關係做過貢獻,尤其2006年第一次擔任首相首個出訪的國家是中國。事實上他做這一切只是一個投機主義者的選擇。

第一次擔任首相後對華態度非常友好,第二次擔任首相後對華大變臉,是維護執政地位的需要,需要團結右翼示好美國時,他就會去反華,需要緩和對華關係時,他自然能低下頭。如果不考慮外在的現實掣肘,安倍的對華態度本質上充滿右翼色彩的。辭任首相後,近兩年來安倍經常就台海局勢發表類似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呼籲美國出手制衡中國言論,他被公認為挺台代言人,抗中友台的代表。

「安倍心中住着一個岸信介」,曾經二十餘次採訪日本原首相岸信介、堪稱日本學界「岸研究」第一人的東京國際大學名譽教授原彬久一語中的。安倍晉三的母親——安倍洋子也持此觀點,稱安倍在「政策」上像外祖父岸信介。

2013年,安倍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Getty Images)

而眾所周知岸介信和東條英機一樣是侵華戰爭甲級戰犯。以岸介信為榮的安倍從骨子裏就不認同應該向中國人道歉。2015年8月安倍就戰後70周年發表談話,曾拒絕說出「殖民」、「侵略」的字眼,拒絕用「道歉」措辭。

從人性的視角看,安倍被當街槍殺值得同情。但是除此之外,安倍這樣一個右翼政客,承受不起中國人民的同情。一個拒不反省的右翼政客沒有資格獲得中國人民的諒解。

不理解為何一些中國人會對安倍身亡彈冠相慶,不足以談中國。彈冠相慶的一些中國人,除了沒有表現出對待暴力事件的應有同理心,對待鄰國有喪的應有禮貌,其他沒有做錯什麼。他們不該對有人被槍殺暗自慶幸,但是他們有理由對一個對華不友好的右翼政客表達不滿。與其說他們是極左,不如說他們是一些沒有在敏感時刻掩飾情緒的快意恩仇的人。

也正是有在關鍵時刻對安倍身亡表達哀痛的理性人,中國才能走得更遠。人死不能復生,對死去的人的態度不是給死人看的,是給活人看的,給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社會看的。中國並不想在此時重燃歷史糾紛口水戰,時值崛起之際,中國需要展現寬廣的胸襟、包容的格局。表達慰問哀痛是明智的。

但是如果對安倍都可以異常寬容的人,連自己同胞的不同立場都無法容忍,那着實是一出笑話,如果說彈冠相慶者需要提高的是素質和格局,那麼動輒理中客、開口閉口大局觀的人則需要放慢腳步,認真了解完中國的過去現在再談為國家長臉面、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