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長線釣大魚 阿爾蓋達的「強枝弱幹」策略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塔利班奪權滿一年之後,各界依然擔心阿富汗會成為恐怖組織發動全球攻擊的基地。聯合國7月發布的一項報告就指出在塔利班管治之下,阿爾蓋達組織(Al Qaeda)已得到更大的行動自由,有助阿爾蓋達取代2014年後盛極一時的伊斯蘭國(IS,或作ISIS、ISIL)而成為全球聖戰的領袖。該報告指出,「部分成員國持續認為伊斯蘭國造成更直接的威脅,但一些國家則認為阿爾蓋達是長遠更為危險的組織」。

報告發布後不久,其中被指在塔利班掌權後搬到喀布爾(Kabul)居住的阿爾蓋達組織領袖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就被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以無人機擊殺。由於扎瓦希里的喀布爾住所為塔利班內政部長哈卡尼(Sirajuddin Haqqani)的近人所有,而哈卡尼家族在上世紀80年代的「反蘇聖戰」時已與後來阿爾蓋達的要員有密切關係,同時,塔利班的內政部也主理了國內安全、公民身份、護照、出入境等事務,扎瓦希里能安身在喀布爾權貴聚居區的事實就讓人懷疑塔利班有意重新扶植阿爾蓋達。

對此,聯合國的報告稱「阿爾蓋達的領導層據報正為塔利班擔任顧問角色,兩個組織關係仍然密切」。不過,跨國智庫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的分析則認為,扎瓦希里之所以獲得哈卡尼家族收容,更可能只是出於雙方的歷史性友誼,並不代表塔利班的官方取態。

事實上,塔利班的發言人已公開聲明其政府對扎瓦希里抵達喀布爾、在該市逗留並不知情,表示塔利班的領導層已決定為此進行全面且嚴厲的調查。

不過,聯合國的報告即使對阿爾蓋達的「回歸」似有警惕,但也指出該組織核心尚無對外行動的能力,因此暫無發動國際恐怖襲擊的威脅。《紐約時報》日前也報道稱美國最新的情報分析認為阿爾蓋達並未重建其在阿富汗的存在,只有部分資深成員逗留在該國。但阿爾蓋達的主要威脅早已與其核心組織無關。

塔利班武裝份子在喀布爾街頭慶祝奪權一周年。(AP)

扎瓦希里的遺產

2011年拉登被殺,魅力遠不如拉登的扎瓦希里接過領袖之位後,就面對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敗。首先,他未能利用阿拉伯之春帶來的時機去擴大阿爾蓋達的勢力,不只未有促成極端勢力在各國奪權,連較溫和伊斯蘭主義者的力量也受到各國強權執政者的壓制。在敘利亞的內戰中,阿爾蓋達的分支組織努斯拉陣線(Jabhat al-Nusra)最終也在2016年改名並脫離了阿爾蓋達。

更嚴重的是,阿爾蓋達的伊拉克分支在2013年脫離組織,建成了伊斯蘭國,採取殘暴的極端急進路線,連在伊拉克佔多數人口的什葉派也不放過,又懂得利用網絡向全球宣傳極端伊斯蘭思想,並一度成功「建國」,佔據伊拉克大片土地,而且策動了造成130人死亡的2015年巴黎恐襲,震驚全球。一時之間,伊斯蘭國就取代阿爾蓋達而搶佔了全球聖戰的領導者地位。

在扎瓦希里被殺之後,有評論就稱這只是一個71歲「過氣」恐怖組織領袖之死,不足以影響全球恐怖主義影響威脅的走向。

不過,扎瓦希里的遺產卻是一種已被證明有效的恐怖主義策略。雖然他的死亡本身直接影響不大,但這一種策略的確可能使阿爾蓋達,以至其他恐怖組織長遠變得更具威脅。

相對於伊斯蘭國初期的迅速攻城掠地建國,經歷過9-11事件後美國強硬報復的扎瓦希里採取「深耕細作」的策略,將注意力放在爭取各地民心,盡量減少對於其他穆斯林的暴力,又緩減了主動打擊西方國家的進程。對上一次由阿爾蓋達發動的恐怖襲擊已需追溯至2019年。

圖為1998年5月26日,兩名蒙面的護衛站在基地組織領袖拉登(中)及扎瓦希里(左)身邊,當時他們正在舉行記者會。(AP)

這一種較為低調的操作,使阿爾蓋達避過了伊斯蘭國迅速被各國政府聯手消滅的命運。

而扎瓦希里的主要行動就是讓各地的伊蘭斯極端組織加入,由熟悉各地情勢的不同組織打着阿爾蓋達分支的旗幟去經營,阿爾蓋達的核心則變成了一種策略性的領導,旗下分支組織可各施各法地擴張,也不必配合對西方國發動攻擊。某程度上,這可算是一種特許經營權的分發,減輕了阿爾蓋達核心的責任和風險,卻能更容易將阿爾蓋達在不同地方擴張開去,同時避免了西方力量集中殲滅的可能。

非洲的「再出發」

早在2012年,據稱曾被拉登拒絕「入會」的索馬里青年黨(Al-Shabaab),就被扎瓦希里收歸旗下,作為阿爾蓋達在非洲擴張的主力之一。如今,青年黨已跟西非薩赫勒(Sahel)地區的「支持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組織(Jama'a Nusrat ul-Islam wa al-Muslimin',JNIM)已一同成為阿爾蓋達組織在全球最具實力的分支。

目前,青年黨在索馬里鄉村地區佔有大片土地,佔該國佔土大約25%,武裝人員大約在7,000至12,000之數,每年有5,000萬至1億美元收入,武備開支達至2,400萬之數。此等收入就成為了阿爾蓋達組織的主要支持。

就在上月,青年黨更首次揮軍進入了埃爾俄比亞的索馬里族地區,與埃軍激烈交戰。雖然青年黨據稱死傷數百而被擊退,但有蘇丹媒體的分析就指青年黨正有向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烏干達、南蘇丹擴張的意圖;另有專家亦稱青年黨有可能向南進入莫桑比克(Mozambique),甚至津巴布韋。剛剛卸任的美軍非洲司令部司令湯森(Stephen Townsend)就指青年黨已成為最大、最富有、最具殺傷力的阿爾蓋達分支。拜登當局本年稍早更為對付青年黨而重新向索馬里派兵。

美軍基地受襲:2019年9月30日,極端組織青年黨(al-Shabab)分別襲擊駐扎在索馬里的美軍、執行歐盟訓練任務的意大利部隊。圖為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Mogadishu),這裏曾長期被青年黨控制。(Getty Images)

而JNIM則主要由馬里人經營。在目前法國反恐軍隊被馬里軍攻府趕出該國之際,JNIM就趁勢加大攻擊力度,本年首半年已在衝突中導致近2,700人死亡,比去年全年高40%。而在上月,JNIM更對離馬里首都巴馬科(Bamako)只得15公里的主要軍事基地發動攻擊,造成至少一名軍人死亡,是其首次如此接近首都的襲擊。在JNIM等有全球性招牌的地方恐怖組織肆虐之下,薩赫勒地區的恐襲死亡數字已由2007年佔全球1%的水平升至2021年的35%。

讓各地組織打着「阿爾蓋達」旗號行事的策略,使阿爾蓋達變成了一個「強枝弱幹」的組織。因此中央領導層的遇害,對該組織的發展已影響不大。同樣道理也可應用在領土被大舉奪回後而開始分散各地經營的伊斯蘭國組織之上,例如西非伊斯蘭國組織已取代了博科聖地(Boko Haram)成為尼日利亞的主要聖戰組織。而在阿富汗,值得擔心的則是伊斯蘭國的當地分支,在過去一年,其恐怖襲擊已累計導致超過700人死亡。

在「強枝弱幹」的組織之下,美國採取的「擒賊先擒王」策略已難以阻止這種恐怖組織的擴張。至今,伊拉克的伊斯蘭國領袖已計有三位被美國擊殺,過去5位阿富汗的伊斯蘭國組織領袖也遇上了同一命運,但伊斯蘭國的全球活動也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同樣地,扎瓦希里被殺也不會改變阿爾蓋達各分支的活動軌跡。

這種「強技弱幹」的策略雖然令到名義上的阿爾蓋達組織繼續能夠擴張,但各分支非常「貼地」的活動和組織,卻似乎偏離了阿爾蓋達原本反西方、反「叛道者」(指不嚴格實行伊斯蘭法、以教領政的伊斯蘭國家)、建立伊斯蘭國的終極目標。因此,有一些分析也認為這些地區性力量的擴張,與全球性的恐怖活動關係不大,因此對其他國家而言已算不得上是個威脅。

然而,正如阿爾蓋達本來也是出自阿富汗針對蘇聯入侵的武力抗爭一樣,地區性的組織最終也有全球化的可能。對於阿爾蓋達等恐怖組織以「強枝弱幹」的策略放長線釣大魚,世界各國絕不能掉以輕心,誤以為遠在地球另一邊的事件與己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