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氣限價」登上議程 只是歐洲能源危機的旁枝末節?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9月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出五招應對能源危機,將在9日的歐盟能源部長會議得到討論,快者可在下周有定案。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俄羅斯天然氣訂出價格上限的提議,企圖一方面控制歐洲能源價格,另一方面也減少俄國的賣氣收益。同一天,正在海參崴(Vladivostok)出席東方經濟論壇的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批評這是「另一種愚蠢」,威脅俄國將不會供應天然氣、石油、煤炭、取暖用油。

對俄國能源出口訂立價格限制一直是意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的提議。經過好幾個月的爭論之後,最終在G7國家上周宣布對俄國斯石油的限價後得到落實的機會。不過,由於俄國早就以大約30美元的折扣價格和長近30天的航運行程向中國、印度等印太國家賣油,對俄國石油的限價最多只能有邊際上的影響。

限價其實是禁運?

天然氣,卻是另一回事。俄國的天然氣出口以管道輸送為主,缺乏液化天然氣的輸出能力,幾乎所有輸氣管道都以歐洲為目的地,只有一條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取道西伯利亞進入中國。

在運輸能力上,東線的每年38十億平方米(BCM)遠遠及不上歐洲——俄德北溪一號、二號各自的每年輸氣能力達55 BCM、經白羅斯的亞馬爾(Yamal)管道達32.9 BCM、經烏克蘭的西西伯利亞管道32 BCM、土耳其溪31.5 BCM、經土耳其的藍溪(Blue Stream)16 BCM。根據2021年數據,俄國近七成天然氣出口都輸往歐洲,達155 BCM之量。

2021年與2022年上半年歐洲天然氣輸送量比較。(Bruegel)

「俄氣限價」的邏輯,就是要利用歐洲為作俄國天然氣首要出口市場的角色,迫使俄國不得不在被壓價之下本着營利「有勝於無」之意繼續出口天然氣到歐洲。

普京在東方經濟論壇上也承認了這一點,指出俄國的管道天然氣比起海運液化天然氣,在競爭力之上有重大層級差距。

不過,俄羅斯普京當局已明顯準備好全面停止對歐天然氣供應的準備。正如馮德萊恩所言,以往歐洲四成天然氣來自俄國,今天此數已跌至9%。以每周供應量比較,歐盟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比起2015至2020年同期平均最低水平,還要低超過七成半。正如俄方不會對實施「俄油限價」的國家供應石油一般,俄氣中斷似乎就是歐盟對俄氣限價的必然結果。

因此,如果歐盟果真落實「俄氣限價」,其真正落實的政策其實就是一種「俄氣禁運」。

普京:圖為2022年9月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羅斯遠東城市海參崴出席2022年東方經濟論壇。(AP)

一個硬幣的兩面

目前,「俄氣限價」尚未得到多數國家同意。一方面,法國表明了支持對俄氣限價的立場,另一方面,德國、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共和國等都持有質疑或反對的態度。波蘭、意大利等國則認為要對所有天然氣進口實行限價——由於歐盟購買天然氣始終要與全球買家競價,而且諸如挪威、美國等歐洲盟友也是天然氣出口國,因此「全面限價」的定價一定比「俄氣限價」為高,其不特別針對俄羅斯的限制也能減低俄國全面停供天然氣的風險。

德國的質疑意見,主要是來自對中、東歐依賴俄國天然氣的國家的考量。由於俄德北溪一號已完全停運,德國事實上已幾乎沒有得到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不過,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國依然依賴俄氣供應,如果俄國供應中斷,德國就有可能要「捱義氣」將自己僅有的天然氣儲備輸出到這些國家。

歐盟對於「俄氣限價」的正反立場,看起來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支持者認為,反正俄國天然氣供應早已大減七成以上,就算俄國因限價而停供,歐盟也能承受得起此等代價。反對者則認為,反正俄國天然氣供應早已大減七成以上,就算歐盟落實限價,也沒有什麼實際效果,更有很大可能進一步減少歐洲的天然氣供應。

這種像鏡像對照一般的爭論其實反映出,在俄氣供應早已大幅減低的背景之下,歐洲能否熬過這個冬天的能源危機,「俄氣限價」與否可能已是一種旁枝末節。

歐盟天然氣期貨價格近日有所回落,卻依然比一年前高出好幾倍。(Trading Economics)

「反求諸己」更為重要

除了「俄氣限價」之外,馮德萊恩還提出了另外四招:(一)強制性在高峰時段減低用電需求;(二)對低成本發電廠商的批發電價作出限制,傳言將訂於每兆瓦時(MWh)200歐元的水平(比現時水平低超過五成);(三)對正賺取高額利潤的化石燃料企業實施「暴利稅」;(四)對供電公司提供財務援助。

根據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的報道,批發電價的限制,以至對供電公司提供財務援助,已獲得各國同意。

根據布魯塞爾智庫Bruegel的分析,無論是從可動用的其他天然氣供應來源,還是從歐盟內部可動用的其他發電能力的角度來看,減低天然氣需求和減低電力需求,是歐洲避無可避的必要行動。

然而,由於減低需求與壓低能源價格(也即是民生開支)互相衝突,而壓低價格往往在政治上更為可行,不少國家各自應對能源危機的政策也以各種補助和限價政策為主,使需求減幅不如理想——例如對家庭能源價格多有資助的意大利,在2022年上半年的天然氣需求稍有增加;以補貼方式壓低批發電價的西班牙,天然氣需求更不跌反升,而天然氣發電量佔比更從去年上半年的17%升至23%。

Bruegel的數據分析顯示出家庭能源開支的上升與國家天然氣需求的減少大體成正比關係。(Bruegel)

本年7月,歐盟各國雖然達成了天然氣減需的協議,但其中的減需要求大體上只屬各國自願性質,難有強制力,而不少國家也以自己情況不同為由獲得了各種減需幅度的寬免。從目前針對馮德萊恩五招的討論來看,重壓價而輕減需,依然是歐盟各國的主旋律。

除了減低需求之外,根據Bruegel的分析,在面對天然氣供應危機之上,歐盟還存在不少內部問題。其一是各國儲存天然氣的不協調。雖然歐盟已提前兩個月達成了80%的儲氣量,但當中的一些國家,諸如奧地利等,卻並未達成目標,似乎忽視了一國天然氣儲存可作區域性供應的要點。

其二是供應基建政策上的不協調。例如德國的天然氣發電設施大多同時供應電力和熱力,因此無論其原本計劃在本年停運的核電廠繼續發電與否,其天然氣發電設施也將繼續運作,卻沒有考慮到維持核電廠的運作可讓德國輸出電力到他國,有可能減少其他國家的天然氣需求。

其三是輸氣能力的不協調。例如佔歐盟液化天然氣處理能力近四分之一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卻沒有向法國供氣的能力;而法國與德國之間也因為各自天然氣安全標準的不同,而使法國天然氣無法輸送德國。

相對於成效有限,甚或會導致俄氣供應中斷的「俄氣限價」提案,歐盟要熬過今年冬天的能源危機,最佳辦法大概是反求諸己,而非再將劍鋒指向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