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德合作態勢與展望|安邦智庫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10月21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在柏林宣佈,他將在11月份率領一個德國商界代表團訪問中國。對此,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進一步介紹,該次訪問將在11月初進行,但鑒於「複雜的新冠政策」,朔爾茨在華的行程可能會被控制在一天之內。如果朔爾茨總理訪華按計劃成行,他將是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召開之後首位訪問中國的西方國家領導人。

不過,迄今中國外交部並未證實這一消息。10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被問到有關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的問題時表示,目前中方沒有可以發佈的消息。

今年時值中德建交50周年,正常情況下,中德兩國本應有一系列表達友好與合作的往來甚至慶祝活動。然而,在地緣政治動盪不斷加劇的當今世界,國際政經形勢異常複雜,中德關係也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多年來勉力打造的德國外交策略、對外經濟合作、能源供應等政經「遺產」,因為烏克蘭戰爭而被毀掉。在此背景下,中德兩國的未來關係也面臨一系列考驗。

中德合作最大的基礎是經濟。2022年初,德國聯邦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國連續第六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交易夥伴。2021年,德國和中國雙邊貿易額達2454億歐元(約佔德國進出口貿易總量的10%),較2020年增長15.1%。即使受新冠疫情影響,德國對華貿易額在2020年也增長了3.5%。據《2021年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德國)》公佈的資料,德國對華投資總額近900億美元。據中國商務部介紹,2022年1-5月,德國實際對華投資增長21.4%。此外,中國德國商會今年對德國公司進行的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顯示,由於中國經濟持續復蘇,71%的德資企業計畫增加在華投資。德國經濟研究所今年6月的一項研究顯示,約有110萬個德國就業崗位直接依靠中國市場來消化德國的出口。

德國面臨嚴峻通脹和經濟衰退,維持穩定的對外經濟合作更加重要。(Getty)

在今年的全球經濟動盪中,德國面臨嚴峻通脹和經濟衰退的挑戰,這使得德國維持穩定的對外經濟合作更加重要。德國經濟界希望,朔爾茨此行能尋求再次鞏固中德合作的基本盤、確保供應鏈和市場穩定,特別是在對中國市場仰賴很大的德國汽車機械製造及化工電氣等支柱行業方面,與中國進行穩定的合作極為重要。據彭博社稱,大眾汽車CEO Oliver Blume和西門子CEO Roland Busch此次都將隨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中國。

然而,在烏克蘭戰爭重構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背景下,中德之間的密切經濟合作竟然成為受到攻擊的「靶點」。德國政界和智庫機構開始認真討論和研究德國與中國「脫鉤」的問題。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綠黨籍德國外長巴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是鼓勵中德脫鉤的代表人物,他們認為德國在對華經濟政策上將「不再天真」,主張加強德國政府的對華投資審查、限制部分對華技術轉移,並收緊政府對德企投資中國時的國家擔保規則。德國外長巴爾伯克表示,如果德國的汽車等企業不儘早縮減和中國的經濟聯繫,德國容易在政治上陷於被動。

德國對華關係的變化與歐洲在對華關係上的系統轉變有關。在歐盟2019年的官方對華政策表述中,中國被定位為歐洲的「夥伴」、「經濟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但在遭受俄烏衝突的切身衝擊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今年10月21日在歐盟峰會上表示,在前述三分法定位的基礎上,中國作為歐盟「競爭者」的角色變得更突出了,他還聲稱中國正在「推動另一種全球秩序」。在這種變化下,推動中歐脫鉤、中德脫鉤的聲音不斷增大。

德國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曾發佈報告稱,如果歐盟與中國單方面「脫鉤」,德國從中國進口總額將減少95.84%,對中國的出口額也將下降17.73%;如果歐盟與中國同時「脫鉤」,即發生貿易戰,德國從中國進口額將下降96.44%,對中國的出口額則大幅下降97.19%。其中,如雙邊「脫鉤」,德國受到最大衝擊的將是汽車行業(盈利損失8.47%,約為83.06億美元)、製造運輸設備企業(盈利損失5.14%,約為15.29億美元)和機械工程公司(盈利損失4.34%,約為52.01億美元)。

德國經濟現時很依賴中國市場。(Getty)

大國之間的複雜合作關係,從來都不是單一因素能主導的。就中德關係而言,一方面,地緣政治和價值觀因素對未來兩國經濟合作將有很大影響。尤其是美國因素的存在,對於德國在地緣政治、軍事、外交合作等方面將會發揮重要的甚至控制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德國也必須現實地考慮中德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以及兩國在投資與貿易領域的相互合作。正如朔爾茨總理日前圍繞對華經貿合作釋放的積極表態。他表示:「我想強調,我們必須繼續和中國做生意,『脫鉤』是錯誤的,我們不是必須和一些國家脫鉤。」在歐盟峰會結束後,朔爾茨又強調,在峰會上「沒有人說我們必須離開中國、不能再向那裡出口、不能再在那裡投資、不能再從那裡進口」。

未來,中德關係大概率會在地緣政治及價值觀與經貿合作利益之間尋求平衡。當形勢不同、時間不同、背景不同時,中德關係會出現一定的搖擺、分歧,但是,兩國的經貿合作仍然是兩國關係中重要的「壓艙石」。如果兩國保持基本理性,不會對這種基礎性的經濟關係進行顛覆性的改變。

在未來對兩國關係的維繫中,德國產業界的力量和影響極為重要。有資料顯示,2018年-2021年間,德國三大汽車巨頭——大眾、寶馬、戴姆勒以及化工巨頭巴斯夫四家企業,就佔據了歐洲所有對華直接投資的34%。對於奧迪、大眾、寶馬和賓士等德國車企來說,中國市場在其全球市場中的佔比,大約也達到三分之一的水準。德國中小企業聯合會主席耶格(Markus Jerger)曾表示,如果德國政府真的取消對德國中小企業出口的政策支持,那麼其所屬聯合會中50%到70%的德國中小企業,很可能就不敢再進入中國市場了。為此,與德國產業界的溝通,積極回應他們的訴求,是中國政府和中國市場今後要重視的事情。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朔爾茨總理如果訪華,這對加深兩國關係是一個契機。激烈的地緣政治動盪和烏克蘭戰爭,將國際關係的鐘擺推向一個極端。隨著形勢發展和時間過去,國際關係的鐘擺又會向平衡狀態回歸。中德關係也大致如此,它既有重心,也會有平衡。保持相對均衡,就不會使之失控。

本文原載於安邦智庫2022年10月27日的《分析專欄》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