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幽靈現美國? 麥卡錫當選是對美國民主的巨大諷刺│杭子牙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1月7日,經過15輪投票,美國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終於結束了共和黨四天來「痛苦的黨內鬥爭」,獲得足夠選票,當選美國眾議院議長。這刷新了1859年美國眾議院議長難產的歷史紀錄,令麥卡錫成為過去超過160年來第一位如此難產的議長!

一些人將此視為美國民主制度對「程序」的尊重,認為這體現了美式民主制度的「優勢」。但是,目睹了共和黨內政治爭拗與交易過程的美國媒體,卻一針見血指出了隱藏在這一過程中的嚴肅問題,擔心這可能會讓國會功能失調進一步加劇。

如,CNN就發表評論稱,即使麥卡錫贏得了眾議長職務,(因為其艱難的產生過程)也很可能讓議長辦公室失去威信。美聯社也評論說,即使麥卡錫即便能獲得所需選票,也將成為一個被削弱的議長,放棄一些權力,令自己不斷面臨被批評者投票下台的威脅。

美國共和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經歷15輪投票,終在1月7日當選眾議院議長。但他在第14輪投票中因黨友蓋茨(Matt Gaetz)拒投贊成票而無法當選,一度面露不悅。(Reuters)

《紐約時報》則由此艱難、冗長的博弈過程,聯想到其他更復雜的國會議程,該報記者悲觀地表示,「如果為議長拉票都麼難,那就等着支出法案和提高債務上限的投票吧。」

中國人一般對美國民主政治的頂層設計與法定程序了解不多,對眾議院議長的角色與產生和罷免過程更是知之甚少,但是對於這種馬拉松式投票產生政治領導人的歷史可不陌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袁世凱當年通過逼迫議員投票當選大總統的過程。

1913年,已經接替孫中山擔任了「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為了實現其皇帝夢,加快復辟步伐,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80人的皇槓,抬着袁世凱的靈柩出殯。(VCG)

當年10月6日上午8點,大總統選舉正式開始。當時在京的國民黨議員全部出席,加上進步黨及其他黨派,合計人數759人。按照規定,參選人必須達到總投票的四分之三才能當選大總統,否則就不能作數。

國民黨議員吳景濂回憶說,選舉那天,從西四牌樓到宣武門外虎坊橋一帶,都佈滿了袁世凱安排的軍警冒充的假公民,選舉所在地眾議院更是被「公民團」重重包圍,喊着「選不出稱心如意的大總統,誰也不能離開會場」的口號,把選舉會場包圍得水泄不通。

第一次投票結果,袁世凱得471票,黎元洪得154票,伍廷芳33票,段祺瑞16票,孫中山13票,康有為11票,均未達到總票數四分之三,只能進行第二輪投票。時已正午,由於還未選出總統,在場外「公民團」包圍之下,議員們沒有飯吃,也不能隨意出入。

更悲催的是第二輪投票下來,袁世凱得497票,黎元洪162票,仍然沒有達到法定票數要求。當時已是傍晚時分,議員們飢腸轆轆,但總統未選出,還是不能散會。走到這一步,議員們終於看明白了,只要袁世凱不當選,大家就別想吃飯,於是只能乖乖繼續投票。

經過第三次投票,袁世凱終於得到507票,超過出席議員總數之半數,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而此時已接近晚上10點鐘,議員們忍飢挨餓長達14小時!

圖為2023年1月7日,美國新一任眾議院議長出爐,麥卡錫在經過15輪投票後終於當選,並在同日宣誓就任。(AP)

如今的美國,誠如一些觀察家評論所言,還沒有胡鬧到組建「公民團」把國會圍起來叫囂「選不出稱心如意的眾議長,誰也不能離開會場」,更不會調集國民警衛隊包圍國會,要求議員們必須把票投給某一個人。國會選舉仍然充滿了黨內爭論,具有美式民主的一切表象與形式。

但是,就其政治博弈與交易的本質和結果而言,和袁世凱當年逼迫國會連續投票選舉他為大總統有什麼差別呢?

更何況這次選舉期間,特朗普還一直在場外指揮,給他共和黨的支持者們打電話,要求他們必須投票給麥卡錫。讓人搞不懂到底是特朗普在扮演袁世凱的角色,還是麥卡錫在扮演。

就這樣,2023年美國眾議長選舉不僅打破了該國19世紀內戰以來的選舉歷史,而且換種形式,上演了1913年袁世凱當選大總統的一幕。這到底是美國民主的驕傲?還是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