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和解,西方分化 世界變革看中國力量|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4月6日,中國幹了兩件事,這兩件事一定會讓美國總統拜登心裏泛出一股酸水:決定世界方向應該是美國的權力,現在這種權力卻正在從美國轉到中國手中,美國開始被邊緣化了。

作者:李光滿 崑崙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第一件事,是中國領導人分別與來訪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會談,同一天又同馬克龍、馮德萊恩舉行中法歐三方會晤,中國是主場。

第二件事,中國外長秦剛在北京見證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簽署恢復外交關係的聯合聲明,聲明簽署後三國外長合影,中國依然是C位。

我們先來看看在這次中國領導人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會晤以及中法歐三方會晤中,雙方和三方重點談論的話題。

第一個話題是主權獨立。中國領導人在會見馬克龍時強調,中國始終視歐洲為多極化世界中的獨立一極,堅持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中國領導人在會見馮德萊恩時強調,中方始終將歐盟視為國際格局中一支戰略性力量,一直把發展中歐關係視為中國外交優先方向。馬克龍則表示,法方堅持獨立自主外交,主張歐洲戰略自主,反對搞對立分裂,反對搞陣營對抗。法國不會選邊站隊,而是主張團結合作,大國關係保持穩定。馮德萊恩表示,歐盟獨立自主地決定對華政策。

法國和歐盟應該能夠理解一個明確卻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歐洲需要有獨立的政治主權,在中歐關係中,要做到不針對、不依附、不受制於第三方,其核心要義是要擺脫美國對歐洲的干擾、控制、影響。從馬克龍和馮德萊恩的回應看,他們是能夠領會這一意思的,我相信「戰略自主」將會成為未來歐洲走向的一個重要理念。

第二個話題是合作。中國領導人在會見馬克龍時表示,中方願繼續本着開放態度,同法方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機制保持密切溝通和協作,共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攜手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問題等全球性挑戰。中方願同法方深化農食、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領域合作,培育服務貿易、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新合作增長點,支持雙方共建碳中和中心、加強人才聯合培養。在會見馮德萊恩時表示,中歐要聚焦合作,互利共贏,支持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就經貿合作中的問題深入對話溝通,通過協商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安排。中方是歐洲解決能源、通貨膨脹等挑戰,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夥伴,歡迎歐方繼續分享中國發展紅利。

中法領導人4月7日在廣州非正式會晤,習近平與馬克龍在庭園散步(央視影片截圖)

馬克龍表示,法國不會選邊站隊,而是主張團結合作,大國關係保持穩定。雙方應共同努力,不掉入「脫鈎斷鏈」的陷阱,開展平等互利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不斷深化歐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我此次率龐大代表團訪華,就是希望同中方加強合作,促進人文交流。

馮德萊恩表示,歐中互為重要貿易夥伴,彼此經濟高度關聯,同中國「脫鈎」不符合歐方利益,不是歐盟的戰略選擇,歐盟獨立自主地決定對華政策。歐方願同中方重啟歐中經貿高層對話,推進歐中經貿關係穩定平衡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我們再看沙伊恢復外交關係的重要意義。中國外長秦剛在主持沙伊兩國簽署恢復外交關係聯合聲明後表示,沙伊關係改善有三大利好:一是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提供更有力保障,對增強地區國家團結合作、緩解地區緊張局勢具有重大意義。二是為世界各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矛盾提供重要示範,順應民心,符合時代潮流和地區國家共同利益。三是為倡導全球安全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精彩實踐。沙伊握手言和的一小步,也是人類跨越衝突、實現和解的一大步。

中國在4月6日干的兩件事有什麼重要的導向性意義?我想這種導向性意義還是我們標題里講的:中東在和解,西方在分化,世界變革看中國力量。

第一,在2023年的春天,中國成了全球外交活動的主場,北京成了解決全球重大問題的關鍵力量。在此之前,全球外交主場在美國,全球事務的決定權在華盛頓,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美國對全世界的霸權、霸道、霸凌正在受到全世界的鄙視和不滿,世界各國開始認同中國是解決全球重大問題的不可缺少的關鍵角色。

第二,當中國提出政治解決俄烏衝突的方案之後,美國拒絕接受這一和平方案,而是繼續叫囂通過戰爭解決烏克蘭問題。這是一個分水嶺,中國佔據了道義制高點,美國則是全球戰爭、衝突製造者,而這正是馬克龍和馮德萊恩聯袂訪華的動因,美國的戰爭論解決不了烏克蘭問題,中國的和平方案才是解決烏克蘭問題的正解。

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費薩爾(右)、伊朗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左)4月6日在北京舉行會談前,與中國外長秦剛一同握手。(Reuters)

第三,當中國斡旋沙特和伊朗實現歷史性和解的時候,美國實際上是歷史性地被邊緣化了。事實證明美國帶給中東地區人民的不是和平與發展,而是戰爭、動亂、災難,只有中國可以給中東地區帶來和平與發展。中美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理念、手段、目的完全不同,美國要戰爭,中國要和平,美國要動亂,中國要發展。世界呼喚和平,人類期待和平,中國秉持着各國人民的這一普遍願望促成了沙伊和解,也促成了馬克龍和馮德萊恩聯袂到中國尋求烏克蘭問題的解決方案,雖然馬克龍在訪華前還專門與拜登通電話,但我們看到的是美國並不能主導馬克龍與馮德萊恩的行程和會談主題。

第四,西方並不是鐵板一塊,美歐之間既有其文化價值認同和共同的國家利益,也有深刻的無法調和的矛盾。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美國和歐洲捆綁在一起,而是要區別對待。美國、英國、日本這些死硬的反華國家是我們主要的鬥爭對象,而歐洲是我們需要爭取和團結的對象,要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要更多地強調共識與合作,這就是中國領導人對法歐領導人反覆提到的「不依附、不受制於第三方」的原因,由於美國在歐洲大規模駐軍,對歐洲各國政治、軍事、經濟、金融的滲透與控制相當深,因此歐洲要擺脫美國某種性質的「殖民」控制、實現戰略自主也需要時間和過程,對此我們要理解並有足夠的耐心,要堅定地支持歐洲擺脫美國控制的行動。

第五,儘管馮德萊恩是堅定的反華政客,但從她能夠與馬克龍一起訪華並明確表示「同中國』脫鈎』不符合歐方利益,不是歐盟的戰略選擇,歐盟獨立自主地決定對華政策」可以看出,在歐盟內部有強烈的與中國合作的需要和訴求,絕大多數歐洲國家都不希望加入美國對中國「脫鈎」的行動,而法國則更是有強烈的與中國發展經貿的需要。可以說,無論是法國還是歐盟都需要中國,都離不開中國,這一點非常明確,也很現實,而這正是中法合作、中歐合作的基礎,是在美國全面反華戰略中歐洲實現「戰略自主」的重要因素。

習近平4月6日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北京會面。(Reuters)

第六,當前全世界都希望和平與合作而不希望衝突和戰爭,始終策劃、製造和挑起衝突與戰爭的只有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少數國家,中國一直在呼籲和平、制止戰爭、推動和解、尋求合作,我們也希望這股和平、和解與合作的浪潮能夠最終衝垮惡魔們的戰爭叫囂,我們希望通過各種斡旋、方案、行動,努力制止戰爭,減少衝突,實現世界持久和平發展,實現各國合作共贏。

第七,知易行難,大國擔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中國能夠擔起推動世界實現和解、和平與合作的重任,能夠獲得沙特伊朗的充分信任,能夠使法國和歐盟願意並主動與中國合作,關鍵的因素是要有足夠大的胸懷和足夠強的實力。國際鬥爭最終還是要看實力,沒有強大的實力很容易遭受美國這種野蠻流氓國家的蹂躪。然而光有實力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敢於跟美國鬥爭的決心和意志,中國人民能夠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勝利顯然不是靠實力,而是靠精神,靠意志,只有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真正成為讓美國感到敬畏的對手。

最近基辛格就中國促成沙伊復交一事評論時認為,這一外交成果與上世紀70年代他和美國總統尼克遜相繼訪華一事非常相似。從長遠來看,中國以和平締造者的角色出現,改變了國際外交的職權範圍。中國近年來宣布,它需要成為創建國際秩序的參與者,現在他已經朝這個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

基辛格敏銳地捕捉到了中國主持推動的沙伊和解的重大意義,其實基辛格的內心也有某種酸楚和惶恐。我們還應該看到除了沙伊和解,還有馬馮聯袂訪華也具有某種「破窗」效應,我們要看到和利用好這些事件的指向性作用,在惡魔當道的今天,我們需要以行動去剷除惡魔存在的土壤,一步一步地推倒「山巔之城」。

儘管美國的政客們還在逆歷史潮流地挑釁中國,麥卡錫還在美國本土與台獨分子蔡英文見面,還在拉日本、英國等國組建反華聯盟,還在繼續推動俄烏戰爭持續進行,還在世界各地搞白色恐怖,搞顏色革命,搞戰爭衝突,但全世界人民正在凝聚成一種浩浩蕩蕩的反霸權力量,正在衝破美國的枷鎖,正在爭取擺脫美國的新殖民統治。

中東在和解,西方在分化,世界變革看中國力量,北京正在成為世界秩序變革的焦點。

本文原載崑崙策網,《香港01》獲授權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