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中國應否考慮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北約東擴,相信在不少讀者眼中跟美國在印太地區聯結盟友包圍中國的行為差不多。目前,中國跟巴西、非洲聯盟等「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代表一樣,已明確投入了促和俄烏的進程之中。除了領土爭議之外,烏克蘭未來與北約的關係必然是和平的條件之一。與俄同樣面對着被美國進迫包圍的境況,在情,中國絕對不會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但在理也是如此嗎?

美國前國務卿、國際政治戰略家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經濟學人》5月17日刊登的訪問中,闡述了其一改反對北約東擴立場的原因。基辛格認為,雖然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可能最終導致了今天的這一場本來可以避免的戰爭,但烏克蘭在戰爭後加入北約卻是保存歐洲持久和平之法。

他指出,俄羅斯已再不是對歐洲的「傳統威脅」,而隨着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人們已不可能純粹因為烏克蘭的地理位置而阻止其加入北約。同時,由於俄烏和平必然以烏克蘭以不同方式交出一些土地作結,兩國人民都會不滿戰爭的結果,要阻止一個獲西方大舉武裝的烏克蘭在民族主義情緒挑動之下動武企圖收復故土,就唯有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使其不必武裝自保而是由北約提供保護傘,並以北約的框架限制烏克蘭的獨立軍事決策能力。

基辛格的這種考慮,完全是出自保證歐洲和平的動機。中國應該考慮其建議嗎?

基辛格認為,雖然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可能最終導致了今天的這一場本來可以避免的戰爭,但烏克蘭在戰爭後加入北約卻是保存歐洲持久和平之法。(Getty)

對於中國介入促和俄烏,基辛格盛讚這是澤連斯基充滿「智慧」的一步,沒有被西方渲染的中俄「上不禁頂」所掣肘而將中國排除在外。他認為,在中國的介入之下,烏克蘭應該重新考慮其未來反攻是否還要「懲罰俄羅斯」,還是局限於中國的條件之下。而且,雖然他認為烏克蘭戰後應該加入北約,但中國的「建設性角色」卻未必與北約相容。「(烏克蘭人)不能期待中國會成為北約的盟友,但中國可以支持一個強大而獨立的烏克蘭作為結局。」

不過在言談之間,基辛格也補了一句「(中國人)有可能默許烏克蘭加入北約」。

雖然中方一直堅定反對北約東擴,但在後俄烏戰爭的變局中,中國未必沒有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理由。

首先,除了道義問題之外,反對北約東擴的理由無疑是出於觸碰到俄羅斯國家安全底線的顧慮。但正如基辛格所暗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的表現中已自我證明了它其實沒有足夠的硬實力值得人們顧慮。

李輝2023年5月16日至17日訪問烏克蘭,會晤烏克蘭外長庫列巴等人。(中國外交部)

同時,雖然芬蘭與瑞典加入北約對於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威脅與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同,但兩國加入將波羅的海幾乎變成北約內海、對聖彼得堡造成包圍等變局也不能說是比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嚴重程度為低。北約東擴之勢已可算是米已成炊。

而且,正如基辛格所言,經歷過俄烏戰爭之後,烏克蘭反俄情緒深種,放任烏克蘭擁有獨立軍事能力反而會對俄羅斯造成更大的潛在威脅。倒不如讓烏克蘭加入北約?

當然,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是普京開戰的核心原因之一。如果中國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這有可能會造成中俄決裂。

習近平訪俄:習近平2023年3月21日在克里姆林宮與普京舉行正式會談。(Reuters)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卻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北約與中、俄的關係。其一,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將使中國變成了北約的支持者,也就是基辛格口中的「北約的盟友」,中方可藉俄烏和議的契機變成北約談判桌上的一員,這將有助阻止美國將北約框架擴展成印太地區劍指中國的機制。

其二,中國可與法國等歐洲北約成員聯手,將戰爭後被弱化的俄羅斯帶進未來新的歐洲安全構架之內——這個過程將在可見的將來把北約收縮回「歐洲安全」的立約原意之中,並改變北約東擴構成對俄威脅的性質,以回應俄羅斯的安全憂慮。這也許是俄羅斯可以接受的。

在外交公關上來看,中國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將能向全球展示出其「和平崛起」的性質,有助爭取到在中美競爭之外國家的民心。而且,藉着烏克蘭來改善中國與北約的關係,也有助中美重建一定程度的互信,讓兩國更容易管控雙方的競爭,避免不必要衝突的發生。受助於中國而成功加入北約的烏克蘭,更將能扮演中國在北約中的橋樑角色,可作為中國與北約長期交流的基礎。

整體而言,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可能是中國阻止北約介入印太的一個有效手段。

習近平與馬克龍同樣支持建立新的歐洲安全框架。(Reuters)

當然,除非美國民情突變,中美競爭大勢不會因為北約不介入印太而改變。美國依然會透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日韓三方軍事合作、澳英美聯盟(AUKUS)、美菲《加強國防合作協議》(EDCA),以至在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等太平洋島國試圖建立分散的美軍可用基地等,繼續嘗試複製出一個「印太版北約」。

但這個設想中的「印太版北約」沒有北約的歷史淵源,也沒有北約的制度慣性,當中也包含一大堆立足本國利益、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國家,其能夠演化成另一個北約的機會甚微。

退一萬步而言,中國反對北約東擴的預設立場,某程度上也是基於一種陣營對立的思維。在中美競爭的前提下,北約既然是美國權力的代表,中國當然應該反對其擴張。這種思維也不無道理,畢竟北約本身就是冷戰陣營對疊之下的產物。

然而,在世界進入多極化時代之際,陣營對壘的思維早已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也許應該是一種多維度聯盟的邏輯,讓不同的國家自主地在不同議題、區域透過交錯的跨國聯盟來達成自身的目標。中國透過烏克蘭危機而變成北約的支持者,也許是多極化世界最具象徵意義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