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到頂了?《經濟學人》謬論不止是經濟錯誤|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最新一期封面文章,以「中國見頂了?」為題。正如文章標題所示,這篇文章講的是:儘管過去70年,中國實現了「和平崛起」,尤其是和美國的關係達到了頂點,但現在這一切已經結束,《經濟學人》寫道:

作者:羅思義(John Ross) 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本文原載於觀察者網,《香港01》獲授權全文轉載。

「10年前,預測家們預測,中國GDP將在21世紀中期超過美國(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並保持壓倒性的領先地位,而現在,一個不那麼戲劇性的轉變即將到來,導致中美經濟地位趨於持平……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實力將較競爭對手有所下降……「中國見頂論」的提出是基於觀察到某些原本的利好因素正在轉變為不利的因素……所有這些都弱化了對中國經濟潛力的長期預測。

12年前,高盛認為中國GDP將超過美國,到本世紀中葉將超過美國50%以上。2022年,它修改了這一預測,稱中國GDP超過美國的幅度最多達到15%就已經見頂。其他人則更悲觀。研究公司凱投宏觀認為,中國經濟永遠不會成為領頭羊,而是將在2035年達到美國經濟規模的90%……(這些預測中)最可信的預測似乎一致認為,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將在未來十年左右「平起平坐」,並且在接下來的10年裏將這種趨勢將延續下去。」

看到以上論述,筆者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可笑,因為這不過是過去幾十年《經濟學人》對中國的預測屢屢失準的一個縮影而已。事實上,記錄表明,《經濟學人》倒是一個預測中國很好的參考指南——看看《經濟學人》說了什麼,然後反過來,就是中國將要發生的;其次,值得思考的是,《經濟學人》過去幾十年對中國的預測屢屢失準是否只是基於無知和傲慢?而且,為何其總是無視自己糟糕的「戰績」,「愈挫愈勇」仍要持續地預測中國?後者不僅適用於《經濟學人》,也適用於許多其他提出類似說法的西方出版物。

那些年,《經濟學人》對中國做出的「反向預測」

為了避免有人認為筆者是在抹黑《經濟學人》,我們不妨看看它以往預測中國的「戰績」。為避免曲解,下文所引用的例子將取自代表《經濟學人》主要觀點的最重要的版面——頭版和特別增刊。

首先讓我們回溯到25年前《經濟學人》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對中國的預測。1998年10月24日,《經濟學人》在題為《中國會是下一個嗎?》的頭版文章中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增長是否正在放緩,甚至陷入停頓?……是的。」然後,它又提出一個問題:「由此產生的失業是否會引發政治動盪,或者領導層之間的權力鬥爭?……是的。」

事實上,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基本穩定,並沒有因為失業導致政治動盪,更不用說「權力鬥爭」了。

4年後的2002年6月15日,《經濟學人》推出題為《喘不上氣的中國龍》特別增刊。它就中國得出結論:「中國的經濟仍然主要依賴國內的增長引擎,而這些引擎正逐漸衰退。過去5年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規模的政府支出。因此,政府債務正在快速上升。再加上銀行的不良貸款和國家的巨額養老金債務,這是在製造金融危機……因此,未來10年,中國將會變得更不穩定。隨着失業率的上升,它將面臨愈來愈大的動盪。如果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公眾信心可能會崩潰,進而引發銀行擠兌。」

結果,接下來10年所發生的事與《經濟學人》的預測相反。2002-2012年,中國GDP增長173%,即年均10.5%。相比之下,同期世界GDP增長37%,即年均3.2%;美國GDP增長21%,即年均1.9%。也即是說,同期中國GDP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7倍,是美國的8.4倍。

中國這條龍已經喘不過氣?很明顯,《經濟學人》的預測又大錯特錯。

現在讓我們轉向《經濟學人》針對中國的另一類預測。它在2010年10月2日刊載的題為《印度的增長將如何超過中國》的封面文章中指出:「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陳艾亞和坦維・古普塔預測,印度GDP增速將在3到5年內開始超過中國……他們預計,未來20-25年,印度經濟增速將超過任何其他大國。其他預測家也給出了類似的預測。」《經濟學人》認為印度GDP增速將超過中國的原因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政府主導,而印度的增長是由4500萬企業家推動的」。

《經濟學人》的預測又落空了。2010-2022年,中國GDP增長116.0%,印度GDP增長94.6%。也即是說,印度GDP增速並沒有遠超中國,相反,這一時期中國GDP增速高出印度23%。中國GDP年均GDP增速為6.6%,而印度為5.7%。

圖1

如果硬要說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大政府主導」是所謂的負面特徵,更能說明問題的是人均GDP增長數據——這是一個能夠反映出整體經濟效率的指標。2010-2022年,中國和印度人口年均增長率分別為0.4%和1.2%。因此,儘管印度的人口增長速度明顯更快,但中國GDP增長速度仍高於印度。

就人均GDP而言,2010-2022年,中國人均GDP增長105%,印度為69.6%。也即是說,中國人均GDP增速高出印度51%。中國人均GDP年均增速為6.2%,而印度為4.5%。事實證明,「政府主導增長」的社會主義中國在人均GDP增長方面,遠比「4500萬企業家主導增長」的印度更有效率。《經濟學人》再一次用正確的細節推導出了錯誤的整體。

圖2

「人口拐點」也是「經濟拐點」?

上面的例子已經證明,過去數十年《經濟學人》對中國的預測都不准,那最新的這篇封面文章《中國見頂了?》中得出的「中國的崛起已經完結」這一結論是否靠譜呢?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中提到,「原本的順風正在轉變為逆風」:「第一股『大風』來自人口統計。近10年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呈下降趨勢。2022年,中國人口達到頂峰……再見了,曾經擠滿『世界工廠』的年輕工人們。」

《經濟學人》接着寫道:「中國今年已經將其經濟從『動態清零』政策的封鎖、隔離和其他限制中解放出來。但它並沒有擺脫對其增長前景的長期擔憂。人口正在減少,其史詩般的房地產繁榮已經結束。」據推測,中國整頓電子商務行業會引發問題。至於與美國的比較:「有人問,中國經濟增速快於美國的情況又能維持多久?」通過引述上面這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得出了中國經濟已經「見頂」的結論:「哈爾・布蘭茲和米高・貝克利這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均認為,中國的崛起已見頂。他們所說的『中國峰值』時代即將到來。」

正如上文所述,《經濟學人》着重援引人口趨勢證明結論的合理性——這其實是在變相的推廣「中國將未富先老」這種流傳多年的虛假說法。確切地說:「是什麼原因導致對中國經濟的預期降低……首先就是人口因素。根據官方統計,中國勞動力已經達到頂峰。中國15至64歲人口是美國的4.5倍。根據聯合國的『中位數』預測,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將只有美國的3.4倍。」

《經濟學人》接着得出結論:「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和美國將在幾十年內保持勢均力敵的地位。在高盛的預測中,中國將在40多年內保持着對美國的微小但持續的領先優勢……在凱投宏觀的預測中,中國GDP將最遲在2050年超過美國的80%……如果中國的峰值曲線更像是桌山(南非的一座平頂山,海拔僅略高於1000米),而非喬戈里峰(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那麼其領導人在衰退開始前幾乎沒有動力急於對抗。」

且不說中國領導人沒有表現出任何「急於對抗」的意願,下面我們就《經濟學人》的這一預測本身進行詳細分析。我將用增長核算的方法來分析。事實上,幾乎任何人都能看懂的基本事實和計算結果(顯然除了《經濟學人》的作者)都印證了它們的虛假性。

我們先來看《經濟學人》着重強調的人口問題。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至2022年,中國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9%。同期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為9.0%。因此,每年8.1%的GDP增長,即增長的90%,不可能由人口變化來解釋。總之,顯而易見的是,即使在進行詳細的增長核算之前,人口增長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再來看第二個重點,根據《經濟學人》的說法,我們正在進入「超級大國勢均力敵的時代」。就GDP而言,這意味着中國和美國的經濟規模將大致相同——其中一個可能比另一個稍大一點。

當然,沒有人懷疑經歷了「百年恥辱」的中國經濟起點遠遠落後於美國。世界上最著名的長期增長分析專家安格斯・麥迪森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1950年,中國人均GDP略低於美國的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到2022年,中國人均GDP是美國的28%。也即是說,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均GDP和美國相比增長了大約五倍多。

這意味着什麼?2022年,中國大陸人口是美國的4.24倍。換句話說,美國人口不到中國的24%,約為中國的四分之一。這反過來意味着,中國要想擁有與美國相同或更高的人均GDP,其人均GDP必須保持在美國的四分之一以下。

憑什麼中國的人均GDP不能達到美國的四分之一以上,憑什麼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只能達到美國的大約四分之一?難道這是一種仇外的錯覺,認為中國人的平均智慧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或者工作強度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或者無法找到一種方法來達到普通美國人四分之一以上的生活水平?或者換一種說法,難道美國人的平均工作強度是中國人的四倍多,或者美國人比中國人聰明四倍,或者美國人找到了一種保持生活水平是中國人四倍多的方法?

顯然這是妄想,這種妄想將讓美國不僅面臨着來自中國的衝擊,在本世紀末,當美國發現14億多印度人民也至少和美國人一樣聰明、一樣努力,也一樣有能力找到國家發展的道路,美國還將再次被震撼。

印度經濟近年來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圖為兩名選民投票後展示被染了墨水的手指,這是為了標識他們已投票。(Getty Images)

事實上,中國的發展成就來自中國共產黨的成功政策和中國人民的辛勤工作——經濟「奇蹟」並非憑空而來。中國清楚地意識到,經歷了一個世紀的外國干預後,1949年成立,從極低的經濟起點上開始發展的中國,已經制定了到2049年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二十大報告將這一目標定位為「到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稍早之前,2020年召開的十九大圍繞「十四五」規劃的討論得出結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兩個目標本質上是相同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2035之前中國GDP年均增長至少4.6%。

中國在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速度共同作用下必然導致相應的結果。那些認為中國人均GDP永遠不會顯著超過美國的四分之一,中國GDP永遠不會顯著超過美國的人,是在自欺欺人。最終的結果會是什麼?乘以四就可以。

到目前為止,無論你是不是經濟學家都會明白,「中國見頂論」的基本錯誤。與GDP增長相比,中國人口增長非常緩慢,這一事實表明,勞動力供給增長對其經濟增長的作用非常小。這些虛假的論點可以忽視這些基本的事實,這表明人們會被自己國家的政治宣傳所蒙蔽。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有必要進行更加詳細的經濟學分析。

讓我們從最基本的趨勢轉向詳細的增長核算。我將通過最新數據進行分析,以避免有人指責我只分析1978年之後的一段時間——沒有人會否認這段時間中國經濟增速迅猛,然而有人聲稱這種高速發展已經不復存在。鑑於此,圖3所示的是最近10年(2011-2021年)詳細的增長核算數據——2022年的全面數據尚未出爐,因而不包括在內。

「勞動數量」VS「勞動質量」

由於勞動力是「中國見頂論」的焦點,因此將首先分析這一問題。

圖3中關於勞動力投入的詳細數據,反映了「中國將未富先老」這種老套論點的第一個基本算術謬誤——沒有區分勞動力投入「質量」(勞動力的教育、培訓等水平)和勞動力投入「數量」(勞動工時)。

圖3

這種謬論即便對於非經濟學專家來說也很容易搞懂。以韓國勞動力舉例——選擇這個國家是因為它擁有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水平。1945年,韓國85%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文盲率為88%。如今,韓國8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相當於相關年齡組的全部人口。中國正在經歷相同的歷史進程——曾經農村地區佔國家的大多數,到2021年,城市化率已達到65%;到2022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60%。

2022年,在韓國擁有大學學位(可能是工程或計算機博士學位)的人一小時勞動所產生的價值,顯然遠高於相同時間內,1945年文盲農民創造的勞動價值。同樣,隨着中國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培訓程度越來越高,即便「勞動力數量」(總工時)有所下降,「勞動力質量」投入也會增加。

這正是2011-2021年在中國所發生的事情。如圖3所示,總工時(勞動力數量)下降使GDP下降0.4%。但勞動力質量的貢獻,即更好的培訓和教育使GDP增長0.4%。因此,總勞動力投入的實際變化為零。(從專業角度註解:簡單地按工作時間計算勞動力投入,而不考慮勞動力質量變化,這是索洛最初的增長核算公式中的一個錯誤,該公式已被現代增長核算法所取代。如果你不是專業經濟人士,只需要明白,文盲和工程師博士一小時勞動創造的價值是有很大差異的)。

但即便拋開這一基本區別不談,實際上就勞動力數量本身而言,中國所處的狀況也遠沒有「中國見頂論」所說的那麼糟糕。例如,中國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仍在農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口將在未來數十年進入城市地區,這將提高生產率。中國目前的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50-55歲,按照國際標準,這一數字極低,鑑於中國預期壽命大幅增長,如果未來中國提高退休了年齡,將導致可用勞動工時也會相應的有所增加。

中國也正在醞釀提高退休年齡。(Reuters)

簡言之,這些人犯了一個基本錯誤——沒有區分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質量,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後果,也因為他們沒有注意到中國非常低的退休年齡必然會隨着預期壽命的增長而逐漸增加,「中國見頂論」中關於勞動力投入減少的說法被大大誇大了,即使在他們自己設定的概念中也是如此。

但實際上,即便上述這些只是次要問題,並沒有我們已經分析的基本概念來得重要——1978-2022年中國人口年均增長0.9%,同期中國GDP年均增長9.0%。也即是說,8.1%的GDP,即增長的90%,不可能用人口變化來解釋。這表明,勞動力投入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很小。

在詳細分析這一點時,有必要注意到,2011-2021年,勞動力投入對GDP增長的貢獻為零——由於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引發的GDP年增長為0.4%,被勞動力數量(工作時間)減少導致的GDP下降0.4%所抵消。即便從1990-2021年更長的時間範圍來看,勞動力投入對GDP增長的貢獻也只有0.7%,而GDP年均增長率為8.7%,即92%的GDP增長源於勞動力投入增長以外的因素。

因此,勞動力投入放緩不會導致中國經濟增長大幅下降的原因顯而易見。因為詳細的增長核算數據,清楚地反映了1978年以來中國人口和GDP變化背後的事實——人口和勞動力投入變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很小!

那麼真正左右着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及其影響是什麼呢?

是什麼真正主導着中國經濟

說到對中國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因素,不妨再以2011-2021年這一時期的最新數據為例。

在此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6.7%。不同投入對增長的詳細貢獻如圖4所示。圖4隻是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圖3所呈現的事實——圖3顯示了不同投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相對貢獻,圖4更為直觀,顯示中國GDP增長的多少是由於哪些不同的投入導致的——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哪些變化會嚴重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哪些變化不會。也即是說,什麼變化會,而什麼變化不會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達到真正的「峰值」。它還可以很容易地計算中國是否能夠實現4.6%的GDP年均增速,這是實現到2035年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標所必需的。

圖4

從中可以看出的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勞動力供給變化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假設沒有做出任何改變來抵消勞動力數量下降的趨勢,例如退休年齡未變,這將繼續從GDP增長中每年扣除0.4%,同時假設勞動力質量提高對GDP的增長效益被排除——實際上沒有理由做出這樣的假設,因為中國的教育和培訓將繼續,但這裏的假設只是為了分析「最壞情況」。然後,這會發生什麼?這意味着中國年GDP增長率將從6.7%降至6.3%,即使這樣也很容易超過到2035年實現人均GDP翻一番所需的每年4.6%的增長率。

再來看生產率,確切地說是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對於非經濟學家來說,全要素生產率衡量除勞動力和資本增長之外,所有提高經濟產出的過程(比如技術進步、更大規模生產的好處、管理技術改善、科學發明、生產專業化程度提高的好處等)。假設一個災難性的案例,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降至零——同樣,這樣的假設沒有道理,因為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是世界最快的,但作這樣的假設只是為了證明最極端的負面假設的影響。然後發生的情況是,中國GDP增速將以每年1.5%的速度下降——從6.7%下降到5.2%。屆時,中國仍將實現每年增長4.6%的目標,到2035年實現人均GDP翻一番。

即使作出這樣一個荒謬的假設,即中國勞動力質量沒有提高,每年扣除GDP增長的0.4%,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降至零,每年從GDP增長中扣除1.5%,那麼每年1.9%的綜合放緩仍將使中國以每年4.8%的速度增長,足以實現2035年目標。

當然,這些負面假設本身就是荒謬的——中國勞動力質量改善沒有理由降至零,相反,它正在向教育和培訓投入資源,也沒有理由聽任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降至零。但這些極端不切實際的假設有一個好處,即便這些假設都成真,「中國見頂論」所預測的結果也不會發生。

事實上,顯而易見,只有一個假設可以證明「中國見頂論」——即中國經濟增長將大幅放緩——是合理的。而這需要中國投資佔GDP比重大幅下降。也即是說,從技術上講,這需要資本投入占經濟比重大幅下降(有必要指出的是,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只是指固定投資——無論這種投資是由政府、私人資本家還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所有制進行,都無關緊要)。因為78%的中國經濟增長源於資本/投資。或者換句話說,GDP年均增長6.7%,這些投入佔5.2%。中國經濟增長對資本投入的依賴是很正常的,2011-2021年全球20個最大經濟體的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1%。這就是為什麼GDP投資水平下降確實會導致經濟增長大幅放緩的原因,我的前一篇文章《它曾成功「謀殺」了德國、日本、四小龍,現在想要勸中國「經濟自殺」》對此進行了分析。

事實上,儘管他們花了大量篇幅討論其他問題,也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即便這些問題真實存在。但統計數據顯示,那些支持「中國見頂論」的人之所以拋出這樣的說法,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將大幅削減投資占其經濟中的比重。首先,我們來檢驗一下那些通過量化分析證明「中國見頂論」的人,看看他們的觀點是否合理——儘管令人震驚的是,一些拋出這樣的說法的人甚至懶得試圖量化它們。

在《經濟學人》的一系列研究中,首先將以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羅蘭・拉賈和阿麗莎・冷所寫的題為《向下修正的中國崛起》(Revising down the rise of China)的分析文章為例。該文就中國得出結論:「我們的預測表明,到203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大幅放緩至3%左右。」這正是假設中國固定投資/資本投入佔GDP比重大幅下降:「未來幾十年,總投資佔GDP比重將從目前的43%降至33%。」

中國鄉村地區建成的立體交通網絡。圖為上海一條正在建造的公路。(新華社)

高盛也做出了同樣的假設。據高盛預測,中國GDP年均增速將下降2.6%——從2013-2022年的6.0%降至2023-2032年的3.4%。但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唯一原因,是受到了資本投資所佔GDP增長下降了2.4%的壓倒性影響——從 4.8%降至2.4%。高盛報告預測,由於92%的GDP增長下降源自資本投資下降,僅8%的或者0.2%的GDP增長源自投資下降以外的因素。高盛報告數據顯示,如果投資未有下降,中國GDP年均增速只會從6.0%降至5.8%——這一水平很容易讓中國超額完成2035年目標。簡言之,高盛報告表明,只有投資下降才能對中國增長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用《經濟學人》的話來說,這就是「中國見頂論」的由來。

當然,這些針對中國降低投資占經濟比重的預測和呼籲,是以一種稍顯隱蔽的方式提出的。他們呼籲中國提高消費佔經濟比重,但由於消費和投資加起來必然佔中國經濟的100%,因此要求中國提高消費佔經濟比重必然是要求其降低投資水平。當然,正如上文所述,這確實會導致中國經濟急劇放緩——令「中國見頂」。這只是誘導中國在經濟上自殺的一個例子而已。

如果說洛伊研究所和高盛發表的研究尚有可取之處 ,其他研究就不是這樣了。

中國不會「抄差生作業」,更不會「經濟自殺」

毫無疑問,從既有的事實來看,如果中國大幅削減投資水平,其經濟增速確實會大幅下降——因為78%的中國經濟增長源自資本投入。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為啥要大幅削減投資佔GDP比重呢?

他們所宣稱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不同於其他經濟體。比如,凱投宏觀——與洛伊研究所或高盛的研究不同,凱投宏觀甚至沒有正確量化其研究結果,但仍被《經濟學人》作為引用來源——宣稱:「我們預計,到203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降至2%左右。」報告指出:「中國擁有異常龐大的資本存量……如果中國的資本存量與GDP之比繼續似過去十年快速增長,它很快就會遠高於其他主要經濟體。」

高盛同樣認為,中國投資占其經濟比重將大幅下降:「投資佔GDP比重預計將從2022年的42%降至2032年的35%。」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顯然是因為中國目前是一個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儘管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已經接近高收入經濟體水平——「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投資佔GDP比重平均為34%」。

毫無疑問,中國不同於其他經濟體。那麼,中國和其他經濟體有何不同之處?原因很簡單,它的經濟增速遠快於其他經濟體!因此,它的平均生活水平增速遠快於它們,脫貧速度也遠快於它們。顯然,在這一切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是中國的領導者與其他發展較慢的經濟體是不一樣的。

但是,高盛卻宣稱,這個發展最快的國家應作出改變,向發展不那麼成功的國家學習。這個邏輯實在是奇怪之極。想像一下,如果高盛或任何其他銀行或諮詢公司對他們的客戶稱:「我們注意到你的發展速度遠快於你的競爭對手,所以你需要停止這種情況,把自己降到他們的水平」,或者他們對一家公司稱:「我們注意到,在這一領域,一家公司的發展速度比其他公司快得多。因此,你應該忽略這家公司,效仿那些不太成功的公司。順便說一句,我們建議這家最成功的公司放棄自己的優勢,轉而學習不太成功的競爭對手的做法。」任何提出這樣建議的人都會被嘲笑,並且瞬間被它的客戶們撤單。

然而這正是那些拋出「中國見頂論」的人所做的。他們稱:「我們注意到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遠快於其他國家。因此,它應該放棄獲得成功的原因,轉而採用發展速度較慢的方法。」當然,相反,任何明智的人都會認為:「中國的與眾不同,在於它是發展最快的國家。因此,其他國家應借鑑中國的成功經驗(當然,不是機械照搬中國模式)。」這樣的觀點才符合邏輯,這也正是其他國家正在做的事情,這解釋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戰略的興趣日益增加的原因。

相反,那些拋出「中國見頂論」的人認為,中國應主動走向經濟自殺。它應該放棄那些使其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經濟體的方法,而採用那些不太成功的方法。如果中國真如此,那麼肯定會令「中國見頂論」成真——如果一個人決定自殺,那他無疑會死。但如果中國和中國共產黨採用這樣的邏輯,那才是怪事!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外國干預後,於1949年將中國從幾乎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帶到了世界歷史上經濟增速最快且持續時間最長的主要經濟體。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為什麼要向比它差的國家學習?也許戈爾巴喬夫會認為蘇聯應該進行經濟自殺,他追隨西方最終使國家走向毀滅,但中國共產黨沒有表現出類似的傾向。

500年的傲慢與壓迫可以休矣!

這些事實問題對任何認真思考的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是什麼造成了對這一切的視而不見?也許,只有無意識的傲慢才能解釋其中的原因。

《經濟學人》、高盛等機構都注意到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遠高於其他經濟體。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得出中國制度具有優越性的結論,而是得出結論:中國一定是錯的,他們一定是對的!原因是,接受事實將顛覆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傲慢地看待世界的方式。鑑於此,他們陷入選擇性失明。

首先是中國共產黨的作用。正是中國共產黨,而非其他政治力量,創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史無前例的經濟體制,取得了人類史上主要國家中最快的經濟增速和生活水平增速,以及最大的減貧成就。總的來說,它幫助中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多數量人口生活水平的最大改善。有些人認為,中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可能是憑空而來,沒有思想或理論引導,這種想法是可笑的。相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實際成果不僅優於其他任何政治力量,而且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成果也優於其他任何政治力量。

其次,這意味着中國已經實現了每個曾經被帝國主義統治的國家夢寐以求的目標——主宰自己的命運。這確實是中國共產黨所取得的最偉大的國家成就。經歷了被列強踐踏的「百年屈辱」之後,現在只有中國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如果中國總能做出明智的決策,那它就會實現繁榮富強;如果中國總是做出愚蠢的決策,那它將付出代價——但沒有其他人能夠代替。 從根本意義上說,這正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基礎。

第三,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結束了人類歷史上長達數百年的一個時代。在過去的大約500年裏,歐洲「白人」國家及其分支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這500年無疑是一個短暫的時期。在那段時間的大部分時間裏,亞洲人民——中國、印度、西亞/北非部分地區(在歐洲中心主義視角里被錯誤地稱為「中東」)——是最先進的。但是,當然,500年比現在尚活着的人的壽命要長得多。在這500年裏,這些「白人」國家在其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卑鄙種族主義結構——這一點在三大洲社會研究所最近發布的資料中得到了特別強調。奴隸制,即為了證明殖民主義的正當性而對非「白人」採取的不平等待遇,是建立在歐洲/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的。

而中國的崛起,代表着幾乎占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崛起,超過了當今世界所有「發達」經濟體的人口總和,這不僅創造了一個社會主義社會,而且徹底摧毀了人類歷史上那個500年時代的整個文化基礎和架構。我的一位非裔加勒比老友知道我總是密切關注中國,曾問我「中國崛起對我們其他人意味着什麼?」我答:「除其他外,它摧毀了白人『優越感』的神話。」他的回答則是:「好吧,這是每個人的勝利。」

事實上,就人類的整個道德尊嚴而言,終結整個人類歷史的這一可恥的時期,中國的成功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那500年的歷史,那些鼓吹「中國見頂論」的人可以繼續發表與事實和現實完全脫節的觀點,以及為什麼他們拒絕吸取任何教訓,即使他們一再被證明是錯誤的——正如本文開頭所舉的《經濟學人》的預測例子所示(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西方記者和分析人士頑固地對事實視而不見,拒絕面對他們一再被「打臉」的事實,這不僅反映了糟糕的傳媒業現狀和他們對於資本主義愛得深沉,也反映了500年來一種無意識的文化傲慢所產生的「一葉障目」,這種傲慢是由一個體系催生的,幸運的是,這個體系現在正在逐漸瓦解。

習近平在當選總書記後的首次記者見面會上,強調了中華民族復興與人類整體進步之間的這種關係: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1】

這些並非對未來的期望,而是現在正在進行的過程。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而進行的非凡鬥爭,使全人類從中受益,這是中國偉大成就的一部分。這當然涉及經濟學,但它遠不止於此。

備註:

本文藉助增長核算法框架論述了「中國見頂論」存在的問題,這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即將於5月19日發布的報告《過於離譜 ——「中國崛起頂峰論」批判》,則對「中國見頂論」的錯誤之處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注釋:

【1】見習近平2012年11月15日講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