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普漲 為何老大德國卻陷入技術性衰退?|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近期德國經濟不景氣,罕見地在歐洲都成了「落後分子」。2023年一季度,德國經濟環比下滑0.3%;2022年四季度,環比下滑0.5%。連續兩季數據不佳,經濟陷入了「技術性衰退」。再看「同行」,法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了0.2%,意大利增長0.5%,與此同時,歐盟增長0.2%,歐元區整體增0.1%。這麼一比,難免讓一直以來被視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臉面無光。

撰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陳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員

本文原載於觀察者網,香港01獲授權轉載

德國官方解釋說是暫時的,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德國經濟的預期也並不樂觀。在4月的預測中,IMF預計德國經濟今年將下滑0.1%,在發達經濟體中只比英國好點。

對於德國近來的經濟數據及預期不佳,新聞提及的相關因素有:歐央行加息、高通脹、政府緊縮性貨幣政策、收入漲幅不及通脹、消費者情緒低迷、能源密集型產業受高能源價格影響、地緣政治危機、能源轉型,等等。

其實從純數字的角度來看,-0.5%和0.5%的區別沒那麼大,1個百分點的波動實在太小,在高增長的國家看來屬於「菜鳥互啄」,有時只是因為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

筆者認為,德國經濟的根本問題在於企業——在原來評估體系下的傑出企業,因德國文化的制約,面對大變局的強烈衝擊準備不足,前景難看好。

歐洲經濟:圖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3年4月預測的2023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德國經濟與企業特點

德國經濟的最大特徵是,出口表現極為優秀。

2003-2008年,德國出口高居全球第一。德國人口(截至2022年底,達8430萬)遠少於中國、美國,只有日本的2/3,但出口產業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相當高,長期存在巨額順差,多年來都是國際知名的製造業順差大國。德國約有1/3的就業是與出口相關的,這在主要大國里十分獨特,其中一些大公司的產品國際知名度極高。

2022年,德國上榜《財富》全球500強的公司有:大眾、奔馳、安聯保險、寶馬、德國電訊、DHL速遞、博世、巴斯夫、意昂能源、慕尼黑再保險、西門子、德鐵、Talanx保險、拜耳醫藥、艾德卡食品、采埃孚(汽車配件)、大陸集團(輪胎汽配)、費森尤斯(醫療保健)、DZ銀行、蒂森克虜伯、巴登符騰堡能源、鳳凰製藥、賀利氏控股(金屬物料製造)、西門子能源、SAP(企業軟件)、麥德隆超市、萊茵能源。

可以看出,德國大公司主要實力集中在汽車、化工、製藥、醫療、能源、保險等領域,也有DHL、SAP等全球行業巨頭,競爭力分布較廣。其中,德國企業實力最雄厚的還得是汽車業,大眾、奔弛、寶馬年營收超千億美元,博世、采埃孚、大陸集團是供應商巨頭。

然而,值得注意的事,近年來德國大公司出現了一個現象:企業市值排名逐年走低。

歐洲經濟:圖為2022年,德國27家《財富》全球500強公司軟件排名與營收。(網頁截圖)

2023年,在全球企業市值排名中,西門子、德國電訊作為僅有的兩家上榜的德國企業,排名已經在80多名以後了,而在前一年的2022年,所有德國公司都跌到100名以後了。此前,2021年底,SAP和西門子還在前100里;2007年底,有7家德國公司排前100。

股票市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公司前景的預期。大眾公司2022年營收2958億美元,高居全球第8位,但是市盈率低到6倍,截至2023年6月5日市值只有800億美元,不到特斯拉的八分之一。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德國科技十分發達,在歐洲科技實力最強。德國產品靠高技術、高品質取勝,眾多有獨門絕活的中小企業是德國製造與創新的基礎,獨家產品很多,全球3000家隱形產品冠軍中,德國佔一半。此外,德國也相當重視研發投入,歐洲專利局統計的人均專利數量是法國的2倍、英國的5倍、西班牙的18倍。

歐洲經濟:圖為2022年底《財富》全球500強公司軟件排名與營收,德國所有公司退出全球市值排名前100。(網頁截圖)

在2013年4月舉辦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著名的《德國工業4.0戰略》問世,將早已聞名天下的「德國工業標準」推向了新的高度,「工業4.0」也被認為將引領全球工業科技革命。

德國政府十分重視創新,2006年發佈了《德國高技術戰略》。其中的「德國2020高科技戰略」部份重點關注能源、健康、電動汽車、安全等領域,將與數碼化經濟相關的科技創新列為優先發展領域。這聽上去很有前瞻性。

德國也有「工匠精神」,技術學校教育非常發達,熟練工人很搶手。可以說,德國工人以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生產產品,學徒傳統培養了世界上最優秀的工匠群體。

彭博社自2013年開始發佈創新指數,衡量國家的創新能力。2020年,德國因在增值製造、高科技密度以及專利活動方面均排名靠前,指數排名站到第一位——在同一榜單中,中國排名第15,美國位列第9。

種種跡象都說明,德國的科技與創新能力非常強大,比中國肯定要強不少,也因此中國國內有不少「德粉」吹捧德國科技。

但是,科技與創新表現如此出色的德國,為何企業卻在全球股市排名前100中消失了?

德國企業競爭力之謎

德國公司名氣大、營收高,但是明顯集中在傳統行業,與中美相比,IT特色不足。在IT相關行業,只有做企業軟件的SAP和做晶片的英飛凌兩家德國公司算是業界著名企業。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大問題。其實不只是德國,整個歐洲都有類似問題。一個已經出現了多年的現象是,中美以外的世界各國,IT互聯網企業都發展得一般。

之前可能會說,IT企業與傳統科技企業分庭抗禮,各有優勢;歐洲汽車、通訊強,美國互聯網、軟件強。但是近年來風向明顯有利於美國科技企業,美國科技大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球市值排名榜單前列。

至2023年6月5日收盤,全球前十大股票市值為以下這十支:

歐洲經濟:圖為截至2023年6月5日收盤,全球前十大股票市值。(網頁截圖)

市值前10中絕大部份是美國的科技公司,歐洲差距很大,德國企業自然也會受影響。

而在全球前100大市值股票中,美國公司一般能佔據約55-60個位置。中國大陸會有逾10家企業上榜,如騰訊、阿里、茅台、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中移動、中石油、寧德時代、平安、人壽等等。大中華區,台積電會上榜,香港友邦保險有時也會上榜。港股的老股王滙豐控股登記為英國公司,其實更應該算是香港公司,就如愛爾蘭註冊的埃森哲應該算是美國公司。荷蘭註冊的投資公司Prosus是騰訊的大股東,自己也上榜了。

其餘上榜的多是一些零散的大公司,一個國家一個,如沙特阿美、阿聯酋國際控股、韓國三星、日本豐田、印度信實、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加拿大皇家銀行。有時印度的塔塔諮詢、HDFC銀行也會上榜。日本基恩士(傳感器公司)、索尼則在邊緣狀態。

而在2023年4月的全球市值100大排行榜上,歐洲上榜的有18家公司(不計滙豐、埃森哲、Prosus),其中:

●法國6家:LVMH排全球第13、歐萊雅34、愛瑪士41、迪奧66,道達爾能源69、賽諾菲製藥89;

●英國4家:阿斯利康製藥37、殼牌石油48、林德工業氣體58、聯合利華86;

●瑞士3家:雀巢23、羅氏製藥35、諾華製藥45;

●德國2家:SAP第68位、西門子94;

●荷蘭1家:ASML第36位;

●丹麥1家:諾和諾德製藥位列20;

●比利時1家:百威啤酒排97。

看看這些歐洲頂尖大公司的分布,再結合前面德國27家全球500強公司的情況,就能看出德國企業的特性和問題了。

德國有個很突出的缺陷,就是沒有全球消費大品牌。法國雖然科技感不如德國,但是四大奢侈品牌全球地位極高,比德國強太多了。

2023年國際經濟的大主題是中國經濟恢復,拉動全球經濟增長。新聞報道說中德貿易規模大,德國經濟會受益;實際上,法國的奢侈品牌才是立竿見影地受益,銷量大漲。如LVMH集團一季度財報銷售額210.4億歐元,同比增長18%,主要是由中國顧客助推,掌門人伯納德·阿爾諾和馬斯克反覆爭奪首富位置。

雖說經濟的基礎是製造業,但是在全球競爭力層面,大的消費品牌的作用很大。德國在奢侈品文化上不如法國會營銷,這沒法強求,但是連雀巢、聯合利華、百威這樣的消費公司也沒有,就有點弱了。

德國說是科技投入高、創新排名靠前,但是從市值排名看,歐洲最拿得出手的科技行業是製藥,德企反而排不到前面。

醫藥受到資本市場追捧,絕對是未來科技的重要發展方向。如諾和諾德研究糖尿病開發的司美格魯肽,意外成為風靡歐美的減肥神藥,股價大漲。羅氏、諾華、阿斯利康、賽諾菲等老牌歐洲製藥公司,是歐洲科技實力的重要力量。相比之下,德國的拜耳、鳳凰製藥、費森尤斯就要差一些了,最大的拜耳市值也只有500多億美元,而歐洲前五大里排最後的賽諾菲都有1300多億美元市值,沒進前100的英國葛蘭素史克市值也有700多億美元。

市值排名全球第28的默克製藥和德國有淵源,但這已經是美國企業了。默克是德國有300多年歷史的老牌藥企,因為一戰,美國分公司獨立了。這美國分公司後來發展壯大,合併了其他企業,在全球叫默沙東,在北美叫默克,全球醫藥企業能排前五。在全球叫默克的,是指德國的默克公司,後面也有發展,但是規模就要小多了,全球醫藥企業排名約在30位。

按理說德國醫療行業口碑不錯,歷史積累也很好,德國也是「歐洲經濟火車頭」,製藥業卻排不進歐洲前六,就有點拉後腿了。拜耳最有名的是殺蟲藥,可能還是需要開發出人用的王牌神藥,才能更上層樓。德國化工很強排歐洲第一,拜耳化工醫藥還不錯。但是德國生物醫藥的發展就不太好,這不是偶然的。

德國綠黨等理念較為極端的組織一直很活躍,影響力還愈來愈大,現在居然開始負責德國經濟了。早在上世紀80年代,綠黨就有不少反對基因工程與細菌實驗的活動,說基因工程是納粹優生學行為。因此,德國社會也早早形成了風氣,強調生物科技風險而非收益,影響了生物醫藥的發展。

歐洲經濟:圖為2023年5月25日,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在柏林出席會議。(Reuters)

反核、反生物科技,這些活動不是說說而已,是真的會對經濟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法國的核電非常發達,德國核電佔比不高,2023年4月15日還全部關停了。受限於天然資源與地緣政治格局,德國能源企業本來就不如殼牌、道達爾規模大,需要外來資源輸入。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危機,德國受到的影響更大。

消費品牌不行、製藥企業競爭力下降、能源企業受限,德國的優勢其實就集中到了工業科技上,特別是汽車工業。之前德國汽車業發展得相當不錯,某種程度上掩蓋了問題,現在大衝擊來了。

德國大眾、奔馳、寶馬,是全球頂級車企,從品牌到營收都非常成功。特別是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BBA(奔弛、寶馬、奧迪)的營銷極為成功,合資車大賣。德系車挖到了最大的一桶金,中國市場佔三家德企全球銷量多達30%-40%。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好日子要過去了。即使利潤還不錯,三家公司市值都不到1000億美元了,這已經說明了問題。

電動汽車對德國、日本等傳統汽車大國的衝擊,已經說了有幾年了,現在來真的了。日本幾大汽車公司還在組團抗拒,德國公司是真着急了,往電動車轉型應該是有動力的,但是成效恐怕不容樂觀。

這也是常見的情況,成功的老牌企業想轉型,就要讓功勳卓著的傳統部門出大錢,養不賺錢還猛花錢的新業務部門,這中間會產生很多矛盾。就算大領導很積極進取,中層領導也有工作慣性,新部門的人則使喚不動,最後往往會導致決策慢、動作慢、迭代慢、毛病多,一拖再拖,時間就沒了。

如大眾集團開發了多款電動車,在傳統車企里算相當重視電動車業務的,但也沒有很成功的車型,被特斯拉、比亞迪以及中國新勢力拉開了差距。現在中國市場上甚至流傳BBA的電動車是「雜牌車」的說法,對品牌殺傷力很大。

可以說,德國企業要靠一個軟件企業SAP在全球市值百強里撐門面,西門子在百強里進進出出,傳統工業強項已經不被資本市場看好了。

德國經濟前景

在歐盟與歐元區經濟整合中,德國起到了主心骨作用,市場空間大增。再加上德企在中國市場的經營情況也很好,德國經濟迎來了不錯的發展時期,GDP不斷追近日本。德國與主要大國關係相對平衡,與俄羅斯、中國都有特殊關係,經濟往來密切。德國大企業如日中天,總體經濟情況不錯,過了一段舒心的日子。

但是,這個時期德國的政治局面其實是有些混亂的,不再是1982-1998年基民盟長期執政的穩定局面,各種政黨不斷冒頭、關係複雜。一個顯著特點是「白左」理念橫行,極端化思潮氾濫。

多家德國大公司靠中國市場賺大錢,雙邊關係極為重要,而不少德國政客卻對中國橫加指責,需要默克爾、朔爾茨花費大量精力在內部協調處理關係問題。

如果說中德關係還算是維持住了,綠黨等組織大搞極端環保,甚至讓許多德國人都難以忍受了。德國社會有濃重的反核、環保、綠色、氣候恐慌情緒,這方面已經成了全球最極端的國家之一——不是說綠色環保理念不對,但是德國明顯搞過頭了。

近年來,德國極右翼的選擇黨AfD悄然崛起。在近日民調機構INSA的民意支持調查中,AfD的政黨支持率已經升到19%,排第二,超過了綠黨的13%。AfD的支持者,主要就是反感氣候恐慌、極端環保、移民政策、能源政策,認為德國文化被破壞了。

歐洲經濟:圖為INSA民意支持調查結果。(網頁截圖)

如果德國企業經營環境不好,大企業受衝擊,很有特色的中小企業也好不到哪去。小企業需要大企業帶頭才能發展好,而且能源供應、通脹這些問題,小企業抗住衝擊的能力更弱。

就算內部不折騰,德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也難言樂觀。德國科技與創新實力很可能是被誇大了,工業4.0到現在也沒明白要如何。競爭力還是得在市場上表現出來,不能單憑印象。

在製造業領域,歐洲企業相對美國和東亞逐漸顯出了弱勢。拼軟件、系統、創新、資源搞不過美國,拼製造業成本和技術積累又不如東亞。德國企業雖然算是歐洲最優秀,被兩頭夾擊也扛不住。

德國與歐洲企業所謂的「專注工作結合生活」傳統,說白了,其實就是還不如一些美國企業努力,更不用說和中國韓國相比了。而在行業快速變革的時期,動作太慢就容易落後乃至被淘汰。

而且還有被美國坑的問題。俄烏衝突就發生在歐洲,卡住不解決,歐洲受影響最大。德國非常需要俄羅斯的能源與原材料,如果付出巨大成本搞供應鏈脫鈎轉型,真正需要行動的反而就做不好。美國可沒有客氣,歐洲企業出問題,正好遷移到美國來。炸北溪的最大嫌疑人行動很迅速,一點沒管「盟友」德國受害多大。

德國比日本好的是,有歐洲市場作為腹地。但是在混亂局勢下,德國受益的前提是歐洲要覺醒,要有自己的利益訴求,要獨立決策,不能當美國跟屁蟲。然而目前歐洲內部整合問題仍很大,即使已經付出重大代價了還是鬧不清。

結語

總而言之,如果德國內部無法控制極端環保白左,外部沒法擺脫美國影響,無法整合歐洲覺醒應對危機,核心的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做得不好,那德國經濟前景難以樂觀。

中國和德國貿易關係密切,雙邊投資活躍,政府層面也維持了友好往來的基本格局。朔爾茨來中國訪問很積極,知道中國的重要性。中國市場繼續向德國優秀企業開放沒有問題,但是能幫到多少,還是要看德國自己做得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