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從貿易戰到晶片戰,打一打更健康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7月6日開始訪問中國,這是近來訪問中國的第二位拜登政府高級官員。但是另一邊中美晶片科技戰如火如荼。

美國、日本、荷蘭聯手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製程晶片製造設備後,中國宣佈將於2023年8月1日起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鎵和鍺在晶片製造、通信設備等行業具有廣泛應用。中國對在儲量和產量都佔有絕對優勢的原材料進行出口管制,打響了在先進製造領域的反擊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公開宣稱,這一舉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重拳出擊,不僅能打得某些國家慌,還會打得某些國家疼。

可以看到,中美之間的磋商和溝通已經無法阻止關鍵領域爭奪戰的爆發。

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一開始轟轟烈烈,如今幾乎已不被認可。特朗普政府發起對華脱鈎,現如今脱鈎論已經被歐盟和美國相繼否定。貿易戰之初就有不少專家學者和智庫透過分析給出了貿易戰不可持續、脱鈎不現實的結論。為什麼貿易戰和脱鈎論直到近來才被歐美認為是不正確的?為什麼一個一開始就被認為是不可持續的事情到如今才被糾偏?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2023年7月6日至9日訪華。她6日下午乘機抵達北京進行訪問。據微博賬號及餐廳微博賬號發文,她下飛機後的第一餐,是在北京三里屯的雲南菜館「一坐一忘」吃飯。(餐廳「一坐一忘」微博賬號發圖)

同樣,中美晶片科技戰現在正酣,從中美各自的優勢看,這場鬥爭也不可持續。中國有原材料有市場,歐美有技術有製造能力有產品,各方都有勝算,誰也沒有絕對的優勢。為什麼這一場註定兩敗俱傷的鬥爭沒有被叫停?中美都沒有理性的力量阻止不必要的鬥爭了嗎?

未來中美晶片科技戰休戰後,是否金融戰不可避免?中美大規模軍事衝突一時半會不會上演,那中美小規模的衝突會不會難以避免?中美各領域的鬥爭將會漸次爆發嗎?非理性的判斷真的佔據了主流?中美是否到了必須打疼問題才能得到糾偏?這會是未來中美相處互動的必經過程嗎?

如果透過各領域不間斷的鬥爭能夠有秩序釋放中美結構性矛盾,從而避免突發大戰的爆發,那麼只能說,貿易戰、晶片戰,打一打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