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古巴等靠攏中俄 美國政策助長反美聯盟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伊朗本月(7月)初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在它與中國和俄羅斯搭建更緊密關係之際,朝布結束全球孤立邁出了又一步,也為所謂的「反美聯盟」添了助力。

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23次會議7月4日以線上方式舉行,伊朗加入的消息由東道國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同時,白羅斯簽署了義務備忘錄,準備入會。

伊朗要擺脫孤立,與俄羅斯結成軍事同盟,還恢復了與沙特阿拉伯的外交關係。伊朗加入後,上合組織成員國增至九個,但這個組織陣容擴充,不單是個數目問題,還帶出了申請加入者背後「抱團」的目的。

過去一年來,一些「中等強國」為了應對它們與美國之間存在的更大問題,摒棄異見、站在了同一方。他們的經濟數據固然擠不進發達國家之列,但正穩步崛起,對國際局勢的影響不斷擴大。伊朗是其中一個。

美國總統拜登的政府基本上延續前任總統的伊朗政策。恢復伊朗核協議的努力失敗後,伊朗不再寄望藉助核協議,讓西方資金重回伊朗。

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6月14日在尼加拉瓜議會發表演講時,譴責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實施經濟制裁破壞他國穩定,並舉例指西方國家在巴勒斯坦、黎巴嫩、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和拉美國家的所作所為,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萊希先後訪問委內瑞拉、尼加拉瓜和古巴這三個受美國制裁的國家,本週再繼續訪問肯雅、烏干達和津巴布韋這三個非洲國家,尋求加強合作。

伊朗總統訪津巴布韋:圖為2023年7月13日,伊朗總統萊希訪問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期間會見記者。(Reuters)

在萊希展開南美洲三國行之前,伊朗已在今年春季同沙特復交,這為應對美國在中東的行動打好了地基。與伊朗關係不錯的敘利亞也於今年6月、相隔12年後重回阿拉伯國家聯盟。兩國在對以色列進行任何反擊時,將會得到約旦、埃及和伊拉克等阿拉伯聯盟成員的支持。

伊朗在中東張開大網之際,同俄羅斯之間的軍事協作也日漸緊密。美國白宮6月上旬披露情報稱,俄羅斯正從伊朗進口物資,以在國內建造一家工廠,生產伊朗設計的無人機,用於烏克蘭戰場。除了武器生產,作為石油大國的伊朗也能與俄羅斯合作,展開衝擊美元的行動。

古巴同伊朗一樣曾經在多年前尋求與華盛頓建立更密切的關係。這兩國並非因為排斥民主而向中俄靠攏,而是美國的政策促使它們投向了中俄。

拒「好意」 推他國入敵對聯盟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紐馬克新聞學院的新聞學和政治學教授貝納特(Peter Beinart)本月初在《紐約時報》發表的評論指出,這些國家突然轉向是因為美國拒絕它們的示好,將它們推入與美國敵對的大國懷抱。美國先後在特朗普和拜登的領導下,創造它現在面對的「反美夥伴關係」,這正是美國政府在上次冷戰期間的所為。

貝納特以古巴為例說,古巴政府在冷戰後大部份時間的戰略一直相當明確,即在維持政治體系的同時向外國投資者開放經濟。由於美國的制裁使得古巴無法獲得旅遊和貿易等潛在資源,也嚇跑了歐洲的公司,古巴必須與美國建立更好的關係。

貝納特引述美利堅大學的拉丁美洲問題專家萊奧格蘭德(William LeoGrande)說:「過去20年,古巴經濟戰略的主要內容是基於改善同美國關係的長期預期。」

古巴外交:圖為2023年7月13日,駐古巴大使馬輝禮節性會見津巴布韋新任駐古大使契卡瓦。(中國駐古巴大使館)

2014年,這個預期開始得到回報。奧巴馬政府宣布結束美國對古巴政府長達幾十年的敵意。可是,2019年,特朗普對古巴實施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嚴厲的經濟制裁。一個月後,古巴開始定量配給肥皂、雞蛋、大米和豆子。

古巴必須突破經濟困局,尋求其他援助。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大約在同一時間,中國在古巴的監控網絡「完成了一次顯著升級」。古巴與中國都否認了報道內容。美國陸軍戰爭學院的拉丁美洲分析師埃利斯(Evan Ellis)對《華爾街日報》說:「中國向古巴提供了後者急需的資金,獲得了設置監聽的機會。」

拜登後來保留了關鍵的制裁措施,去年秋天,中國同意重組古巴債務,並向古巴捐贈了1億美元(1.33億新元)。

學者:制裁他國實也搬磚頭砸自己

經濟制裁已成為多國,尤其是美國應對外交問題的首選工具,但學者警告,制裁將對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甚至間接推動「去美元化」的趨勢加速,衝擊美國經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斯彭斯(Michael Spence)今年3月接受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訪問時,對各國頻繁使用經濟制裁手段表示擔憂。「有相當多人……正質疑我們是否應繼續朝這條路走下去,因為它(經濟制裁)對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的連貫性與團結有極為負面的影響。」

俄烏戰爭:西方國家2022年2月28日正式開始制裁俄羅斯,範圍包括金融服務及石油出口。圖為2022年3月10日,一艘停靠德國威廉港碼頭的油輪。(Getty)

斯彭斯說,與其爆發衝突,制裁或許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全球有必要尋求別的出路,「同意只在極端的情況中才實施制裁」,以免制裁成為針對持異議國家的慣用手段。

美國四處制裁他國的當兒,其實也在搬磚頭砸自己。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認為,1970年至1997年間,美國的單邊制裁僅在13%的情況下實現了目標,卻給美國經濟造成每年150億至190億美元的損失。

制裁帶來的更長遠後果是:要對付美國的「末日兵團」更堅定要終結使用美元結算的交易模式。前白宮官員、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創始主任博多夫(Jason Bordoff)說,過度使用制裁會適得其反,促使貿易夥伴尋求其他盟友或美國銀行系統和美元的替代品。

專家:取代美元可削弱西方主導體系

伊朗總統萊希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說:「為了建立新經濟秩序,必須從世界實踐中去除這一霸權工具,在國家間結算中使用本幣。」

在上合峰會召開前夕,正好傳出消息說,印度石油公司自今年6月開始,已經使用人民幣購買俄羅斯石油。

擺脫美元也是愈來愈多國家申請加入金磚集團(BRICS)的推動力,目前已有近20個國家申請加入由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成立的金磚集團。一旦申請國獲批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將覆蓋全球過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影響力大增。

一些專家認為,用另一種主導貨幣取代美元不可能迅速實現,但各國可以開闢出其他選擇來允許非美元的貿易,這些努力正在進一步削弱西方主導的體系。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6月2日發表的文章指出,烏克蘭戰爭突出了一個更廣泛的現象:發展中世界許多強大的國家愈來愈反西方和反美。他說,這個新的世界的特點不是美國的衰落,「而是其他國家的崛起」。他們不會輕易嚇倒或受哄騙。

去年10月,當巴西選舉盧拉擔任總統時,許多人為盧拉取代民粹主義者博爾索納羅而鬆了一口氣。 然而,在上任的幾個月裏,盧拉尖銳地批評西方。5月間南美國家領導人會議在巴西舉行時,盧拉倡議建立地區共同貨幣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重啟南美洲國家聯盟建設等。會議達成的《巴西利亞共識》提出建立「南美自由貿易區」,決心構建區域一體化。6月初,盧拉還接待了面對獨裁統治指責的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

與西方關係密切的南非也在總統拉馬福薩領導下轉向中俄,還主辦了中俄海軍的聯合演習。南非也被指向俄提供武器,但南非否認這一指控。

再來是印度,從烏克蘭戰爭一開始,印度就表明它無意站在它的主要軍火供應國俄羅斯那邊。印度總理莫迪近日高調地訪問了美國,印度多次表態希望在西方與俄羅斯和中國之間保持平衡,以至於研究美印關係的學者特利斯(Ashley J. Tellis)在他撰寫的文章中提醒美國政府,不要假設在未來的任何中美危機中,印度會與美國站在同一邊。

莫迪訪美國:圖為2023年7月13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愛麗舍宮歡迎莫迪來訪。(Reuters)

法里德指出,過去20年,國際體系發生了巨大轉變,曾經在全球經濟中所佔份額微不足道的「新興市場」現在所佔份額已達一半。隨著這些國家經濟強大、政治穩定、對自身文化更自豪,它們也變得傾向民族主義,抗拒西方國家。這些新興國家中有好些曾為西方國家殖民地,所以對西方國家要將它們納入聯盟或集團之舉有著本能的抗拒。

俄羅斯事務專家菲奧娜·希爾(Fiona Hill)指出,導致這些國家不信任美國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認為美國「傲慢和虛偽」。美國對別人發布規則,但自己卻在許多軍事干預和單邊制裁中打破規則。美國敦促各國開放貿易和商業,自己卻違背原則。

學者:拜登應檢討政策

面對反美聯盟的挑戰,美國急迫需要重新檢討外交策略,但能採取的應對方案恐怕不多。

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講師穆斯塔法博士(Mustafa Izzuddin)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拜登政府應該檢討外交政策賴以為本的規則,確認美國能為世界各國做些什麼,以便「促使其他國家積極地與美國進行全面且持久的接觸」。

也是智庫與諮詢公司鑠翼(Solaris Strategies,又譯:索拉里斯)國際事務高級分析師的穆斯塔法指出,美國還必須認識到,在日益多極化的世界中,美國長期的全球霸權地位再也不能決定其他國家的行為方式或者它們結盟的對象。美國愈是堅持推動民主或人權要求,美國就愈會發現自己被忽視和孤立。

美國馬薩諸塞州塔夫茨大學的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德雷茲納 (Daniel W. Drezner)在美國「政治」(Politico)新聞網站發表的文章則分析道,美國可以採取的方案不多,其一為採取摩尼教(Manichean)的世界觀,讓世界繼續處於對立的狀態,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採取遏制「末日兵團」的政策。

不過,要將對手歸為一類在理論上容易處理,實際操作卻相當複雜。首先,要建立聯盟遏制對手非常困難。例如,印度可能會支持美國遏制中國,但歷史關係將使它難以站在美國這一邊同俄羅斯對抗。如要採取這樣的策略,美國將別無選擇,只能依靠不完全同步的臨時聯盟。

另一方案則是與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合作,優先達成遏制中國的目標;又或是與中國合作,達成新的中美關係平衡。

中美關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2023年7月13日出席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東盟(ASEAN)外長會,與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進行場邊會晤。圖為雙方代表團在雅加達一間酒店會面。(Reuters)

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12日應約會見美國助理國防部長拉特納(Ely Ratner)。謝鋒在會談中指出,一個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符合兩國共同利益。謝鋒也就兩國兩軍關係闡明立場,要求美方採取行動排除障礙、管控分歧。

德雷茲納認為,在世界不穩定的情況下,修復中美關係是最有希望達到的目標。然而,鑑於美國政治的不穩定狀態,拜登和他的共和黨對手最不可能接受就是這個選擇。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