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訪華|能談實事,但談來無益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John Kerry)7月16日展開其一連四日訪華行程,同日夜晚已跟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一對一共晉晚餐,17日上午則在北京飯店與後者舉行會談。繼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財長耶倫(Janet Yellen),此行是一個月內第三次的美國高層訪華。

正如此前兩次一般,人們不會預期克里之行會帶來什麼實質的成果,雙方也只會繼續進行溝通,中美競鬥的大局並不會因為外交姿態的緩和而有任何轉變。

事實上,訪華期間連「去風險」(de-risking)的制華「暗語」也沒有提到的拜登當局「唯一鴿派」耶倫,日前在印度準備出席G20財長會議之時,就表明以扣減對華關稅來緩和緊張關係「為時尚早」。

耶倫從中方學來的那一句「世界夠大能容中美繁榮」,可能真的表達了她的真實信念,但在鷹派主政華府之際,這只能是一種外交措詞,說給中國聽,冀望中國未來反制美國不會太狠,減低美國制華的成本;也說給「間於齊楚」的不站隊國家聽,讓他們不要覺得是美國在「撩事鬥非」。

解振華稱他跟克里上任以來總共見面53次之多。(Reuters)

在外交上,克里扮演着跟耶倫同等的角色。兩人皆是舊時代遺留下來的人物,從來對中國都有鴿派形象。克里在出發到北京之前,就在國會眾議院的場合公開被批對華軟弱,克里的回應則是不跟中國談是外交和政治上最嚴重的「疏忽職守」。

克里到中國確實能跟解振華談談氣候政策的具體議題。克里到訪之前就把此行的的目標講得清楚:甲烷排放。他點明中方在2021年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上同意將會提出削減甲烷排放的行動計劃。去年在埃及的COP27,解振華也出席了由美國和歐盟主理的全球甲烷行動會議。本年的COP28將於12月初於杜拜舉行,屆時中方有可能會公布其削減甲烷排放的計劃。

甲烷雖然消散得比二氧化碳為快,但在20年的時間維度來看,甲烷帶來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84倍。美國拜登當局在2022年通過的氣候法案(名為《通脹削減法》),已定出了能源企業甲烷排名的費用,但中國只有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和2060年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目標,卻未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在去年中國煤炭產量急增的背景之下,控制當中的甲烷排放就變得尤其重要。

但能談實事,並不代表克里此行對於中國既有的氣候政策會有什麼影響,也不代表中美關係的性質會有任何改變。

7月13日出發到北京之前,克里面對國會眾議院委員會的質詢。(Reuters)

自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議》以來,全球減排政策的核心就是各國自行定出自己的減排目標,再自行落實,並定期公布結果。其邏輯是要排除過去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就歷史性排放、道德責任的爭執,並以軟性的外交和輿論壓力來施壓各國加大減排承諾並嚴肅落實。

在這一個格局之中,減排政策的性質屬國內事務為主,國外的層面只是公關又或者是各種用以協助、推動各國在國內減排的合作項目。對中美而言,除非美國像歐盟一般有意用類似「碳關稅」的方法來迫使其他國家減排,否則和解振華互稱朋友的克里盡可對各種具體的減排政策暢所欲言,但根本上卻沒有可以左右對方政策的着力點。

當美國官員提到負責任管控中美競爭、為中美關係修築護欄之際,氣候問題一直被引為雙方可以合作的項目。但本質上,中美氣候合作同中國繼續溝通其實只是性質一樣的虛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