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外交已進入競選時間,中美成立經濟工作組意義何在?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中美日前宣佈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不少分析認為這是美國多個內閣大員密集訪華之後,中美談判出現的積極進展。中美之間的談判能有進展,確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放在中美關係的更長維度看,這樣的進展則顯得意味深長。

這是拜登(Joe Biden)上台第三年上台後,中美關係達成的些許制度性溝通進展。很明顯中美關係已經沒有所謂的選舉期和緩和期區別,幾乎一直處於緊張期。在明年美國再次進入大選年的背景下,中美如今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的效用意義有多大?

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上台後推翻了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時期中美幾乎所有的溝通機制,新成立四個溝通渠道。拜登政府上台後又推翻了特朗普政府建立的溝通渠道。現如今成立的工作組是拜登另起爐灶同中國商定的全新交流制度。拜登如果連任失敗,現如今成立的工作組未來是否還會存在?

氣球事件後中美大事記: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左)7月6日至9日訪問北京。(Reuters)

如果拜登能夠連任成功一切都好說,如果拜登連任失敗,目前成立經濟工作組不過是將來隨時會被共和黨政府推翻的無用功。從現在到美國大選結束,拜登早就進入了競選連任的狀態,美國外交其實已經進入了垃圾時間。在這個垃圾時間周期內,新建立的中美經濟領域的制度性溝通管道,是全新的制度性開創,還是未來一年多美國大選期間中美經濟關係維穩的舉措?

奧巴馬政府時期,中美構建的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雙方對接人分別是中國國務委員、副總理與美國國務卿、財政部長,層級很高。特朗普時期中美構建了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絡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等4個高級別對話機制。當時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是中國副總理,美國方面參加對接的有貿易代表、商務部長、財政部長,牽涉甚廣。

拜登政府同中國的溝通,政治上更多仰賴白宮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同中國中央外辦主任在第三國的接觸。經濟上,現如今成立的兩個工作組都屬於副部級,是具體事務性的磋商和溝通。在中美防長遲遲沒有會面的情況下,軍方很難有實質性的戰略磋商。

因此,拜登政府的對華溝通,戰略性比不上奧巴馬時期,更多是戰術性溝通;全面性比不上特朗普政府時期,更大意義上是關係維穩、矛盾管控。

放在這樣的背景下審視中美新成立兩個經濟領域工作組,中美關係的現狀和未來都不容樂觀。不過這樣的談判進展,見證了中美在不同時期積極構建溝通渠道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