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加沙停火各式「嘴炮」的虛與實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轉眼間,由哈馬斯(Hamas)10月7日越境突襲引發的新一輪以巴衝突已持續超過一個月。起初幾天全世界對於過千名以色列人被無差別殺害的同情,在以軍針對加沙走廊(Gaza Strip)的持續無差別轟炸,以至斷水、斷電、斷糧的戰爭罪行之下,迅速轉化成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停戰呼聲。根據《經濟學人》的一項統計,在西方社交媒體上,10月7日數量上尚是平分秋色的挺巴、挺以言論,到19日已發展成挺巴高出挺以近四倍的規模。

問題是,沒有實力和行動支持的言論,無法改變實際狀況。聯合國、國際上的非政府組織、各國內部的民間團體,以至在中東地區沒有硬實力的國家,大都站在直覺上符合道德的一邊,呼籲以色列馬上全面停火。但以色列不停火又怎樣?直至今日來看,答案是沒有怎樣。

「抵抗軸心」的表演式抵抗

除了美國之外,最有可能讓以色列卻步的是中東區內國家,特別是伊朗支持的所謂「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包括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組織,以至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系列武裝組織。若然他們果真擴大對以色列和美國駐軍的攻擊,這種威脅確實有可能會迫使以色列在加沙不得不三思而後行。

以巴列民眾在國會前紀念一個月前的哈馬斯襲擊,要求政府設法營救人質。(Reuters)

然而,中止加沙人道危機顯然不是這些區內國家或勢力願意付出沉重代價來爭取的東西。例如,11月3日,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Sayyed Hassan Nasrallah,又譯納斯瑞拉)終於發表了這輪以巴衝突爆發後的首場公開講話。真主黨此前已經警告過如果以色列地面進攻加沙將會升級局勢,可是,納斯魯拉長篇大論地講了近一個半小時,並沒有因為以色列的地面進攻而宣布升級,反而透露出一種「愛莫能助」的訊息。

納斯魯拉強調四點。一是哈馬斯10月7日的襲擊「百分之百」與真主黨無關;二是他呼籲加沙停火,但責任在於區內其他國家,例如對以色列實施能源禁運等;三是真主黨局限在以色列北部的持續襲擊已經打擊了不少以軍目標(按:如今真主黨已為此喪失超過60名戰士);四是未來還有升級的可能。

很明顯,伊朗支持的真主黨,一方面礙於黎巴嫩國內的經濟民生問題,另一方面也想保留自身作為伊朗長期懸掛在以色列頭上的利劍的地位,並沒有盡一切努力制止以色列加沙暴行的決心。

這背後當然還有美國介入的考慮--11月5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突訪伊拉克之後,被視為較親近伊朗的伊拉克總理蘇丹尼(Mohammed Shia al-Sudani)就馬上出訪伊朗--但真主黨此刻的攻擊整體而言比較早前還要稀疏,可見伊朗方面連以武力「擦邊球」的意圖也欠奉。

11月3日,黎巴嫩貝魯特民眾聚集觀看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的電視講話。(Reuters)

其他「抵抗軸心」成員,同樣也有針對以色列和美國部隊的攻擊,但跟以色列相隔千里的胡塞組織,最多只能打到以色列南部的沙漠。而伊拉克親伊朗武裝組織的聯盟,跟胡塞組織一樣,多番公開點算自己對美軍目標的各式攻擊,着意顯示自己有在做事情。但他們的行動,同有能力直擊以色列全境卻將選擇在邊境幾公里交火的真主黨一樣,表演性質太於實際。

穆斯林國家的強硬「姿態」

區內國家的態度其實也「不遑多讓」。伊朗嘴上強硬不在話下。約旦、土耳其、巴林等同美國關係友好的國家也召回了駐以色列大使。

其中,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的言論更是出位,表明哈馬斯不是恐怖組織而是自由戰士,指責西方營造針對穆斯林的十字軍東征氛圍和以色列犯下戰爭罪行、進行「大屠殺」,斷絕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的任何聯繫,甚至暗示會向以色列動武(「我們可能突然在一個夜晚來敲你的門」)。不過,土耳其當局的最具體行動,似乎是其國會在11月7日決定不再在國會中售賣被指支持以色列的可口可樂和雀巢公司產品。

2023年11月6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大批民眾抗議,不歡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到訪。(Reuters)

巴林召回大使的行動,也是充滿疑團。其國會在11月2日宣布召回駐以色列大使,但召回大使的權力卻不在國會,隨後人們才發現原來大使早就回家,但巴林在2020年才建立的對以外交關係並沒有受到影響。

同樣地,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King Abdullah II)11月6日高調宣布「我們毫無畏懼的空軍人員在半夜將緊急醫療物資空投到加沙的約旦戰地醫院,援助加沙戰爭中受傷的兄弟姊妹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永遠支持我們的巴勒斯坦兄弟」,恍惚是約旦的單方面行動,英勇無懼地進入以色列管控的空域去拯救受難加沙人民一般。當然,這其實是約旦跟以色列協商後才在十足安全的環境下進行的行動。

11月12日,伊斯蘭合作組織(OIC)將會在沙特利雅德(Riyadh)舉行特別峰會,討論以色列針對巴勒斯坦人的攻擊。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也會親身出席,是沙、伊兩個本年恢復外交關係之後的又一邁步。

可是,跟讓人們由期待變失望的真主黨領袖演說一般,我們不能不質疑這場峰會除了一堆耳熟能詳的外交表態之外能夠達成什麼實質成果。

美式「人道暫停」的無力

實際上,最有可能單憑一張嘴就能叫停以色列的,只有美國。不過,拜登(Joe Biden)當局的停火,只是「人道暫停」(humanitarian pauses)又或者「策略性暫停」(tactical pauses),而不是全面停火(ceasefire)。兩者的不同在於,「暫停」只是為了緩減人道災難的必要之為,無可避免會繼續殺害平民的軍事行動將會持續;而停火,就真的是停火,變相就是要以色列放棄武力清掃哈馬斯的戰爭目標。

然而,跟呼籲以色列停火的其他國家差不多,美國也無意盡力阻止以色列。在美國普遍的挺以民情之中,拜登要做的只是設法減低以色列加沙軍事行動對美國外交地位和美國國內政治的次生負責影響,希望讓以色列能夠繼續打下去,同時又迫使以色列不要打得「太難看」。

美國總統拜登2023年10月18日訪問以色列特拉維夫,受到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歡迎。兩人甫見面即擁抱。(Reuters)

有美國民情支撐,較傾向同情巴勒斯坦人的民主黨政府也不敢以停止軍援、停止外交支持等方式去要脅以色列。因此,內塔尼亞胡對於拜登的「人道暫停」呼籲愛理不理,近日甚至公開間接反駁美國「不要佔領加沙」的公開立場,表明以色列未來有可能要「無限期」掌控加沙的安全。

退一萬步而言,就算美國任由以色列自生自滅,只要沒有任何國家或勢力願意以硬實力作出正面行動阻止以色列,以色列憑其與哈馬斯的懸殊實力差距,也可以繼續進攻加沙,不管殘害多少無辜生命,直至其心滿意足為止。

國際政治,就是處於這樣的一種無政府狀態之中。

當然,大可以「無恥到底」的以色列,也不希望因為加沙戰爭而付出無上限的外交代價。因此,如今已經包圍加沙城的以軍目標頗為明確,就是要在短期內不顧世界各國的「嘴炮」,不惜大開殺戒強力收服加沙城,大舉掃清城內哈馬斯,進而宣布達成重大戰果,收窄戰事,以小規模地面行動針對性地將哈馬斯慢慢地趕盡殺絕,並重開一定程度的人道物資輸入,以堵國際社會之口。

不過,要壓服加沙城,說時容易做時難。呼籲停火的「嘴炮」聲,大概還會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這是一齣血腥的悲劇,但悲劇之所以為悲劇,其核心就在於人們明知道劇情將如何發展,卻沒有能力或意願去阻止其可怖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