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受夠了? 加沙戰爭進入倒數階段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加沙戰爭踏入第三個月,以色列的空襲和地面軍事行動已造成近兩萬人死亡。多次聯合國大會投票的結果都顯示以色列在國際社會上已被孤立,唯一還在為以色列「一夫當關」的大國就只剩下美國。為此,拜登(Joe Biden)的外交佈局也不斷為以色列流血,以巴衝突的兩派立場更撕裂了民主黨民意,使拜登來年本已陰霾滿佈的連任選情更為暗淡。

無論是透過媒體放風、高層明言,還是華府官員親身遊說,拜登當局對於以色列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一直有兩大要求。

一是「不要打得太難看」,從戰爭初期希望以色列多運用小型炸彈和精準導引炸彈作攻擊--CNN日前報道稱以方40至45%用於加沙的空對地炸彈都是「非導引」的,有分析指以軍是想保留實力以應付可能來自黎巴嫩真主黨的攻擊--到今天呼籲以方儘快從「高烈度行動」轉向「低烈度、手術式行動」,也是出於此等要求。

12月18日訪問以色列的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就第一次親身在以方官員面前表明,雖然美方依然支持以色列針對哈馬斯的軍事行動,但「保護加沙巴勒斯坦平民既是道德責任,也是戰略上至關重要的」。拜登本身上周也公開批評過以色列的「無差別轟炸」。

2023年12月18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到訪以色列,並與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會面。(Reuters)

第二個要求是要以色列對於加沙有長遠打算,而非「打完再說」。美方一直要求以色列不要長期佔領加沙,並強化如今大失巴勒斯坦民心的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讓後者能在「兩國方案」的框架之下重新掌管加沙。

12月15日,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訪問完以色列後就到了西岸大城拉姆安拉(Ramallah)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見面。外界認為,這是美國推動自治政府改革的一個環節。

(按:阿巴斯年高88歲,2005年當選以後再無選舉,在法塔赫內部掃清潛在挑戰者,容忍廣泛貪腐,同以色列長期合作,早已盡失民心。其中一種能為阿巴斯留點面子的改革路線,可能是將更多自治政府的權力交到總理手上,讓阿巴斯以總統的空名留在位子上。)

年高88歲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Reuters)

不過,內塔尼亞胡堅決否定自治政府重返加沙和「兩國方案」的可能。例如在12月16日,內塔尼亞胡將作為「兩國方案」基礎的《奧斯陸協定》(Oslo Accords)形容為「致命錯誤」,認為2005年以色列退出加沙後的「加沙巴勒斯坦小國」最終引起10月7日恐襲的事例已證明了巴勒斯坦國家對於以色列安全構成危險。在他口中,西岸的法塔赫和哈馬斯並無根本上的差別,皆是以消滅以色列的為目標。「我阻止了巴勒斯坦建國,我為此感到驕傲。」

內塔尼亞胡這種立場,除了是出自其個人信念之外,也有以色列民意走向的考慮。10月7日的哈馬斯恐襲之後,以色列民情進一步右轉,36%人認為自己立場變右,只有6%人認為自己立場變左。

由於加沙附近受到哈馬斯襲擊的基布茲(Kibbutzim,傳統上是社會主義集體農業社區)本屬以色列的左翼大本營,不少主張以巴和平、支持兩國方案的民眾都情感上難以保持原有取態。目前,在以色列,除了哈馬斯人質的家屬之外,幾乎再沒有反對加沙戰爭、主張停火的聲音。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12月14日到訪以色列,與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及其戰時內閣會面。(X@IsraeliPM)

對內塔尼亞胡的批判主要來自右翼,認為他過去對巴勒斯坦不夠強硬--內塔尼亞胡曾在1990年代落實過《奧斯陸協定》的一些條款;曾支持以色列撤出加沙;曾以過千名巴勒斯坦在囚人士換取以色列士兵歸國,其中一位被釋放的人正是此刻的加沙哈馬斯領袖辛瓦爾(Yahya Sinwar);在10月7日之前,內塔尼亞胡亦一直幫助卡塔爾將大量美元鈔票進送加沙,用以間接扶助哈馬斯,去維持巴勒斯坦人的內部分裂。

內塔尼亞胡此刻的右翼強硬立場,一部份也是對於國內右翼民意的回應。

經過或明或暗的各式呼籲和勸說之後,拜登似乎終於受不了內塔尼亞胡的寸進不讓。

12月18日和19日,聯合國安理會一連兩日押後了要求以色列停火的投票,用意是要爭取美國支持。根據媒體報道,美國的反對只是想決議本文中原有的「戰爭停止」(cessation)改變成「戰爭暫停」(suspension),去除任何「戰爭停止」的提法,並反對由聯合國獨力監督人道物資進入加沙(按:以色列方面擔心這會變成哈馬斯輸入物資的途徑)。

這次安理會第三次試圖就同一議題作出動議表決,此前兩次(包括10月18日的「人道暫停」和12月9日的「人道停火」)都遭到美國否決,但這次美國卻展現出願意合作的精神。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格林菲爾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就表明美國「真的在努力嘗試」與其他國家尋求共識。

12月12日,拜登(Joe Biden)在一場與政治捐款人的聚會中發表了至今最強硬的對以言論,聲明以色列如果繼續其「無差別轟炸」,將會失去國際支持,又批評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當局是「以色列史上最保守」的政府,使局勢非常困難,認為內塔尼亞胡必須改變,不能對巴勒斯坦建國說不。(Reuters)

在過去的一個周末,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在國際壓力之下都已經明確站到了佔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停火陣營」。英國和德國外長聯名發布呼籲以色列迫切地實現「可持續停火」;法國外長更要求以色列落實「即時且可持續的停火」。在此等國際形勢之下,拜登實在沒有理由再為以色列付出外交成本--畢竟美國也有自己的聲譽和國家利益要照顧。

安理會的投票將是這種轉向的試紙。

雖然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並沒有實質的執行力,但無論如何,以色列當局不可能不知道其加沙軍事行動已經進入倒數,最多在數個星期之內必須大幅收縮,並讓人道救援物資大量進入。

在12月17日,以色列已開放了其凱雷姆沙洛姆(Kerem Shalom)口岸,作為拉法(Rafah)口岸以外另一個加沙人道物資進口通道。

位於以色列境內的凱雷姆沙洛姆(Kerem Shalom)口岸。(Reuters)

12月18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在奧斯汀面前,一方面堅稱軍事行動沒有「倒數時鐘」,另一方面卻表明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會容許逃離加沙北部的平民人口重返家園。

問題是,即使加沙停火真的實現了,又如何?

加沙的人道災難是暫時舒緩了,但六成建築被破壞之後,誰來幫助無家可歸的平民?誰願意在前途未卜之際出錢幫助加沙重建?

哈馬斯實力是暫時被削弱了,但在這次加沙戰爭深化了以巴仇恨之後,哈馬斯或類似哈馬斯的組織必定會捲土重來。以色列要如何應付呢?

在以色列民情大舉右轉之後,即使內塔尼亞胡在停火後被趕了下台,以色列政壇又有誰敢再推「兩國方案」?沒有以「兩國方案」為基礎的實質行動,哈馬斯的越境襲擊和以色列的血腥殺戮將會變成毫無意義的人命犧牲。只要以、巴沒有共存的框架,雙方的流血就會不斷重演。

在「可持續停火」的國際呼聲之下,「停火」其實是易事,「可持續」才是難處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