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通過烏克蘭撥款而破壞匈牙利經濟? 歐盟的威脅虛大於實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日前有英媒報道歐盟為了施壓匈牙利歐爾班(Viktor Orban)放下否決權通過其4年500億歐元的援烏款項,發布了一份內部文件,針對匈牙利高公債、高通脹、高舉債成本等經濟弱點,表示各國可聲言不會再向布達佩斯發放歐盟資金,來影響其經濟。

以威脅成員國經濟的方式來進行討價還價,將會是布魯塞爾建制「破天荒」的嘗試。

2月1日,由各國領袖組成的歐洲理事會將會以援助烏克蘭為主題召問特別峰會,期間能否說服歐爾班同意對烏撥款是焦點所在(同時還有瑞典加入北約的問題)。由於烏克蘭此刻已失去美援--在特朗普的反對下,國會兩黨的援烏談判可能會無限期地停留在「臨門一腳」的階段--歐盟已變成了烏克蘭唯一的救命草。

1月22日,新任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訪問基輔與澤連斯基見面。圖斯克是波蘭的親歐派領袖,曾任歐洲理事會主席,這次布魯塞爾對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強硬施壓,背後可能有他的手影。(Reuters)

去年底歐爾班否決500億援烏撥款之後,歐盟其他國家曾考慮由其餘26國成立獨立機制去為烏克蘭供款。由於另設機制牽涉繁瑣程序,各國在峰會迫近之時似乎又回到了向歐爾班施壓的路線。此前已有報道稱歐盟各國正在考慮使用歐盟條約第七條,以匈牙利嚴重違反歐盟原則為由,暫停其投票權。如今又有此威脅匈牙利經濟之說。

匈牙利的歐盟部長引述相關報道指責歐盟是在勒索匈牙利,匈牙利絕不妥協,不過匈牙利似乎又暗中向歐盟伸出了棷欖枝,重提了過去曾在台面上討論過的讓各國逐年重新檢討援烏撥款的機制作為條件。但由於此方案將給予匈牙利更多否決援助烏克蘭的機會,變相讓匈牙利未來有更多跟歐盟討價還價的籌碼,歐盟大概不會應允。

雖然歐盟委員會對上述威脅匈牙利經濟的文件表明不知情,但文件的存在以及其內容的流出,都顯示出歐盟其他國家對於匈牙利的不滿有多大。在峰會前夕,歐盟政客紛紛點名歐爾班作公開批評,例如歐洲議會最大黨歐洲人民黨的發言人30日表明歐爾班的要價勒索和攔阻策略傷害4.5億歐盟公民,「這種政治勒索從來都不應該獲得獎勵」(按:指的是不能像以往般以各種歐盟援助去「收買」歐爾班)。

除了援烏問題之外,在近來土耳其通過接納瑞典加入北約之後,匈牙利也變成了瑞典入盟的最後一個障礙。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如果特朗普再次當選,北約有可能變成一紙空文,但北約在美國「名義上留下、實際上退出」之後卻有可能演變成歐洲本位的軍事同盟。此時,擁有優秀國防工業的瑞典加入尤其重要。

在2月1日的峰會上,歐爾班預計會同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Ulf Kristersson)討論瑞典加入北約之事。

去年烏克蘭啟動加入歐盟談判程序之後,澤連斯基積極打貪,在1月27日公布打破價值4千萬美元的軍備採購弊案,28日又公開其個人收入,以示廉潔。(Reuters)

起初由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2017年提出的歐洲「戰略自主」,經過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之後,今天已變成了歐盟的主流思想。

當人們談到歐洲自主之際,往往都是相對於美國的影響力而言,認為以歐盟為中心的歐洲應該有更大的自給自足性和自主行動空間。特朗普的孤立主義和單邊主義是一個警號。拜登當局的保護主義(按:他將歐洲排除在氣候補貼之外;而至今拜登還未肯同歐盟解決特朗普遺留下來的鋼鋁貿易爭議)又是另一個警號。

在俄烏戰爭之後,無論美國未來還會否繼續支援烏克蘭,歐盟國家無法替代美國軍援的事實,也是又一個警號。

馬克龍2022年連任成功卻失去國會多數,如今還要面對大型農民示威,本來對歐盟胸懷大志的他只能先照顧好「後院失火」的國內難題。(Reuters)

然而,相對美國而言,歐洲固然是看到了自身戰略自主的必要性,也看到了美國實力和影響力對於歐洲自主的阻礙。但歐洲自主最大的阻礙卻是出於歐洲自身,特別是歐盟的決策機制。

在很多議題上,特別是預算和外交,歐盟都採取共識制,任何國家都有明文規定或實際上的否決權力。因此,任何單一國家的反對,都能構成歐盟決策的阻礙。雖然歐盟小國往往跟從大國方向,但這只是君子協定,匈牙利的歐爾班政府就長期不按這套遊戲規則行事,事無大小都運用其否決權作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要價工具。

然而,任何將這個君子協定制度化,甚或是變成明確先例的努力,都會引來部份國家反對。雖然這些國家平時都跟大隊走,卻希望能夠在體制上保留自身的否決權。

因此,無論是運用歐盟第七條來暫停匈牙利的投票權,又或者由其餘26國領袖政治表態不向匈牙利輸送歐盟援助的施壓,都會遇上小國們「今天是匈牙利,明天就輪到我們」式的反對。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左)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一帶一路峰會前夕會晤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右)(Pool via REUTERS)

今天媒體上流出種種對於匈牙利的強硬姿態的背後,其實是明知不能改革決策機制的布魯塞爾官員們只能淪落到利用媒體公關操作來進行政治施壓。這種做法其實屢見不鮮,最終的結果大概也就是回到給匈牙利一些好處(按:釋放歐盟撥助資金),來換取歐爾班棄用否決權,問題只在於如何包裝,讓各方都有個下台階(按:歐爾班去年底讓烏克蘭正啟動入盟談判的表面原因,就是他在表決之時「剛好」不在會議室)。

即使這次匈牙利願意妥協,通過烏克蘭撥款,也為瑞典加入北約開最後的綠燈,同一結構的劇本也依然會以不同具體情節在布魯塞爾繼續上演。

從這次援烏撥款爭議的事件也可以看到,談了七年的戰略自主其實還是「十劃都未有一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