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中東戰事擴大 美軍應該當機立斷撤出伊拉克和敘利亞?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在今天的中東亂局之中,人們除了關注加沙人民能否從戰火中得到喘息之外,也在擔心美軍與伊朗支持的也門、敘利亞、伊拉克武裝組織會否不斷升級武力,最終擦槍走火,甚至引起伊朗同美國的直接軍事衝突。此等衝突風險的背後,其實是美國因循守舊的中東軍事部署。

1月28日約旦美軍基地Tower 22遇襲、三名美軍死亡之後,拜登(Joe Biden)當局、伊朗同伊朗支持的區內勢力都頗為克制。被視為是襲擊元凶的伊拉克「真主黨旅」(Kataib Hezbollah)率先表明停止襲擊美軍。拜登也沒有即時反擊,而是隔了近一個星期才向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及親伊朗武裝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目標發動大型空襲,襲擊雖然導致數十人死,但伊朗人員早已提前撤離。

在約旦境內、接近敘利亞邊境的Tower 22美軍基地衛圖照片。(Reuters)

隨後,英美再次聯手對持續襲擊紅海商船的也門胡塞武裝(Houthis)發動較大規模的空襲,胡塞則繼續跟此前一般攻擊紅海船隻。同時,敘利亞庫爾德族武裝敘利亞民主力量(SDP)同美軍共用的一個基地受襲,死了六名戰士(沒有美軍傷亡),伊拉克伊斯蘭抵抗組織(屬統稱,其中包括真主黨旅以外的親伊朗武裝)承認責任。

到2月7日,美軍也在巴格達以無人機擊殺了一名真主黨旅指揮官,聲稱其有份策劃對約旦美軍基地的攻擊。

雖然拜登表明其報復只是個開始,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甚至不肯公開否定直接打擊伊朗的可能,但大家都知道拜登只能點到即止,報復只是為了表表態,特別是在共和黨人紛紛叫囂要直接打擊伊朗的背景之下。(按:特朗普自己在2020年也多次放棄了直接打擊伊朗還擊的選項。)

伊朗方面當時嚴詞痛斥美軍的襲擊,卻對伊朗的軍事回應隻字不提。

〔下圖:美軍在中東地區的基地分佈〕

即使美國同伊朗都不想升級,但擦槍走火的風險卻不是兩方能完全避免的。戰爭擴大的危機依然存在。

究其根本,今天的衝突是美軍基地的存在本身所造成的,而荒謬的是,這些美軍基地早就失去了它們的必要性。

留着美軍已無用

無論是在約旦和敘利亞邊境上的Tower 22、敘利亞境內的美軍基地,還是伊拉克的美軍基地,幾乎全部的任務目標也是要擊敗伊斯蘭國(ISIS)。問題是,今天的伊斯蘭國與2014年打下伊拉克大片土地的伊斯蘭國全然不同,在2017年的摩蘇爾(Mosul)戰役之後不久,伊斯蘭國已經失去了其在伊拉克的所有「領土」,2019年之後,其在敘利亞的「領土」也盡數消除。

2月2日,拜登親自迎接陣亡美軍士兵屍體回國。(Reuters)

留下來的,就只有散兵遊勇的攻擊,又或者零星發生的恐怖襲擊,而全球伊斯蘭恐怖主義的重心也早就轉移到非洲。

這並不是說伊斯蘭國再不構成威脅。敘利亞和伊拉克監獄中的大量伊斯蘭國成員依然是一個風險。伊斯蘭國1月初也在伊朗發動了導致近百人死的恐襲(雖然其組織來自阿富汗而非敘利亞或伊拉克)。

然而,區內互相對立的各方勢力,無論是俄羅斯、伊朗、土耳其,還是敘利亞阿薩德政府、伊拉克政府軍、各地親伊朗武裝,全部都是伊斯蘭國的敵人。美國還有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部署三千多名美軍(敘利亞900人、伊拉克2500人)的必要嗎?

伊拉克總理蘇達尼(Mohammed Shia' Al Sudani)2024年1月27日在巴格達主持第一輪有關美國撤軍的談判。(Reuters)

一個官僚架構往往都會為自己的存在尋找到新的理由。這些美軍基地也不例外。例如由Tower 22作後勤支援、在敘利亞境內的坦夫基地(Al Tanf base)本來是用作對付伊斯蘭國,如今其存在的理由從監察伊朗向敘利亞的武器供應、保護附近難民營到應付販毒問題都有(按:約旦近月多次向敘利亞的販毒目標發動攻擊)。

而美國在敘利亞的駐軍,其存在的理由則變成了保護與美國合作打擊伊斯蘭國的庫爾德族不會受土耳其攻擊、阻止阿薩德政府軍侵入庫爾德實控的敘利亞東北部、以至保證伊斯蘭國「持續的戰敗」這個永遠不會完結的空泛任務。

在伊拉克,美國2021年已撤出了其戰鬥部隊,卻留下士兵來為伊拉克政府軍提供訓練和指導,為的已不只是對抗伊斯蘭國,而是希望能壯大政府軍以平衡伊拉克內部眾多間接聽令伊朗、在政府架構外的武裝組織。

2024年2月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卡塔爾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Abdulrahman al-Thani)會面。(Reuters)

變成攻擊目標

這些任務目標,對美國的地緣戰略而言,都沒有必要性。在敘利亞,美國未能擊倒阿薩德政府,土、俄、伊三方架構也長期主導着敘利亞的事務。在伊拉克,伊朗的影響力比以往都要強,美軍的存在更使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干預的伊拉克民意有了一個針對美國而非針對伊朗的出口。

更嚴重的是,這些早已偏離原初軍事任務的美軍基地,本身就變成了區內反美勢力容易攻擊的目標。跟科威特、卡塔爾、巴林、阿聯酋在波斯灣海岸上的大量美軍部署和大型基地不同,敘利亞和伊拉克美國駐軍甚少,基地防守能力有限,就算是在這次以巴衝突之前也經常成為區內武裝的打擊目標。

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一次,就是伊朗2020年為革命衛隊聖城軍指揮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被美軍刺殺的報復,當時幸而未有造成美軍死亡,特朗普也選擇了不作軍事回應。

圖為2020年1月4日,伊朗民眾展示伊斯蘭革命衛隊最高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遺照。(Reuters)

這種弱點,在10月7日以巴衝突爆發之後就表露無遺。美軍基地至今遭受到超過160次的攻擊,但即使我們連美國對於約旦襲擊的報復也算上,美軍的武力回應次數就只得十次左右。其他的攻擊雖然沒有造成美軍死亡,但受傷者卻不計其數。

親伊朗武裝選擇攻擊這些美軍基地的意圖也非常明確。打擊它們是容易做到的反以、反美表態。而在美國整體退出中東的戰略轉向之中,美軍的報復意圖非常有限。對他們而言,這些都是高回報低成本的目標。

這些美軍基地的存在,無可避免地會在區內局勢緊張之中引來襲擊,但正如導致美軍死亡的約旦襲擊一般,當中往往存在着擦槍走火引致戰事升級的風險。

如果敘利亞和伊拉克都再沒有美軍基地,中東點燃大戰的風險將會大大減少,美軍存在的本身已變成了另一種不穩定因素。

自卡特時代以來,美軍為了能源安全和對抗蘇聯勢力介入,不斷增加中東軍事部署。冷戰之後,又有波斯灣戰爭。9-11恐襲後,又有反恐行動、阿富汗戰爭、入侵伊拉克等各種事態,至2010年代,則有伊斯蘭國的崛起。每有事變,都似乎證明了美國有介入中東的必要。

今天,中東已非美國能源安全之所繫,美蘇冷戰早已結束,反恐重心已不在中東,美國留在中東又有何用?留下來,只是出於數十年來全球軍事部署的慣性,而這個慣性早已失去了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