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基因蚊抗疫 「跨代滅蚊」惹道德爭議 恐擾生態平衡

撰文:李駿生
出版:更新:

南美寨卡病毒疫情令人憂慮,有輿論探討可否以基因蚊抗疫。巴西東南部城巿皮拉西卡巴(Piracicaba)曾以基因改造技術,令區內的蚊大減逾八成,具體方法就是釋放基因改造的雄蚊,當牠們與雌蚊交配後,將繁殖出發育不良的下一代。這種手段雖然為防治經蚊傳播的所有疾病帶來曙光,但亦有人質疑做法可能徹底滅蚊,在生態及道德上都會帶來不少問題。

科研人員在Oxitec於巴西的實驗室處理基因改造過的埃及斑蚊幼蛹。基因改造過的雄蚊與雌蚊交配後,將繁殖出發育不良的下一代,可減少蚊的數量。(路透社)

英國生物科技公司Oxitec為上述技術帶來突破。Oxitec於2009至2010年之間於開曼群島釋放約300萬隻基因改造雄蚊,及後公布區內的蚊大減96%。同類的實驗在巴西及巴拿馬得出的結果同樣令人鼓舞,令區內的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減少逾九成。Oxitec最新的測試,僅數月就令巴西東南部城巿皮拉西卡巴的蚊子減少82%。

 

雌蚊與基因改造的雄蚊交配後誕下的後代,在能夠再度繁殖之前就會衰亡。理論上這種技術可以遏止寨卡病毒、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疾病。

放大鏡下的埃及斑蚊幼蛹。(路透社)

巴西面對日益嚴重的寨卡疫情,皮拉西卡巴巿政府決定與Oxitec擴展合作,於區內設立新基因蚊工廠,有望為巴西抗疫注入強心針。

 

長期採取以上做法的話,理論上確有可能滅絕特定品種的蚊。不過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昆蟲學家盧尼波斯(Phil Lounibos)警告,滅絕蚊子「副作用令人憂慮」。他指大部分的蚊對人類沒有威脅,靠食植物維生的蚊更是重要的花粉傳播媒界,亦是食物鏈上的重要一環。某品種的蚊滅絕,將干擾生態平衝,如果其他昆蟲在缺少制衡力量的話,更可能帶來另一種蟲害。

有人質疑「跨代滅蚊」的做法可能導致徹底滅蚊,在生態及道德層面上後果嚴重。(路透社)

評論科學發展的專欄作家夸姆門(David Quammen)更提醒公眾,蚊的其中一個「好處」,是限制了人類在熱帶雨林的活動範圍。某些熱帶雨林內的「蚊患」嚴重,令人無法在內長期居住,反而阻止了城巿化的速度。夸姆門解釋,如果過去約1萬年的歷史之中沒有蚊「守護」熱帶雨林,不少在內棲息的物種或許早已消失。

 

有專家更以哲學角度批判徹底滅蚊的做法。英國牛津大學的倫理研究中心(Uehiro Centre for Practical Ethics)的皮尤(Jonathan Pugh)稱:「有意見認為消滅整個物種有違道德。」更有人指出,受人類威脅的物種眾多,如果某一物種威脅人類就要全面消滅實在說不過去。

「要在大範圍的每一隻雌蚊與基因改造過的雄蚊交配是相當困難的事,過去的嘗試只在局部小範圍地區內得出成功結果。」
霍克斯(英國格林尼治大學自然資源中心)

但亦有科學家指出,現時應用基因改造蚊的技術並不能完整地滅絕整個物種。英國格林尼治大學自然資源中心(Natural Resources Institute)的霍克斯(Frances Hawkes)解釋:「要大範圍的每一隻雌蚊與基因改造過的雄蚊交配,是相當困難的事,過去的嘗試只在局部小範圍地區內得出成功結果。」

 

科學家現時除了以「跨代滅蚊」方式對抗經蚊傳播的傳染病,更研究同樣以基因改造技術令蚊無法成為疾病的傳播媒介。亦有研究人員與蚊患嚴重地區的居民開始合作,辨認蚊子分布的區域,製作「蚊種地圖」。印尼已試行這種預防措施,期望有新疫症爆發時,防疫部門能作更準確的反應。

 

(BBC /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