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亦非:新聞攝影重量不重質 談獨立攝影記者的唯一生路

撰文:陳駿豪
出版:更新:

親訪昂山素姬、見證緬甸人民渴望民主的熱情;闖到中國山西臨汾,紀錄環境污染對國民身體的殘害。近4年,獨立新聞攝影記者林亦非,烽烽火火,走出國際又回到本地,拍下無數專題相片,初衷不改,只想拍下新聞圖片說故事。
林亦非在本地傳媒做過攝影記者,近年轉為獨立媒體人,供應新聞相片予香港和外國傳媒,如今自立門戶,聯同志同道合的獨立攝影記者,創設新聞攝影平台,回應分秒改變的傳媒生態。一路走來,殊不容易。
對獨立新聞攝影媒體的感受,他由近期拍攝一幅年輕人玩《Pokemon Go》遊戲的照片談起。相中的年輕人,手持電話,赤腳走入草叢蹲下,專注望着螢幕捉小精靈。黑夜之下,只餘年輕人一臉來自螢幕的藍光。

《紐約時報》國際版報道銅鑼灣書店時,選用林亦非的圖片。
《Time》網站刊出林亦非的紀實圖片。
林亦非拍得年輕人赤腳蹲在草叢,凝神捉小精靈,想到獨立新聞媒體為科技束縛,陷於困局。(受訪者提供)

親自拍攝的影像故事無數,對林亦非來說,這張關於捉小精靈的相片特別有感覺。它象徵傳媒面對科技的束縛。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橫行的年代,新聞材料無處不在,自然吸引傳媒,但演算法操控的社交媒體資訊分佈,朝夕改變,獨立新聞攝影記者,跟文字記者一樣,追點擊率求存之餘,盡力尋找空間實現理想。在社交媒體結合市場的巨靈下,獨立記者就像相中的年輕人,赤腳向前探索。「科技製造潮流,控制全世界,你要追着它走,繼續玩遊戲,而不遺忘新聞人的天職。」

本地傳媒 新聞攝影重量不重質

林亦非當過報紙、雜誌的攝影記者,認為香港傳媒大多認為新聞攝影不重要,甚至「可有可無」,多數因為報道需要,要新聞相片充撐。在傳統媒體工作的攝影記者,每日除了跑大新聞,拍攝工作所需的相,很多時候因傳媒的習氣,「只求多相,不求好相」,耗費新聞攝記人力。他舉例,股市升跌,傳媒財經版主管或要求攝影記者,拍攝市民盯緊中環股市牌的照片,「其實意思不大,但往往耗費記者一、兩個小時。」傳媒機構應投放資源給攝影記者,經營有意思的專題圖片故事,可惜例子不多。

林亦非直言,本地傳媒願意投放資源予紀實攝影,例子不多。(余俊亮攝)

離開主流傳媒後,林亦非到過全球不同角落,相機和電腦隨身,採訪不同專題故事。昂山素姬、教宗方濟各、參與雨傘運動的香港市民、越南受橙劑禍害的平民等,都在鏡頭內的主角。獨立攝影記者可按自己意願做故事,獲得更多空間,享受工作上的樂趣。自由身亦讓林亦非有更多時間做深入報道。2015年緬甸大選,仰光街頭,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NLD)集會,長期受壓迫的民眾,為民主、自由的吶喊滿場,他拍來一份感動。

緬甸全民盟支持者歡呼。(Getty Images)
全民盟支持者為民主吶喊。(Getty Images)
民眾高呼自由。(Getty Images)
2015年,林亦非到仰光直擊昂山素姬投票一刻。(Getty Images)

獨立記者的工作亦能直接幫助故事主人翁。中國山西臨汾的一名本身體有殘缺的老人,不忍當地兒童因煤礦污染水土,健康受影響,於是在農村簡陋的小屋,照顧近20個身體殘缺的兒童。報道在不同媒體刊載,不少人閱報後,發起捐助老人和兒童。林亦非始料不及;他的工作雖然本着為弱勢發聲的宗旨,結果未必盡如人意,沒想過故事能如此幫助鏡頭內的老人和兒童。

團結攝影記者 創獨立平台回應時代

林亦非享受獨立記者帶來的滿足,同樣注意到新聞記者面對的衝擊。世界進入「全民記者」的時代,不但人人寫新聞故事,只要人手一機,現場實況照片充滿網絡。傳媒只要上不同網站,不用派攝影記者便可獲得現場圖片,本地攝影記者面臨淘汰。林亦非明白現況,認為大眾和攝影記者不應該視情況為「搶記者飯碗」,反而應該適應時代,想辦法解決問題,增加攝影記者的本錢。攝影記者要生存,就要向傳媒和大眾,展現自己有能力處理故事,跟進採訪,用心和時間經營專題。林亦非認為:「這是唯一的生路。」

為闖開生路,林亦非和另外7個獨立攝影記者,組成新聞攝影媒體平台ATUM Images。Atum於古埃及神話,為日暮夜臨之際,掌握光線的神。取名ATUM,林亦非和夥伴,直接行動,希望藉自己拍攝得來那點光,改變社會大眾、傳媒對新聞攝影的認知,讓新聞攝影回應時代。合作社主打專題圖片故事,例如深入全港18區不同角落,借助鏡頭,呈現不同人物的處境,用圖片說故事。

這班有心人亦打算將外國的攝影作品或記者,推介給香港人,將圖片故事的文字,翻譯成中文,又計劃推介國際攝影節予大眾,希望集合的攝影記者力量,令香港人重視新聞攝影,認識新聞攝影。他相信「改變公眾、甚至傳媒老闆對紀實攝影的看法和認知,提供平台讓大家感興趣,才可以不跟遊戲規則玩,擺脫點擊率的控制。」

《紐約時報》國際版報道由佔中到旺角黑夜衝突時,都曾選用林亦非的圖片。
林亦非組織紀實攝影平台,希望大眾能分享其中樂趣。(余俊亮攝)

獨立媒體不夢幻 但有趣

獨立攝影平台可為嗎?林亦非憧憬。「讀者對有質素的圖片故事有需求,故事好,傳媒老闆怎會不做?」只要有興趣,攝影記者積極參與社會,假以時日可說服傳媒老闆同大眾,接受有意思的圖片故事,僵局可以改變。

說來理想,但林亦非直言:「工作不如想像中夢幻。」一個記者要包辦編採、會計、廣告、公關,盡量控制成本,善用每張機票,到同一個國家,盡量拍不同角度,構思不同故事。一心難二用,但為理想,願意繼續走這條路。不少獨立攝影記者要身兼多職,方為謀生。

氣餒?林亦非毫不猶豫回答:「無。不算氣餒,我會着重如何改變,令環境容讓我做想做的事,這個挑戰有趣。」對他來說,本地新聞攝影將會走進另一個階段,前路難料。想好,行動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