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靠Made in USA尋回美國夢?先要看清「製造業已死」真相

撰文:黃家欣 歐敬洛
出版:更新:

「我們的職位好像嬰兒手上的糖果那樣,被偷走了。」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在大選前夕對支持他的民眾說。他承諾,要將製造業的職位,從中國及其他國家搶回來。宏大的願景吸引讓支持者聽得如癡如醉,亦成就了他登上總統寶座。
但其實嬰兒不宜吃糖果,美國的製造業職位減少,只是社會對人才需求轉型,現時失業率與1950年代初相若。特朗普許諾的「美國製造」,是否真能拯救美國?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標示「美國製造」名牌的產品有一定的要求。(Getty Images)

來自美國密歇根州的羅伊(Jerry Roy)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美國夢」的故事。19世紀,很多歐洲移民懷着追夢的心來到美洲大陸,相信只要努力,便有好生活,羅伊一家亦不例外。羅伊出生於1950年代的美國,1977年開始在通用汽車工作。他說當初知道獲聘,大為興奮:「通用汽車啊,我能到那裏去,就像死了能上天堂一樣。」當時,製造業就是成就「美國夢」的不二法寶。

羅伊的家族四代人都在通用汽車打工。曾祖父在1930年代全球大蕭條期間受僱;戰時,該廠製造機關槍,他的祖父就在那裏打工;到他父親那一代,爸媽和其他親戚都是拿通用的工資。

羅伊的父親Gerald回憶那個「黃金時代」時說,工廠日日夜夜運作,高峰期連空置的停車位都用來生產。不過好景不常,父子二人在2006年的裁員潮中離開了工作多年的通用汽車。

1950年代  經濟榮景

美國人印象中的經濟榮景,全來自1950年代。二戰之後的十多年,美國經濟穩步增長,中產階層很大,製造業雖受日本等新興市場威脅,但工會勢力強大,仍有很多工作,是美國經濟一段光輝歷史。

美國新聞媒體National Journal的數據顯示,1947年,全國製造業聘請的人,佔整體就業人數25.8%,是僱用最多工人的行業。1970年代,這個盛景開始褪色。到了2009年,製造業勞工僅佔整體勞工11%,遠遜於金融、保險及房地產的21.4%。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簽訂後,製造業職位流失加快,自2000年以來,美國已失去500萬個職位。

美國人印象中的經濟榮景,全來自1950年代。(Getty Images)

特朗普當選  企業回歸

美國製造業職位流失,似乎令Made in U.S.A.的品牌從世界上消失了一段時間,但因為特朗普的緣故,再次來到大家眼前。最搶眼的,當然要數去年12月初日本著名投資者、軟銀(Softbank)集團社長孫正義在紐約向特朗普承諾,會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創造5萬個就業職位。特朗普急急邀功,在Twitter上發文:「孫正義說,要不是我贏得選舉,他不會這樣做。」

數天後,蘋果iPhone最大代工廠,台灣的鴻海又宣布,計劃在美國拓展業務,未決定投資規模,但確認「對於在美國拓展業務的潛在投資有初步討論。」有報道說,該公司考慮將iPhone生產搬到美國。

全球最大工業電腦商研華何春盛表示,美國是全球最大電子產品市場,蘋果公司將部分iPhone生產工序搬回美國並非不可能,因為iPhone型號不多,每一款都大量生產,製造過程可以標準化和高度自動化。

研華的客戶包括IBM、通用電氣、思科等美國企業。何春盛說,預期特朗普的政策對該公司有利,但拓展業務不能操之過急。

美國生產  運輸省時、質素改善

台灣廣達電腦是Google、Facebook及Amazon等數據中心伺服器的供應商,在美國加州已有組裝工場。

副總裁楊晴華表示,有別於其他企業,廣達在美國早已有工廠,正計劃未來3年將當地雲端業務的組裝、生產等設施及人手增加一倍。他認為,在美國生產伺服器,較在中國更有優勢,包括縮短運送時間、改善產品質素。

這些企業的行動,無疑是往還未上任的特朗普臉上貼金。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承諾保護美國工人,包括限制貿易、限制工廠移至中國和墨西哥及其他海外地區,阻止製造業職位繼續流失,並通過移民政策帶動美國人的就業。

特朗普所說的,勾起美國人的回憶,也引發他們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因此吸引了選票。現居印第安納州的史迪威(Robert Stilwell)是典型美國藍領──沒受過高等教育,高中都未畢業,在一個製造工具及汽車零件的工廠工作,負責包裝和運貨上車,賺取不俗的薪金,屬中產階層。不過,被炒之後,他只能在便利店做收銀員,收入大減。

居於美國田納西州、56歲的謝莉約翰遜(Sherry Johnson),一次又一次輸給機器。她最初在一家報館,負責把紙放入印刷機,並攤好印刷了的報章。工序自動化後,她曾在一間生產呼吸機器的工廠幹活,也做過存貨存檔的工作,最終都被裁掉。

「這真的令我生氣,我該如何生活?」她現在只能依靠傷殘津貼過活。她學電腦,學新技能,找新工作,但起步太遲,學得太少:「在這方面,20至30歲的人比我們更能趕潮流。」

美國人對「美國製造」的概念多數與愛國情操掛鈎。(Getty Images)

轉而生產高端科技產品

特朗普的承諾吸引到像史迪威和謝莉這樣的工人投他一票,但他的政策是否真能回應這些人的需求?將製造業職位帶回美國,是否能令經濟起死回生?大前提是,美國的製造業是否真的像一潭死水?

首先,職位減少不代表整個行業萎縮,實際上,美國製造業淨增長在2014年達到歷史新高,有2.1萬億美元,1953年只有1,100億美元。誠然,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GDP)所佔的份額確實不如1950年代,現時僅有12.1%, 1953年卻高達28.1%,但這是因為其他行業的佔比愈來愈大。

而且,美國並非不再製造商品。經濟專欄作家Jeff Spross形容,批評美國製造業不如往昔的人只是「瞎子摸象」,沒看到事實的全面。他指出,美國仍然生產很多產品,只是並非普通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而已。今天,美國主要生產重型工業設備、電路、飛機等大型、昂貴的貨物,或者其他高端產品,這些貨品佔出口三分之二。而美國入口的製造業產品,有一半是汽車、食物、飲品、衣服、珠寶、電子產品及其他消費產品。他認為,美國人只看到日常體驗的製造業狀況——例如提供了多少職位、買了多少貨物,便估計製造業正在衰退,這是沒有看清真相。由於製造業正在轉型至高端科技,這行業投放在研發方面的資金也相當可觀,私人企業的研發資金,77%來自製造業。可以說,若不是製造業,美國的創新工業會非常少。

特朗普聲稱中國及其他國家搶去美國人的飯碗。沒錯,中國在2010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但是,美國仍然亦步亦趨。美國工廠每年淨增長2萬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德國及韓國等三個排名第4至6位製造業國家的總和。

美國製造業其實未死,只是科技先進,加上海外的製造業發展令生產成本減少,導致職位減少而已。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阿齊默魯(Daron Acemoglu)及奧托(David Autor)等人所做的研究發現,全球化當然是造成美國個別行業職位減少的原因之一,特別在2000年代,美國與中國的貿易令淨職位急促減少達200萬至240萬個,除此之外,入口也令美國的失業率上升,收入減少,而且除了工廠職位,其他依賴製造業的行業亦同受影響,導致薪酬下跌、貧富懸殊加劇等。

美國並非不再製造產品,只是不是普通消費者會買的產品,當中包括重型工業設備、電路、飛機等大型及昂貴的貨物。(路透社)

強美元倍大全球化影響

環球經濟研究及分析公司IHS Global Insight總監Patrick Newport則認為,全球化的市場有勝利者,也有失敗者,而美國的貿易政策的確讓入口貨品對美國消費者來說更便宜、更吸引。他將這種現象歸咎於美元強勢,但認為這是無可避免的。

「(現時的貿易赤字水平)對整體經濟沒有傷害,但特別會打擊若干經濟板塊,包括受海外貿易影響的製造業。」Patrick Newport表示,並非所有製造業都會受到影響,細看製造業的增長,過去幾個月一直橫行,汽車及建築相關行業有不錯的表現,相反,與貿易相關的企業就不太好,這是強美元的一個後果。

「但對於強美元,你沒什麼可以做。美元強是因為美國比其他國家較好,投資者喜歡美元,副作用就是製造業受挫。」Patrick Newport說。

如此看來,即使特朗普能將職位由中國等地帶回美國,也未必可以回應他的支持者——美國「藍領」的訴求。或許,美國人將會更難追尋他們的「夢」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