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殖後放生 學者指中國保育娃娃魚方法錯誤恐致滅絕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中國政府為保育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娃娃魚,多年來採取人工繁殖然後放生的策略。但來自中國、英國與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發現,這種方法可能會破壞現存野生娃娃魚的基因,不利牠們在野外生存,甚至造成物種滅絶,而真正野生的娃娃魚至今已「差不多滅絶」。

中國政府為保育娃娃魚,多年來採取人工繁殖然後放生的策略,但中外學者指這種方法可能會破壞現存野生娃娃魚的基因。(視覺中國)

娃娃魚學名「中國大鯢」,其身體結構在過去1.7億年都沒有大改變,因此又被稱為「活化石」。這份在美國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表的論文指出,研究人員於2013至2016年期間,在中國97個娃娃魚自然棲息地進行調查。他們在其中四個地點發現娃娃魚,但牠們與當地野生的同類屬於不同品種,顯示牠們是人工繁殖計劃培養的娃娃魚。研究指出,這會讓不同品種的娃娃魚交配,打亂各品種的基因,令疾病更容易傳播,影響族群的整體數量。

研究人員發現,娃娃魚至少可以劃分成陝西、四川、廣西、貴州和安徽五個地域品種。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博士指出,中國政府目前實施的保育措施把娃娃魚當成一個物種看待,但這種保育方式可能令許多娃娃魚的基因無法傳給下一代,甚至造成物種滅絶。她認為,中國「急需更新保育娃娃魚的方法」。

娃娃魚在中國被視為貴價食材,每條可賣上10,000元人民幣。(視覺中國)

此外,人類大量捕殺娃娃魚食用,正將其推向滅絶邊緣。娃娃魚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單」上被列入「極危」類別。有份參與研究的倫敦動物學會研究員特維博士說,人類大量捕殺娃娃魚,令牠們在野外的數量在短時間內大跌。如果各方不能盡快互相統籌保育計劃,牠們的未來將受嚴重威脅。

(BBC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