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摩崖造像被塗色「毀容」 官方:遭「穿衣還願」警方正調查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近日,四川巴中市南江縣新發現的一處開鑿於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當地村民用顏料塗抹「毀容」。周三(15日)凌晨,南江縣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發布通報稱,經初步調查,閬中市居民李某華委托他人對石飛河部分摩崖造像塗色「穿衣還願」。公安機關正在依法開展調查。

據早前報道,受損的摩崖造像位於著名的米倉古道上。從當地文保部門獲悉,該處造像是2021年才發現,還未納入文保單位,雖然設有監控和大棚保護,但因地處偏遠,發現情況時已來不及制止,目前正在邀請相關專家論證,盡力修復恢復原貌。巴中市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塗抹造像的「都是些七八十歲的老太爺,說是為了給菩薩還願,我們也不好處理,只有批評教育,目前正在研究下一步怎麼處理」。對於造像能否恢復原貌,工作人員表示,塗抹造像的顏料主要是丙烯類,目前已經邀請相關專家論證,「應該是可以恢復的」。

周三凌晨,南江縣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發布通報稱,經初步調查,2023年11月6日,四川省閬中市居民李某華委托巴中市南江縣赤溪鎮金銀村村民王某國,即李某華之母,請高塔鎮射洪寨村民岳某邦對石飛河部分摩崖造像塗色「穿衣還願」。事件發生後,當地立即對現場增加了保護措施,防止不當行為造成二次損害。同時,公安機關正在依法開展調查。

官方通報。(南江縣文物保護研究中心)

周二(14日),四川省文物局、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巴中市文物局專家進行現場查勘,並研究制定保護修復方案。南江縣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已聯繫文物資質機構對摩崖造像價值及因塗抹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下一步,該中心將對調查處置和修復情況及時向社會公布。

根據相關考古調查報告,該處造像「罕見地始鑿於北魏晚期,在初唐、武周和中晚唐又有續鑿,開鑿年代早,形成過程複雜,其整體將地表天然石包開鑿為造像碑的特色做法在四川地區屬於孤例,這些材料在完善四川石窟發展序列,揭示四川地區和中原北方地區的佛教文化藝術交流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對於事件,官媒央廣網評論指出,雖然破壞文物的是當地村民,但此案反映出當地有關部門對該文物保護工作不到位。譬如,對很多當地人來說,或許都不知道此處摩崖造像的珍貴價值,文章質問文物保護部門為何不在現場豎立顯眼的標識、說明和提示。再者,對這座千年造像,只是搭建了簡易文物棚,看起來可遮陽擋雨,卻沒有更多圍欄設施,「現場雖然安裝了視頻監控,可為何當地村民「給菩薩穿衣還願」時,管理人員不能第一時間趕往現場阻止?」評論認為,無論是硬件設施建設,還是保護責任落實,乃至文物保護宣傳,當地都做得遠遠不夠。

其他同類事件:

文章進一步指,由於該摩崖造像地處偏僻,文物發現至今僅有兩年,當地沒有足夠時間、人力或資金來開展保護工作。但這些都是需要相關部門想辦法解決的難題,而不能成為「野生文物」保護受冷落的理由。近年來,從羅漢洞被彩繪,到古民居遭拆除,再到長城遺址被越野車碾壓、被挖掘機挖開……破壞文物事件頻繁發生,毀掉的是民族歷史的記憶,造成的損失令人痛心。這提醒各地文保部門,那些散落在鄉村山野間的文物,同樣潛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絕不能任其自生自滅。各地要以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盡快通過文物調查工作摸清底數,分類分級采取保護措施,量力而為、盡力而行,逐步開展好保護工作,「只有保護好、利用好這些文物,才能更好地傳承歷史文脈,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多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