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魅了緣】愛得執著 死不願「走」 奈何一切敵不過時間

撰文:黃漢兒
出版:更新:

《再見魅了緣》-一個關於思念、時間流逝和死亡的故事。

看電影之前,最怕聽到別人硬邦邦的評價,「值得一看、不值一看」,令我帶有前設和既定觀感進場。影評,從來都是看畢電影才閱讀的。這部評價兩極的電影,有人說無厘頭得可笑,有人說揪心得喘不過氣。確實,它是遊走在兩者之間。對筆者而言,它不是愛情故事,亦不是鬼故事,而是思考死亡的九十分鐘。

(電影劇照)

故事簡單而直接,沒有主流一貫的高潮起伏。C和M兩夫婦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有天C在車禍中身亡,M在殮房為摯愛蓋上白布。靜止將近一分鐘的「空」房,下一幕就是C以披著白床單的造型化成鬼魂在醫院遊走。回到家中,看著妻子從日復日的傷痛、孤獨,到情感投射至另一個男人身上,最後難忍觸景之情而離開大屋。C的鬼魂沒有跟著M,反而一直留在家裡。門框中小夾縫的紙條,是M臨離開前塞進去的,亦成了C的心結,終日流連人間就是要把紙條抽出來。日子流逝、房子再次易手、剩下頹垣敗瓦、時空盤旋、直至把紙條拿出的一瞬間......

前段用了簡單的兩場交代了夫妻之間平淡卻深厚的情感。(電影劇照)

時間沒甚麼帶不走

電影的節奏緩慢、對白極少、連似有若無地交代的主旨亦是從配角口中說出。要從主角的對白中推敲出紙條的內容,確實不容易。大概是妻子已經做好決定,留給C最後一句「別再留戀這裡」。我想,M是切實實地感受到丈夫靈魂的存在,才會寫下紙條。電影用了許多長鏡頭交代時間、思念和空寂,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夫婦在床上擁吻的一幕,妻子害怕,把丈夫的手心放在胸口上,肌膚緊貼,不言,而癒。另一幕當丈夫離世之後,妻子捧著一個巧克力批,坐在地上一口一口把它塞進口中,好讓安多芬佔據神經。依舊沉默無語,無從選擇地。前者的空間凝結是溫暖,後者卻是冰冷的。

長鏡頭的運用像踩在鋼線之上,要不加強情緒,不然就是冗長失焦。在女主角吃巧克力批這幕上,處理得宜。(電影劇照)

時間沒有甚麼是帶不走的,包括思念。無論此刻你多麼執著、多麼掛念,人的記憶就是如此的脆弱。儘管多深的痕跡,抹不清,還是褪得掉。對於電影中長鏡頭的運用,朋友說過於冗長,我卻說:「嗯......我很喜歡。」畫面靜止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時間,代入角色感受之餘,可以抽離身份回想現實。人生總是矛盾的,不是嗎?想遺忘又想記著。

+1
「我們都盡自己所能,哪怕人不在,亦要讓自己在世上留些甚麼。」

以「白床單鬼」作靈魂載體

電影的焦點,除了落在曾提名金像獎影后的Rooney Mara身上外,那必定是造型略帶滑稽的「白床單鬼」。感覺像萬聖節時來不及買或者沒有太多預算而隨手拿來的一塊白布,再刺穿兩個洞。一向被恐怖片養大胃口的觀眾們,要不就血淋淋面目全非,要不雙目空洞滿身灰白,那當然接受不了如此荒謬又簡陋的「鬼」造型。朋友對鬼的形象表示相當不滿,我卻不這麼認為。看過不少有陰陽眼的人分享,他們口中的鬼造型亦是不盡相同,有的跟正常人差不多的,有的只是一團白影。而至於在天堂上的往生者,我們的想像總是一群穿著白色長袍的人,漫無目的而快樂地走著。為甚麼我們的想像是一樣?那是電影和電視告訴我們的。可笑的是,我們寧可相信有統一制服的「白袍戰士」,卻不願相信那張宣告你生命終結的白床單,就是靈魂延續的載體?

在戲中的世界觀,兩隻留戀人間的孤魂野鬼可以互相溝通,兩「鬼」的分別,就僅僅是床單上花紋有些微不同,稍不留神亦會錯過。(電影劇照)

人死了 會往哪裡去?

死亡觀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有趣不在於死亡,而是在於討論的本質。有人會花盡一生來尋找答案,有人會到臨終前一刻才改變堅信多年的想法,而結果是,從來沒有人告訴你對與錯。其實有點像賭博,只是在你死後才會揭盅。自問人生閱歷不足,宗教信仰又只略懂皮毛,不會談甚麼啟發人心的大道理。貪心又無知地渴望,如果人死了,可以往自己所信的那裡走,不是很好嗎?若你相信輪迴,死後就是善惡的流轉;若你相信有天堂,死後就是上帝的審判。而筆者相信,人死後,就是一無所有。沒有靈魂的寄存依戀,沒有永生的快樂團聚,沒有刺激的生死迴環。人一生,有幸活個七十年也就夠了,死後,就代表「我」的身份終結,並不需要用另一個身份延續。

不論你相信死後上天堂下地獄還是遊戲人間,一切都是在於執念。心願了結,靈魂又往哪去?電影結局,還是留待觀眾自行揭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