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串流」打破傳統 以視覺藝術呈現香港文學

撰文:程皎暘
出版:更新:

今年三月,香港藝術發展局舉辦為期六個月的「文學串流」文學節,以文學為核心,展開一系列跨流域藝術活動,在此期間,以「文本中存在或不存在的香港記憶」為主題開辦藝術展,特邀何倩彤、黃志輝、劉學成及葉曉文四位香港藝術家參展,開啟一場流動的文學盛宴。

跨流域視覺盛宴 引香港文學入屋

吳美筠博士是以女性視角書寫女性內在暴力的著名詩人,曾於香港大學中文系及香港浸會大學教授中文傳意,她一直致力於香港文藝事業的推廣與發展,自2014年開始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並任文學委員會主席、藝術支援組主席、策略委員會及管理委員會委員,亦是「文學串流」的主要策展人。(葉璋時攝)

「我走在香港街頭,時常假想,如果突然拉一個人過來,問他喜不喜歡文學,他一定覺得我癡線;但如果隨便問一個人,香港能不能沒有文學?那他就會說:『唔得……唔得!香港點可以無文學呢?』就像所有人都說香港不可以沒有藝術一樣,十分吊詭。」此次文學節的發起人吳美筠博士如是說,「我從不擔心香港缺乏優秀的文學作品,要考慮的是如何讓香港文學入屋。」

作為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組主席,吳美筠博士大膽提出「文學串流」的概念,即以文學為核心,召集香港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進行跨流域的創作與分享,模糊藝術形式間的界限,以視覺衝擊,啟發大眾對文學的想象,再引領他們進入文字世界。

「怎樣才能讓文學入屋呢?圍繞這個問題,我們談了很久,最終想到了文學節。」吳美筠回憶道,她表示,此文學節與香港公共圖書館一年一度的文學節不同:場地特選在由戰前唐樓改造而成的灣仔動漫基地,「許多人會去圖書館尋找文學,但今次的展覽可以讓途人偶遇文學,算得上是一場驚喜」;形式上亦從傳統的文學嘉年華革新為一場「串流」。

香港藝術發展局為此次展覽製作的裝置藝術品「文本中存在或不存在的香港記憶」,它以一本本印著不同香港文學作品選段的便條紙堆砌成一座城市高樓建築群的模樣。「你可以翻開它們閱讀,也可以撕走拿回去珍藏,甚至可以從中尋找你想閱讀的段落。這樣一種行為藝術,已經在用跨流域的方式體驗文學,已跳出拿著書本閱讀這個框框。」吳美筠解釋道。(葉璋時攝)

「串流其實是一種科技,可以瞬間傳遞不同形式的信息。今次的文學串流,便是將不同藝術形式串聯一起,再同時演繹、表達香港文學。」吳美筠解釋道,「這其實是一種跨流域的表達方式,在後現代的世界中,事物與事物間的界限是流動且模糊的,尤其是藝術。但同時,所有藝術皆需文本,例如電影、戲劇,要先有了好的劇本,才能有好的作品。而越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它的再生力就越強,改編而成的其他藝術作品就更具張力。」

吳美筠認為,大多數人對文學的理解尚很保守,以為必須要對著書本,從第一頁逐字逐句讀到結尾,她想借這一次的文學展,以視覺藝術吸引眾人注意、啟發想像,讓那些並無閱讀習慣的人也能帶著好奇,主動進入文學世界去探索——這便是她希望達到的「讓文學入屋」。同時,她也希望藉此文學節,聚集香港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匯集成一股力量,共同推廣香港文學。

 

利用視覺藝術 在文學中尋找香港記憶

今次「文學串流」特邀四位香港藝術家——何倩彤、黃志輝、劉學成及葉曉文,從繪畫及裝置藝術的角度,演繹他們喜愛的香港文學作品,引領大眾進入「文本中存在或不存在的香港記憶」。其中,葉曉文以一幅《山雨欲來》演繹香港作家陳汗的小說《滴水觀音》,而何倩彤則以三幅畫作演繹香港作家鐘玲玲的《玫瑰念珠》,並命名為《縷數》。

葉曉文是香港青年畫家兼作家。她曾獲青年文學獎小說公開組冠軍,著有繪本《藉著此書說愛你》及短篇小說集《殺寇》,並為詩集也斯《普羅旺斯的漢詩》,及《香港詩選》等繪製插畫。(葉璋時攝)
圖為葉曉文的畫作《山雨欲來》。「男主角是一個才子,他學生時期與一位女生戀人未滿,一日兩人一起爬山,見到山景、日光,還有些蝙蝠在飛——這是才子記憶裡最美的一部分,也是這故事裡最有色彩的一幕。」葉曉文如是解釋她的畫作。(葉璋時攝)

「我喜歡在野外寫作,也會畫一些植物。而陳汗這部作品裡面也有許多情節發生在香港郊外,例如男主角感情受傷之後,就搬去八仙嶺去住,然後作者便會描述那些花花草草、海邊,這些風景讓我感到很熟悉,是真實存在的香港記憶。」葉曉文如是解釋她的作品。她既是香港畫家也是寫作人,2014年及2016年出版圖文著作《尋花》及《尋花2——香港植物原生手札》。

葉曉文表示她對小說情有獨鐘,而陳汗這部小說將一個才子的情慾、情傷刻畫得深刻入骨,給她許多創作的靈感,尤其是才子感情初開時見到的山景,是香港難得一見的自然風光;除此之外,小說裡的通靈情節也十分吸引葉曉文,「男主角得知有女人為他墮胎之後,便去問米——問米這種事情很香港,承載著香港某一代人的記憶。」

不過,在她看來,要用一幅畫來表達盡一部文學作品的意念其實很難,所以她創作時盡量表達作品整體的感覺或氛圍,「之所以我要畫一片血海,因為我覺得這部小說給人一種很痛楚的感覺,它講的也是一個才子情慾上的創傷。」她指著作品,詳細解釋道。

何倩彤——香港青年視覺藝術家,平面作品常以鉛筆、貼紙、印章等日常文具進行創作,作品常關注行將逝去、不可挽回的人事物和關係。近年展覽包括《伊卡洛斯聳聳肩》(香港漢雅軒,2015)、《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鬼魂.間諜.老祖母》(韓國首爾美術館,2014)。(葉璋時攝)
圖為何倩彤三幅作品中的其中一幅,繪畫的是《玫瑰念珠》中的《海上航行》,她將文中出現的人名畫成相應的人像,並在人物邊標以數字,然後在圖下抄寫文中相應的人名及人物介紹。這是何倩彤本人較為偏愛的一幅作品。「看鐘玲玲的作品你會感到她是一個善良且重視生命的人——無論是個體還是集體,全部留出一個位來講這個人的歷史。」何倩彤如是說。(葉璋時攝)

作為香港年輕視覺藝術家的何倩彤,則選擇了鐘玲玲的《玫瑰念珠》進行二次創作,「《玫瑰念珠》是鐘玲玲很重要的作品,但剛剛問世時卻反饋不好,很多人說看不明白。」何倩彤解釋道,「這書寫的是抗日戰爭之後,內地人移民來港的家族故事,其實也算是一本香港歷史小說;但語言很破碎,所以讀者不知道如何進入這本書,但就是這一點很吸引我,我往往會被一些未知的事物所吸引。」

何倩彤表示,自大學開始便對鐘玲玲情有獨鐘,但她的作品反響與她的創作內容一樣,總是在極端之間擺蕩——「《玫瑰念珠》已經絕版,在圖書館也很難借到,而另一本舊作《愛蓮說》卻曾10蚊一本賤賣。」這現象也側面反映出香港讀者對於文學作品的選擇並不穩定。

她今次抽取《玫瑰念珠》第七章三節「湘桂鐵路」、「海上航行」和「南方家園」來作畫:此三章僅僅列舉一些人名,它們看似毫無關係,卻又生活在香港的歷史洪流之中,既有真實存在過的孫中山等歷史人物,亦有虛幻出的眾人。她嘗試模仿香港舊式家庭相的模式,來表達文本承載的香港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