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一本】《Eat Pray Love》來趟心靈之旅

撰文:余婉蘭
出版:更新:
現在小帕的生活過得簡樸卻豐足。(受訪者提供)

小帕(Angie P)是演員、導演、健身教練、專欄作家及編劇,但她最喜歡「健康純素推廣者」這身分。7年前她患上子宮內膜癌,她因此改變飲食習慣,後來癌症痊癒,她的生命就此徹底改變。

她自言:「你無論如何想像不到,從前那個人就是Angie。」從小生活在美國的她,奉行美式肉食主義、對健康飲食無感;曾任酒店集團公關管理層,打扮華麗,出入的地方美輪美奐。「食靚嘢,飲靚酒,四出應酬。」

現在的她,恍若新造的人,脫胎換骨。

「現在的我可以做回自己,返璞歸真,(穿上)波鞋T恤牛仔褲就出門。從前行街購物是我的嗜好,現在已沒有購物慾,(發現)一個人需要的原來好少。」她將不需要的衣服、鞋子、手袋、琵琶、多年來保存下來百多本書等,都捐出去或送給朋友。「身外物少了,人都輕鬆多了。」

她形容自己現在有如返璞歸真、脫胎換骨。(受訪者提供)

小帕介紹對她而言很重要的書 ──Eat Pray Love,Elizabeth Gilbert

「我與她(作者Elizabeth Gilbert)的經歷很相似,都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女強人,公式化地生活,不知勞碌為何;直至生命發生轉捩點,生命完全改變。」書中的Elizabeth Gilbert去過意大利、峇里、印度,經歷不同的事,有所感悟。「從前的我只想着自己,想買到大屋、生活無憂。人生中經歷幾個轉捩點,患上癌症是最大的轉捩點,其他轉捩點則發生在旅途,遇見不同的人,心又再調一調節,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我。我一直希望推廣純素生活,因為這不但對人好,對動物、對環境也好,我覺得這是很美麗的事。」

從小已四處旅居的小帕聽見「漂泊」,很有共鳴,「漂泊,形容得真好。即使身在香港,我也四處漂泊。」2011年回到香港的她,在Darizi Magazine寫過一篇關於《Eat Pray Love》的文章。經歷幾年來四處漂泊再回來的她,對生命的體會比從前更透徹:「對於愛、靈性與生命,我所知甚少。自從在佛寺禪修及在靈修中心當義工,我漸漸明白,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在。將ego(自我)放下,麻煩也會遠離我們。」

《Eat Pray Love》對小帕而言是很重要的書。(受訪者提供)

小帕最喜歡書中這段節錄,它深刻地描述了她的狀態……

I used to have this appetite for food, for life and it’s just gone. I want to go some places where I can marvel at something.
《Eat Pray Love》
這本書小帕珍而重之,用學校的包書膠包着,書頁和封面都已經發黃。小帕說,四處漂泊時都一定以它傍身。(受訪者提供)

書中得來的感悟

「我們每一天忙忙碌碌地生活,很多時候為了三餐,做自己沒興趣的工作。奇妙的是,工作往往佔一天中最長的時間,但我們都樂意被它煎熬。加班、擠車和刻板的生活都好像正常不過。但因工作經常超時,壓力過大而病倒,感謝你的是醫生,而不是你的老闆。這個現實普遍得很令人懊惱。可能因為香港人的文化是以穩穩定定、以主流為目標,也可能因為香港樓價驚人,我們要向地產惡霸低頭。但如果金錢不是考慮因素,那你會選擇做什麼?畫家、鋼琴家、馴馬師、攝影師、舞蹈老師、咖啡店老闆?」

「一般人和他們的父母不會贊成子女選擇收入不高、不安穩的工作。這取態重點在於『主觀感覺』,但中國人不是說『行行出狀元』嗎?實現自己真正的價值,應該從做自己熱愛的工作開始,不管是演藝、運動或園藝。人的一生裏工作佔了幾十年,人生苦短,要活得健康,活得痛快。愛情比工作有風險,但我們仍前仆後繼地勇往直前,去追求愛情的刺激和完美。如果把追求愛情的傻勁放在自己的理想上,效果應該是事半功倍吧?我小時候覺得讀法律,爸媽會開心,自己也有一份穩定工作。後來,轉換很多不同行業,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做回現在的工作 ── 流浪、寫作和電影。有時候一個像Elizabeth Gilbert的心靈之旅,可以讓妳看看外面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認識你自己的內心世界。

「幸福是來自願望跟現實一致。愛情是,工作也是。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