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給母親的禮物 一滴「眼淚」改變命運 

撰文:王雅雋
出版:更新:

1978年,英國誕生全球首例試管嬰兒。
1986年,香港也有了第一例試管嬰兒。
時隔8年,不同的是,香港未曾像英國那樣,就新科技的爭議性在全社會掀起廣泛討論,試管嬰兒技術順利融入本地社會,成為生育的另一途徑。
一切看來如此乾淨、科學、可控。據說有些年輕人也開始幫襯,貪其節省時間。毋須嬌喘吁吁、汗流浹背,毋須茫然等待天意,生育原是一項目標為本的任務。真的嗎?
攝影:王嘉豪

命運從此改變

回想當年,孕育的艱辛歷歷在目。Judy在3年間做了6次試管嬰兒才得到一對女兒。當年的醫療技術遠不及今日之體貼精細,而且她每一次受孕都極不適,經常要入醫院。「那時候也是太想懷孕了,所以反應更加厲害。」她說。

電視上沒有提的,是孩子之外的另一個故事。

「我26歲結婚,婚後半年,老爺突然離世,奶奶一個人在家,家裏人都叫我辭職,在家給奶奶作伴。我奶奶是個很難相處的人,老公又是獨子,所以在我而言,是一心一意靠生孩子來改變處境。」

這一試,就試了10年。夫妻倆身體都正常,可就是沒有懷孕,中西醫看了好幾年,什麼方法都試到。1986年12月,試管嬰兒技術在香港首次成功,Judy在1988年就做了第一次。

「其實做到第五次,已經在談離婚了。我心想,再試最後一次,無論如何也要認命。結果第六次成功了。」她說。丈夫無法理解她的執念。他每天上班,不知道家裏的事,只覺得妻子失心瘋,不生不罷休。

千辛萬苦生出來,兩個都是女兒,奶奶依然沒有好臉色。「照顧一對女,一手一腳都是我做,既沒有坐月,也沒人幫忙。奶奶天天罵『衰女包』,嫌棄得要命,老公下班回來看看女兒,她心疼得不得了:『哎呀,你去看報紙啦,休息一下!』我當時想,要不攬着兩個女去死,要不就離婚。」她說。

她選擇了離婚。

好像放一滴眼淚入子宮

人工受孕的科學解釋︰選取精子,斷尾後注入卵子中,成為受精卵。

她請姐姐幫忙看孩子,自己出去打工。在太古城的便利店上班,偶然遇到之前的婦科醫生。醫生得知她離了婚,自己一個人帶孩子,正好醫生當時出來自己執業,就請Judy去診所當護士。就這樣,Judy從多年光顧生育科的病人,變成生育診所的護士。

在港台節目中聽到她安慰病人時,溫柔沉着的聲線:「不用緊張,沒事的,我自己以前也做過,現在一對女兒都好大了。」不知何故,她的話特別令人安心。她說,其實忍小便不必忍到那樣極端的地步,只需在超聲波上能夠清楚見到子宮就行。她還說,放胚胎是一個很小的動作,不是那麼容易掉的,「好像放一滴眼淚入子宮」。

從另一方面說來,她並不會將這件事情浪漫化。診所招牌響亮,沒有經營壓力,老闆多年信任她,她總是有話直說,勸客人想清楚再做。

「如果是為了挽救婚姻來做試管嬰兒,那我就會勸人不要做,因為這個過程很艱苦,最需要家人的精神支持。」她說。

選取精子和卵子,以及人工受精的程序由胚胎專家在實驗室完成。
成功受精後,受精卵會在實驗室觀察幾天,再將正常分裂的胚胎放入女士子宮。
香港法例規定一次不能放超過3個胚胎,多餘的胚胎會應客人要求冷凍保存,以備未來之需。
受精卵、卵子、精子都可以冷凍儲存,不過法例規定只能保存10年。

一樣是母親

除了女兒是託試管嬰兒技術所生,Judy和其他單親母親沒有兩樣。

現在她搬出來獨居,每一天都很快樂。「我這一輩子是活到現在最舒服、最愜意。想不煮飯就不煮飯,家裏的電視連上電腦,下班回家看電視,什麼都不用管。女兒再好,也有令你激氣的時候,現在她們自己管自己。我想見朋友就約出去飲茶,不用向任何人交代。想當年,我奶奶問完我去哪裏,還要打電話問我老公:『你老婆說,她跟你講過她今天要出去,是不是?』」如今當笑話講,吁一口氣,真不知道那些年是怎樣活的。

「如果給你再選一次,當初還會去做試管嬰兒嗎?」我問。

「不會,太難了。總算是過來了。」她說。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