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集】佔中記憶匣 承載希望、躁動與「未知」

撰文:程皎暘
出版:更新:

佔中一周年前後,香港藝術家何兆南推出黑白攝影集《早安晚安》:一個非精裝文件盒,承載黑、白、灰三本相冊,加一本文集,拼湊出他鏡頭下的佔中記憶。這盒子裏,沒有暴動場面,沒有血淚相織,但是有佔中現場警察們的背影、連綿不斷的帳篷、街頭的垃圾、孤獨的樹、不滅的路燈……望着他們,何兆南回想起香港人對這座城的種種不滿、焦慮或希望,但更多的,是屬於香港的「未知」。(攝影:黃寶瑩、曾梓洋)

單看此書封套,以攝影為主要創作媒介的視覺藝術家葉曉燕,不能確定它是佔中攝影集:封面中間獨有張黑白相,相內有樹與路燈,燈光撲朔,令她猶豫,究竟是攝於近黃昏還是凌晨?但封面左下角凹印着「早安晚安」四字,讓她感到頗具詩意,猜測是一本具靜態美的相冊。

「我影的是佔中相,但我偏偏不要把黃色、雨傘放在封面,太搶眼、商業化;我也沒有選那些暴動的相片,那些場面人人都見過。」《早安晚安》攝影集作者何兆南如是說,他選的封面相攝於佔中結束後某一天,相內世界看似安然無恙,實則充滿未知:佔中之後,香港何去何從?

文集封面上印着「早安晚安」,與其他三本相冊區分開起來。

紙製成的文件盒(W194mm x H267mm),盒內擺着大小相近的冊子,分別為灰、白、黑封面的三本相冊加一本白色面的文集,且皆未釘裝。「這種設計很有趣,看上去像政府的檔案集。」葉曉燕評論道,她頗喜歡相冊不被釘裝、沒有頁碼的感覺,「這樣一來,攝影集注重的敍事性和節奏性就更自由。」除此以外,葉曉燕指每頁相片呈正方形狀,不同於新聞攝影強調的現場感,因以6x6相機攝影,減慢了攝影對象的動作,得來的相片更靜態,呈現的觀察更客觀。

「我這些相強調的不是時間性,而是佔中的情緒,所以放棄釘裝,可讓讀者自行排序,理解起來更自由。」何兆南這樣答道。

打開文件盒,可見四本相同大小的冊子,封面皆為單色印刷,設計極簡約。

他將表達躁動的相片,例如雨傘被高舉空中的相,合在黑色相冊裏;將呈現希望的相片,例如路燈下、雨夜裏的帳篷,合在白色相冊裏;而黑白相撞後的佔中尾聲相,則擺在灰色相冊裏,「從此之後,香港未來模糊不定,但也充滿可能性,是我最喜歡的一種狀態。」

葉曉燕摩挲相紙,表示若能再「光」一點,那麼色彩層次會更豐富。對於此,何兆南也表示被書籍設計師「批評」過:相已經黑白,紙不夠光的話,更難見到相中之物。「不過我一向喜歡用粉紙來印黑白相,看起來更原始。你可以見到我整本書都很原始,沒有精裝。」他強調道。

文件盒封面上印着「來自陌生人 也是同路人」詩意地暗示着佔中人的微妙關係。

看完相冊,再翻文集,葉曉燕頗喜歡其中字體,「中英文都選用有腳字,減弱手寫體的文學性,令它更像一個文件。」字體也較小,頁面留白足夠,看起來具日系簡約美;調了偏灰的色調,也映襯整體相冊相表達的「灰」,唯一美中不足便是:「五十歲以上有老花眼的讀者,看到這樣的字可能要喊『救命』。」她笑着說道

相冊每頁獨有一張作品,無任何簡介,交予讀者自由解讀。
攝影師何兆南。

何兆南

出生於1984年,第四代香港人。2006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高級文憑,曾任雜誌編輯及攝影師。2007年開始參與攝影展覽,於2008參與香港大型攝影展覽《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2009年獲得「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2009」年度獎,其作品已被The Burger Collection、香港文化博物館及日本Kiyosat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收藏。其個人工作室於2008年成立,於2013年,他創辦了「百呎公園」,為一個提供展覽及促進藝術交流的非牟利藝術空間。

葉曉燕(Rachel Ip)

策展人。以攝影為主要創作媒介,其作品曾於香港藝術中心、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展等地展出。2009年與攝影師余偉建成立攝影畫廊The Upper Station(photo gallery) ,亦曾為AO Vertical ArtSpace藝術顧問。2012年成立RAC,致力推動攝影藝術。最新項目包括《100香港人自攝像》、《春光》。專欄現於《Milk》雜誌連載。曾任教香港藝術學院及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現為香港公開大學講師。

《早安晚安》

作者:何兆南

出版社:虹海文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