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兩難】墾丁保育梅花鹿30年 「鹿滿為患」漸影響生態

撰文:實習記者 魏雪筠
出版:更新:

背上的白點,配上超萌的樣子,台灣墾丁梅花鹿成為當地重點旅遊項目。這些遊客寵兒曾因為過度捕殺而消聲匿跡,但經過30多年的復育計劃,至今已繁衍到上千隻。不過,「萌鹿」數量大幅回升,卻為自然生態埋下殺機。

過去30年,台灣墾丁的梅花鹿大幅繁殖,現對區內生態構成影響。(鹿境 Paradise Of Deer Facebook)

台灣梅花鹿曾活躍於台灣平原及丘陵地,但於台灣開發初期,鹿皮是重要出口商品,因而遭到大量捕捉、獵殺,及後台灣梅花鹿於1974年獲國際自然生態保育聯盟列為「全球最受威脅鹿種」。

墾丁國家公園於1984年從台北市立動物園引入梅花鹿,為這物種展開復育計劃,並首先在社頂區野放10隻梅花鹿,期後每年都有在墾丁野放梅花鹿,直至1999年才停止。野放的梅花鹿繁衍至今,數量已有近一千隻。

早年鹿皮是台灣出口商品,曾被過度獵殺致數量減少。(鹿境 Paradise Of Deer Facebook)

啃食頻危植物

然而,計劃現已發展至兩難位置,一方面,遊客參觀梅花鹿成為墾丁生態旅遊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鹿群卻成了墾丁地區的生態殺手,其中墾丁社頂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長有極高保育價值的頻危植物,例如象牙樹、毛柿和港口馬兜鈴等,因此禁止遊人進入。近年,缺乏自然天敵的鹿群闖入保留區,變成了他們的「食堂」 ── 鹿群不斷啃食幼苗和嫩芽,更來回踩踏草地,令地面變得光禿;而公鹿用鹿角磨樹皮,令林木佈滿傷痕,導置林木無法更新,造成生態危機。

當地學者指,目前被指「鹿滿為患」的台灣梅花鹿,即使數量回覆近一千隻,但仍屬瀕危物種,至少要達致逾一萬隻才算安全。而一旦鹿群遇上疫症,便可能遭到大量撲殺。建議農民可以架圍網阻隔,防止鹿群闖進保留區,對林木造成破壞。

台灣梅花鹿小檔案

梅花鹿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共13個品種。
台灣梅花鹿是台灣特有的亞洲品種。
體型較大,體長約150厘米,背上有白色梅花點。

(資料來源﹕National Parks of Taiwan)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劉培東向台灣傳媒表示,梅花鹿的「移除」方案因涉及多層顧慮,暫不作考慮,生育控制會是較可取的方案。研究員正對鹿群進行疫苗避孕實驗,抑制成年母鹿產生荷薾蒙,但效果只屬短期性,因鹿群在一段時間後能恢復生育能力,因此疫苗的劑量和施打次數,仍需長期觀察。

台灣梅花鹿品性溫馴,膽小害羞,遊人接觸時應放輕聲線及肢體動作,而在夜間賞鹿,勿用燈光長照。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