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聽長者講故事 學揸筷子綁鞋帶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根據政府統計處於2015年的人口推算,現時大約每6人便有一名達65歲或以上的長者,到了2064年,更會增加至每3人便有一名。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長者,退下工作崗位,年輕人甚至是小朋友,又該以怎樣的態度跟他們相處?原來講故事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橋樑,有機構特別培訓一班長者為小朋友講故事,同時學習跟他們溝通,藉此打破不同年代之間的隔膜。
攝影:龔慧

在書展一個小小的攤位內,一班「老友記」穿著醒目的黃色上衣、藍色工人褲,正準備為下一場「長幼共讀」作準備。他們是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林植宣博士老人綜合服務中心的長者義工,這天專程到書展為小孩說故事。這班老友記笑容滿面,行動靈活,一邊準備一邊聊天打趣,完全看不出他們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家。

 

小孩手指的前三節肌肉未發育完善,未能掌握運用筷子的竅門。

活動開始後,負責說故事的長者坐在一群小腦袋前面,精神十足地揭着故事書,生動地配合身體語言來說故事。故事結束,其他長者連忙搬出小桌子及自製的火鍋用具,作故事的延伸活動,以遊戲的形式教導小孩揸筷子的技巧。鍋內的火鍋材料又圓又扁,小孩難以成功用自己的方法夾到,在長者傳授獨門秘方後,又配合特製的筷子,小孩終能稍稍掌握,以正確的方法把魚兒夾到自己的碗中。

火鍋轉呀轉,筷子揸不好便夾不到啦。
註冊社工及活動負責人梁敬文(右)。(受訪者提供)

註冊社工及活動負責人梁敬文表示,這個活動旨在以玩樂作介入方式,讓長者及小孩有更多機會互動,長者亦能透過義務工作,重拾個人價值及對自我的肯定。長幼共讀是「長幼共融」計劃其中一環,自2009年開始在社區推行,今年則是第5年在書展擺攤,歷年來曾參與的長者已多達200人。「老人家並不是說自己的人生故事,而是說小孩子感興趣的故事。」梁敬文說。

 

長者為孫兒學說故事

同是61歲的樹根公公和樹根婆婆夫妻檔擔任義工,樹根公公表示,參加是為了學習給孫兒說故事:「兩年前第一位外孫即將出生,我們想給他說故事,但自己又不懂,便先來學習。」經過8小時的訓練過程後,他們愛上與幼兒溝通,除了給家中的外孫說故事,亦積極參加義工服務。樹根婆婆參加活動後,性格也有改變:「我以前很少跟其他人接觸,比較靜,口才也不好,什麼事都依靠丈夫幫我表達,現時透過說故事,變得比較有信心。」雖然途中樹根婆婆還是有一點害羞,會拉著樹根公公期待他幫忙圓場,但最後她還是靠自己,有條理地完成自我介紹。「可以服務他人,我們能重拾自信,人也變得年青了。」樹根公公這樣說。

笑容滿面的樹根婆婆(左)及樹根公公(右)
「可以服務他人,我們能重拾自信,人也變得年青了。」
樹根公公

梁敬文指出許多日常技能都是在生活中傳授,如揸筷子、綁鞋帶、拿針線。但這些技能就如武功般百門百派,長輩都以自己的經驗和方式傳授,缺乏技巧和系統。而長者在成為義工之前,需先上8小時的訓練課,學習如何具體及系統化地教導小孩。除了生活技巧的教導,長者還會學習蒙特梭利教育法,以顯示他們的認真和專業。樹根公公表示,本來兒子不太放心把孫兒交給他照顧:「因為他自己也有學蒙特梭利教育法,知道我也懂得後,便放心交給我照顧。」

 

長幼共融計劃正持續性地推行,一班長者在暑假仍會繼續走到各區為小朋友講故事。詳情:

https://www.facebook.com/gpstory?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