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周末遊推介】揭開鬼節迷思 「盂蘭文化節」玩遊戲習俗體驗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踏入八月,亦是農歷七月,每到這個月份,各區都可見盛大的盂蘭勝會舉行,神功戲及燒衣紙等祭祀活動隨處可見,各處都瀰漫着嚇人恐怖的氣氛,特別是小朋友,他們只聽過有「鬼節」這個節日,但實際所知的不多,都會感到好奇。今日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於維園舉行的第二屆「香港盂蘭文化節」則有點不一樣,它的目的並非祭天拜鬼神,而是為了推廣能追溯至西晉的盂蘭文化。
香港盂蘭文化節的活動統籌胡炎松表示,盂蘭節是一個充滿歷史文化意涵的活動,只要了解它的起源和發展,以及每項活動的目標,便不會再認為它是嚇人的節日,更可讓小朋友從中了解這個傳統中國節日的由來。

18呎長的立體佈景板,家長可跟小孩一同跟鬼王合照。(龔嘉盛攝)

香港潮屬社團總在2011年申請並成功把潮人盂蘭勝會列進香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而盂蘭勝會的起源,要追溯至西晉「目連救母」的故事,佛門弟子目連的母親因生前作惡,死後墮進餓鬼道,孝順的目連不忍母親捱餓,便用法力把食物送給母親,但當一送到嘴裡,食物卻變成一縷火烈。於是,目連便去請教佛祖,佛祖便教它在農歷七月十五日,用名為「盂蘭盆」的器皿盛裝美食拜祭僧人,替母親積功德消去惡行,她便不用再捱餓。目連孝順的故事受到後代的推崇,到宋代發展成以盂蘭盆向孤魂野鬼布施以祈褔消災,及發一直向後世流傳,演化成現時的盂蘭勝會。

沒有香燭的盂蘭勝會
盂蘭勝會的故事源遠流長,但每年勝會的焦點都放於神功戲、祭祀、搶孤等活動,鮮有社團會解說它的歷史起源。故「香港盂蘭文化節」不會有以上的傳統祭祀活動,反而增設了許多適合一家大細參與的親子活動。場內除了有攤位遊戲、3D立場拍照區和傳統手藝流動教室,包括迷你花牌、剪紙、麵塑及吹糖,除了認識盂蘭節,還可以親手製造紀念品。

胡炎松示範盆供堆疊的技巧。(江智騫攝)

雖然沒有神功戲,但有緊湊的「盆供堆疊」及「搶孤」比賽。「盆供堆疊」是參賽者需要鬥快把各種生活用品如褔米包,香皂、牙刷、碗碟等疊上盂蘭盆,數量最多或最高的為勝出。未有報名參賽的家長亦可帶同子女到攤位體驗這兩項活動。如在「擲筊」攤位遊戲擲出三次「聖筊」,更能免費獲贈由漫畫家Stella So繪畫的「盂蘭的故事」書。

(江智騫攝)

豐富的盂蘭文化,又豈能在數小時的文化節便瞭解得清楚呢?由Stella So繪畫的盂蘭的故事,有精緻的插畫及詳細的解說,除了源起發展,還解構勝會場地佈局及各種神棚的作用,翻開書本,才知道我們對盂蘭勝會有太多的誤解。

《盂蘭的故事》
漫畫:Stella So
文字:胡炎松
出版:香港潮屬社團總會

(龔嘉盛攝)

香港盂蘭文化節
日期:8月12至14日
時間:早上10時至晚上8時
地點:香港維多利亞公園1號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