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專題】暑假的野外挑戰(二)小野人大長征 自我突破歷奇營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一個9歲的小孩,可以離開父母的羽翼,獨自在外挑戰大自然嗎?在七月下旬,47位9至11歲的小孩參加了由小童群益會舉辦的「小童在野 Kids vs Wild歷奇營」,在五日四夜活動中上山下海,在一號風球下野外煮食、於大自然就地取材舉行奧運會、跑遍林間進行野外定向、又嘗試划龍舟和獨木舟,最後一天更挑戰長達15公里的登山大長征。
雖然有導師從旁輔助,但當遇上問題和障礙時,參加者仍需要自行想辦法解決,歷奇營除了考驗體能及自理能力,更要學習溝通相處技巧,與組員一同克服挑戰。
攝影:吳鍾坤、李欣愉

每位參加者在入營之前,也需要通過一連串的野外「測試」,嘗試走一段山路,以及在野外煮食。測試日過後,有小孩因為抵受不住日曬及辛勞而退出活動。活動第一天,適逢颱風妮妲襲港,參加者在一號風球下出發到西貢白普理營地,到達後隨即在郊野公園生火煮食,不少參加者都顯得手忙腳亂,把叉燒切得比雞蛋還要大,臘腸飯也煮得半生不熟。煮食途中,突然下起雨來,他們卻未有收起爐火,反而兩個一組的撐着雨傘,繼續在雨中炒蛋,準備晚餐。

休息一晚後,終於放晴,他們一行60人一同出發到海邊挑戰獨木舟和龍舟。龍舟和鳳艇需由七至二十人合作,獨木舟則二人共用一艇,梁晉維可說是資深的參加者,他已是第三年參加此活動,但每一次划獨木舟都會「反艇」,他不覺得辛苦,反而樂在其中:「反艇後整個人會浸在水中,鼻孔會不停進水,好辛苦。」雖然辛苦,但梁晉維與同艇的黎施樂都表示很好玩:「平時沒有機會玩獨木舟,即使被反艇都覺得很有趣。」

除了不斷反艇,參加了三年的梁晉維的背包亦不斷縮水:「第一年帶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現在則能自己收拾,懂得分辨甚麼才是需要,減輕背包的重最。」
不只被反艇,平衡感不好的黎施樂在長征時不斷摔倒,雖然摔傷又流血,但仍走完整段路程。
九歲的梁恩浩和雷柏豪分享自己的燴蕃薯的經驗:「蕃薯要放在炭火的旁邊,不能放在中間,因為火太猛會把蕃薯烤焦。大約半小時便燴好,雖然有的烤焦了,但仍然十分好味。」

從磨練中成長
機構服務總監及導師之一的陳國榮(陳Sir)表示:「導師們沒有指明要他們划去什麼地方,一開始時他們會很興奮地往外划,但當漂到一定距離外,便會為下一步躊躇,他們會回頭望,期望得到導師的指示,他們已經習慣了在大人的吩咐下行動,不敢實行自己的想法。」

這是一個突破的時刻,因為小孩習慣活在由成人建構的安舒區,當經歷猶疑和掙扎,不論最後得出什麼結果,都能幫助小孩建立自信。
陳Sir

接下來的數天,參加者要為最後一天的15公里大長征作準備,每天清晨從營地出發,走山路8至10公里以鍛練體能。第三天,參加者從西壩走到白腊;第四天,則從高塘出發,經過猴塘溪到達黃石大灘。十公里的路程對於小孩子來說,極具挑戰,但年紀小小的蔡卓橋卻這樣說:「不可以用『驚』來形容,因為上到山便會很好玩,風景很漂亮,涼風也像冷氣般舒服。」雖然有點疲倦,但他們也沒有怨言,反而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美,以及感謝途中遇上的樹蔭清風。

第四天的晚上,營地氣氛變得有點緊張,小孩和導師都密鑼緊鼓地為翌日的大長征做準備。因為清晨5時便要出發,所以參加者在前一晚已收拾好行裝,把兩公升的水、午餐、能量補充小食、扇子、防曬油等都放進隨身背包,脹臌臌的背包差不是小孩的一半身高。

小孩拿着地圖,從起點白普理營地開始,把即將途經的北潭涌、北潭凹、牛耳石山、嶂上,西貢最高峰石屋山山頂,及終點水浪窩等中途站都一一標記出來,又憑距離和地勢的高低推測所需時間。中心主任及導師之一的Ida表示:「我們不希望小孩迷迷糊糊地跟隨着導師,希望他們會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

汗水夾雜淚水 五天經歷哭與笑

第五天早上,參加者4時多便起床梳洗,睡眼惺松地吃過杯麵,綁緊鞋帶,天還未亮,便浩浩蕩蕩地出發。上山的路段陡斜,梯級甚多,年紀較小的參加者很快便吃不消,大呼:「好累呀!」「我想飲水呀。」「還有多久才到山頂啊?」雖然有些抱怨,但在導師的鼓勵下,小孩仍是一步一步地攀登。

「口渴了?我們到下一個樹蔭才喝水好不好?」然後下一個樹蔭卻是15分鐘的路程後。

「不要這麼快便停下來啊,你的左腳先再踏上一級,然後就讓你休息。」然而左腳踏出後卻並未就此停下來。

這時就連隨團的記者也開始腿軟,而在沿途經常在記者身邊的,是第一年參加的曲觀瑋和鄧丞睎。曲觀瑋跟我說,他第一、二天都因為思念媽媽而哭,亦因為辛苦而認為歷奇活動不適合自己。但現在已懂得用樂觀的心情面對:「雖然上山時要爬石頭,但都要堅持,到了山頂可以看到漂亮的風景,和享受舒服的清風,便覺得一切都值得。」

9歲的鄧丞睎身形細小,從背後看只見到背包和幼細的小腿,雖然走不遠就要停下歇一會,但卻從未開口要求別人幫他。「本來有點害怕,因為很曬和很累,但經過前兩天的鍛練,現在已經走得比較快。」

登上西貢的最高峰屋頂山後,便開始下山的路程,因為時間不足和天氣開始轉差,導師們決定把終點從水浪窩改回北潭涌。接近終點時,大家的意志變得薄弱,腳步減慢,耐性亦逐漸變差,當有人開始催促前方的人走快一點時,曲觀瑋卻懂得安撫同伴:「不要心急,要保持自己的節奏,也不要催促走得較慢的人啊,剛才1時30分時Thomas哥哥說還有一小時便到終點,現在是2時15分,即是還有約15分鐘便到終點了。」浮躁的同伴便重新沉着氣,繼續一步一步走下山。

陳Sir和Ida都強調,參加者能有所突破和成長是重要的,看着小孩互相扶持完成長征,即使跌傷雙腿也不哭,更說明年也要參加。他們用汗水換回的,不只是一幀幀相片這麼少,更是成長的見證。

十歲的張汶洛(中間粉紅色衣)已經是第二年參加,因為在山上要用樹葉洗碗,她自覺像個小野人。
問到數天活動中學到甚麼,陳蜚簾(左)和何匡翹(右)都說導師的指引很重要:「導師們只會把注意事項說一次,曾經因為不留心而忘了帶扇、蚊怕水,上了山便不斷被蚊叮,帶不夠水亦很口渴,之後便會懂得在適當的時候留意導師的指示。」
義工Chloe是活動的忠實粉絲,不但玩足3年,其後更連續5年當活動義工,今年更是專程從加拿大回港參加:「我從前是個港孩,不單笨手笨腳、幫不上忙,更會發脾氣,要求別人照顧我。現在除了懂得自理,更可以自已的經驗鼓勵別人。」
Ida(左上)是深井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的中心主任,並以同行者的角色與小孩一同面對困難。
梁宏匡已是第二年參加,上年活動後,梁太覺得宏匡變得「大個仔」了,後來一家人去登山時,他不但能說出途經的山名,更提醒父母不要踏在草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