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易綱的失望與無奈:中國崛起再次遭遇美國阻力

撰文:安震
出版:更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佈推遲份額改革,中國央行行長易綱公開表示感到「非常失望」,崛起的中國渴望參與到國際事務中,這勢必導致美國利益受損。

10月1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第40屆部長級會議在美國華盛頓結束。IMF在隨後的聲明中表示「由於第十五次份額總檢查沒有取得進展」,會議決定推遲份額改革最遲至2023年末。據《新華社》報道,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於周日(20日)表示,對IMF未能在份額改革上達成一致感到「非常失望」。

增加IMF份額是中國央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手段。(視覺中國)

中國對應投票權為6.09%

按照原定計劃,IMF會在本次秋季會議上完成第十五次份額改革。改革完成後,中國在IMF的份額和投票權從第三名上升至第二名。目前,美國擁有17.46%的份額,對應16.52%的投票權;日本排名第二,擁有6.48%的份額,對應6.15%的投票權;中國排名第三,擁有6.41%的份額,對應6.09%投票權。

份額一般反映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並決定該國在IMF的投票權和對IMF的資金貢獻率。因此易綱對外界表達不滿時強調,份額是IMF的主要資金來源,未能調整份額比重削弱了IMF的代表性、治理能力與合法性。

在IMF內部,份額決定了成員國在IMF決策中的投票權。IMF每個成員國的投票權由基本票加上每10萬SDR的份額增加的一票構成,也就是說,份額越大,可以獲得的投票權佔比就越高。

除了可以獲得直接的國際話語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外,IMF份額還有一個最直接的作用——獲得貸款,根據IMF規定,成員國可從IMF獲得的貸款數額(貸款限額)以其份額為基礎。例如,在備用和中期安排下,成員國每年可以借入份額200%以內的資金,累計最多為份額的600%。特殊情況下的貸款限額可能更高。

雖然易綱的「失望」顯得合情合理,但IMF份額改革失敗背後是更加複雜的大國博弈。

在中國央行引導下,人民幣匯率破7,匯率波動更加合乎市場預期。(新華社)

GDP為IMF屬衡量指標之一

IMF份額由一個公式權重確定,其中國內生產總值(GDP)佔50%,開放程度(主要衡量項目是經常項目收支綜合)佔30%,經濟波動性(經常項目收入和資本淨流動波動程度)佔15%,國際儲備佔5%。

按照IMF秘書長林建海的說法,因為各國國情不同,對各變量佔公式權重看法也有很大分歧。就以GDP一項為例,有的國家認為按市場匯率計算GDP合適,也有國家認為購買力平價更能反映GDP的規模。

眾所周知,以GDP衡量,中國早已超越日本。但一方面是GDP只是衡量IMF份額的一個參考指標,另一方面,IMF理事會通常五年舉行一次份額總檢查,存在一定滯後性。更重要的是,任何的份額變化必須經過85%的總投票權批准,並需要所有成員國簽字認可。由於美國擁有16.52%的投票權,這就賦予其實質上「一票否決權」。

換言之,中國想要在IMF爭取更大的份額和話語權,還是繞不開美國。尤其關鍵的是,IMF份額改革最終需要美國國會授權通過。

美國國會反對IMF增資方案

早在2010年,IMF就通過了份額改革和治理改革的方案,其中,中國的份額被大幅提高。但由於涉及到總份額變化,需要美國國會增加預算,因此方案在美國參眾兩院和兩黨之間反覆,直到2015年12月,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了2016財年支出及稅務法案,IMF於5年前通過的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被包括在支出法案中。

該項改革生效後將使IMF總份額翻番,從約2,384億SDR(特別提款權)增加到約4,768億SDR,並實現向有活力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整體轉移份額6個百分點。其中,中國份額佔比將從3.996%升至6.394%,排名從第六位躍居第三位。美國國會諸多反對派人士正是借由IMF增資,阻撓已經通過的份額調整方案。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長,成為國際秩序建設的重要參與者,理應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美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國際秩序受益者和維護者,應該意識到面對新參與者的衝擊,國際秩序也需要與時俱進,適時調整,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