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國「自找麻煩」陷困局 經濟如何破繭重生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近期,中國多家學術機構給出關於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認為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或為5.9%;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則更悲觀,預計2020年中國GDP增速為5.8%。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佈的《中國宏觀經濟報告》建議,政府將2020年的GDP增長目標設為5.5%至6%。目前來看,大多數學術機構認為2020年中國GDP增速將「破6」。

誠然,中國經濟面臨着較大的下行壓力。國際方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多種不確定性交織。首先,美國引發的貿易保護風潮,損害了現有的多邊貿易體系,並嚴重干擾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導致全球經濟疲軟、復甦乏力。

其次,發達經濟體基準利率水平較低,而政府赤字率和債務水平較高,制約了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發揮空間。最後,中美貿易談判難以達成全面共識、英國脱歐前景不明,增添了中國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樓市調控讓土地財政難持續

國內方面,中國進入改革深化期,經濟政策愈發謹慎。目前中國經濟處於從「舊動能」向「新動能」轉換的關鍵期,在產業和金融領域均面臨着重大變革。此時,中國央行對貨幣政策十分謹慎。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求是》雜誌上發文,指出當前中國經濟主要面臨結構性矛盾和發展方式上的問題,貨幣政策要「適應經濟發展階段和結構調整過程中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不能簡單以GDP增長論英雄」。

此外,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導致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難以為繼,而中央政府因「減税降費」等政策的實施也在財政上捉襟見肘。這導致中國政府通過「傳統方式」,即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經濟的力度有所下降。雖然中國政府的專項債規模不斷擴大,但是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仍處於近年來的低位。

未來,房地產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將下降。(視覺中國)

危與機是並存

整體來看,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一部分是外來的,而另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香港01》在文章《中國經濟增長動力 如何從舊動能轉到新動能》中指出,中國經濟正在從以房地產行業為代表的「舊動能」向以互聯網經濟、高新技術製造業為代表的「新動能」轉換。這是中國自上而下對發展方式進行的改革,雖然在短期內拉低了經濟增速,但是也為中國經濟打開了「破而後立」的高質量發展空間。

「危」與「機」往往是並存的。一帆風順容易使人懈怠,而壓力往往更能帶來改革動力。2019年中國能夠迅速推進產業和金融領域的多項改革也與內外部的壓力有關。此時,無論是來自外部的經濟壓力,還是來自內部的經濟困境,都是成為了中國加速改革的動力源。

對中國經濟而言,2020年是一個關鍵時間點。2017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脱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而2020年正是「三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

脱貧是「三大攻堅戰」的重點之一。(視覺中國)

打造「橄欖型」社會為經濟長久發展保證

首先,金融風險是經濟發展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在此前的發展過程中,中國金融槓桿增長過快,處於監管盲區的影子銀行體系膨脹過度,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金融泡沫。為了經濟能夠在未來高質量發展,中國必須提前化解金融風險,打牢經濟轉型的基礎。

其次,中國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許多環境欠賬。隨着環境治理成本的上升,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外部性,已經不再適合現階段的中國社會。此時,中國進行環境治理雖然會拖累經濟增速,但是消除了經濟發展的隱患,同時也迫使經濟向生態友好型轉變。

最後,貧富差距成為全球發達經濟體政治動盪、消費乏力、經濟疲軟的根源之一。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是「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動後富」,如今「先富」已經有了,初心不能改變。讓全部中國人脱貧只是開始,不斷擴大中產階級,打造「橄欖型」社會才是經濟長久穩定發展的保證。

因此,隨着「三大攻堅戰」的陸續完成,中國經濟轉型的基礎被打牢,2020年或許將成為中國經濟「破繭重生」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