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力保實體經濟活下去 今年GDP目標有懸念?

撰文:劉暢
出版:更新:

如果說2020年中國經濟的上半場主打抗疫戰並獲得階段性勝利,那麼5月下旬召開的中國兩會就料將圍繞「六穩與六保」的底限思維佈局中國經濟的下半場。在財政貨幣政策雙松已無懸念的大前提下,無論是赤字率的提升抑或專項債規模的擴大都更像是對既成事實的「背書」。

據路透社5月7日報道,要確保中國經濟下半場的「六穩與六保」,核心則是穩企業和穩就業。如何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幫助疫情衝擊下的實體經濟先活下去再謀發展,顯然對路徑正確的宏觀政策如何精準滴灌到微觀領域提出更高要求,也給疫情防控常態化下2020年是否設定GDP增長目標留下懸念。

表述有變

縱觀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表述,從此前屢屢提到」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到一季度數據發佈日(4月17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首提」六保「,讓專家們猜測2020年的經濟發展目標有重大調整。

原本定於2020年3月3日和5日召開的兩會(政協和人大)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推遲。4月底召開的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於5月22日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主席會議建議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於5月21日在北京召開。

按慣例中共會在每年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公布當年GDP增長目標。圖為2019年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現場。(新華社)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通常會在兩會上提出並經人大審議通過。此前學者普遍預測2020年GDP增長目標預計設定在6%左右,但受疫情影響,中國一季度GDP首現負值按年下降6.8%。也讓中國2020年GDP目標到底如何確定成為懸念。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5月5日刊登文章稱,中國以更大政策力度對衝疫情影響,必須合理加大調控的力度,抓「六保」、促「六穩」,加快恢復經濟社會運行秩序,防止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牢牢守住經濟發展的底線要求。

3%還是5%?

曾擔任過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賀鏗認為,4月17日的政治局會議刪除了「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闡述,新提出了「六保」,說明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有重大調整。

」原來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的核心指標是在2010年基礎上GDP翻一番。這就要求今年GDP增長速度至少5.6%。但是,一季度因疫情影響,經濟急速下行GDP按年降6.8%,今年翻番顯然不可能。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復工復產困難,失業問題突出。「賀鏗稱,政策應該以休養生息為主。

這與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小魯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中央提出的「六保」中並沒有保增長或者穩增長,是政策取向的一大進步,核心不再是GDP至上。

在他看來,取消經濟增長目標是明智之舉。在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增長高低是由各種市場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特別是當前面臨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影響,經濟增長不是可以主觀設定的。人為設定一個與市場自身走向不一致的目標,會破壞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幹擾市場運行,導致結構失衡。

不過,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前政府官員認為,,2020年GDP增長目標有可能會提,估計在5%左右,提目標的好處是堅定信心,指明政策方向,有利於市場預期管理,而且預期目標本來就是預測性,導向性的,不是強制性的。但疫情之下不提的可能性也存在。

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認為,要合理調整2020年經濟增長速度目標,根據疫情衝擊影響的力度和持續時間,2020年經濟增長目標可確定在3%左右。要堅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不動搖。

六保是底線 六穩是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全面性、綜合性目標,經濟增長速度只是其中一個數量指標。按照25個量化指標測算,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全年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2020年要對照相關有差距的定量指標,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祝寶良稱。脫貧目標是中國弱項指標,這一指標必須完成,現行標準下的剩餘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指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做到『六保』是底線,而實現『六穩』是目標。」

「六穩」則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是在2018年7月30日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