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國研發力量不遜美國 欠缺是機會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2020年9月15日絕對是中國科技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美國商務部針對華為及其子公司的晶片升級禁令正式生效,台積電、高通、聯發科等晶片製造企業正式「斷供」華為。由於中國無法獨立大規模製造高級別商用晶片,美國的制裁對華為而言可謂毀滅性打擊,美國《紐約時報》用「斬首」(decapitate)一詞形容此舉。

美國採用如此直接的手段打醒了華為,也打醒了中國企業界和科研界。制裁對華為的打擊雖然立竿見影,但是也迫使中國官方科研界和商界拋開一切幻想。在企業的積極配合下,中國的科技樹或將突破美國的限制。

9月16日,中國科學院(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將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佈局。同時,白春禮也承認中科院作為一個科研機構,不能包打天下,只能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中國企業界「聞絃歌而知雅意」。9月17日,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到訪中科院,與中科院就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發展達成合作意向。

9月17日,任正非(左二)與白春禮(右二)在中科院就「關鍵技術發展」進行交流。(中科院官網)

中國官方科研力量十分強大。以中科院為例,目前中科院擁有114家研究單位,7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投資了超過400餘家科技企業。根據自然指數(Nature Index),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中科院高質量研究成果的產出數量為全球科研研所之最。

龐大的官方科研力量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多領域能夠發揮出中國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在一線醫療部門的配合下很快研製出核酸快速檢測系統,3月24日就通過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獲准上市。

然而,在很多領域,官方科研力量只能保證中國不落後於世界,不能將研究成果產業化。在產業結構較為完善、產業規模龐大的製造業領域,中國的官方科研力量能夠成為企業的助力,幫助中國產業逐漸步入世界一流,例如化工、光伏、核電等。但是,中國的大部分產業還處於價值鏈的低端,向上走需要大量的資本和人力的投入,不是技術突破能夠解決的。

美國總統特朗普8月18日表示,他不希望美國與中國華為做生意,即便政府部門在權衡是否展延華為向美企採購產品的許可時間。(路透社)

官方科研能不能夠對產業形成促進,最大的阻礙就是企業面臨的成本問題。如果高端技術的應用成本過高,而且市場上能夠買到現成的商品,那麼大部分企業不會選擇與官方科研力量聯手。在半導體領域,走向世界領先的研發投入是如此巨大,以至於政府也承擔不起。所以,雖然半導體很重要,關係到國家安全,但是中國政府也只能維持最低程度的研發投入,只能確保軍用半導體不會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差太大。

對於美國發展較早、投入巨大的技術領域,美國企業能夠一直享受技術領先帶來的紅利。然而,總有一些技術是新興的,中國企業能夠與美國做到並駕齊驅甚至超越,例如5G。

此時,美國政府打破市場規則對華為圍追堵截的舉動,是否能讓美國在5G領域領先還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此前的領先技術已經無法轉化為商業優勢。也就是說,現在中美已經拋開市場,比拼的完全是國家實力。顯然,在國家實力的比拼中,中國官方科研力量能夠配合企業發揮更大的價值。

中國的研發力量十分強大,在某些方面不遜於美國,只是缺乏聯合的機會。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和學術政策研究所8月7日發佈《科學技術指標2020》報吿顯示,2018年中國的研發經費按購買力平價已經接近美國,且差距日益縮小。此外,中國科研人員的數量也與日俱增。2018年中國有約187萬名研究人員,超過美國的143萬名。

市場規則下,有些研發領域的先期投入成本過高,企業界已經放棄,官方研發力量也獨木難支。可以說,美國等技術發達國家借用市場規則已經在一些技術領先的領域設立了無形屏障。如今,美國為了在新技術方面跟中國一較高下,主動打破市場規則其實給了中國官方科研力量進場的機會。

因此,也許一時之間,部分中國企業在競爭中會落於下風。但是,如果中國能夠把握這次機會,點亮科技樹上的一些關鍵枝杈,擺脱對美國技術的依賴,那麼未來將沒有國家能夠限制中國科技發展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