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國經濟快速恢復 11月人民幣支付排名重上全球第五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再次攀升至全球第五。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於周四(24日)發佈數據顯示,11月份,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全球支付份額由上月的全球第六位升至第五位。

從比例來看,人民幣全球支付佔比由10月的1.66%升至2%;從金額來看,人民幣支付金額較10月增加了19.8%。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分別以37.63%、37.44%、6.85%和3.44%的佔比分列前四位,同期全球所有貨幣支付金額總體減少了0.63%。

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份額中的佔比正在逐漸增多,地位也越發穩固。(新華社)

這已經是人民幣2020年內第二次排名進入前五。中國對疫情的成功防控,則使得中國經濟提前轉入復甦。中國需求的快速恢復,以及中國對於全球防疫物資的援助,不僅使得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佔比快速增加,也使得人民幣資產成為了世界為數不多的避風港。

然而,進入三季度以來,隨着歐洲經濟的復甦,以及美國第一輪紓困和經濟刺激計劃的發酵,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份額中的佔比一度略有下降,排名再次跌入第六。儘管中國的地位在國際經濟中越發顯著,人民幣一時風光無兩,但相比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等老牌國際結算貨幣來講,人民幣的根基依然並不牢固。

畢竟一種貨幣的被接受程度,不僅和一個國家的產業實力相聯繫,還取決於這個國家在世界產業鏈、金融體系中的深入程度。過多的產業鏈末端產品和對於國際資本體系的相對依附關係使得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受到阻礙。

中國政府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中國經濟從疫情中恢復之後,開始加速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釋放內需,改善出口產品結構,開放資本市場、減少負面清單,推進區域自由貿易、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協定、擴大人民幣結算、推進中歐投資協定,等等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相繼出台。

12月12日,中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表示,可以逐步允許其從海外、國內機構用人民幣進行融資和投資,再逐步推進資本放開。多做人民幣業務,能夠支持人民幣在經常項下以及對外的貿易項下的便利使用,這是人民幣國際化最重要的一部分。以中國經濟、中國產業為中心的國際大循環正在建立。

中國中央結算公司最新發布的11月債券託管量數據顯示,11月境外機構債券託管面額為27,663.3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上漲47.88%,相較上年末上漲47.38%,是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第24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除了資本市場對於中國資產和人民幣的追捧外,在外貿領域,人民幣的應用也在快速增長。尤其是進入10月份以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各國的再次失控,全球供應鏈再次被打破,原本在歐美生產的訂單開始湧入中國。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15日公布的11月中國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繼續強勁復甦,特別是出口增長超出預期。11月出口按年增長21.1%,是2018年3月以來的最高增速,也是2011年以來同月最高增速。由於中國疫情防控得力,目前產能利用率已經回到疫前水平,而其他國家因受制於疫情加速擴散,產能利用率持續低迷,疊加感恩節、聖誕節帶來的需求激增,從而共同推升了中國11月的出口增長。

據中國央行網站最新公布的中國1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吿顯示,11月份跨境貿易人民幣結金額已達6,338億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3,131億元,比7月份人民幣第一次進入國際支付份額前五名時增長了6.4%和6.6%。其中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金額增長達到15%,對外直接投資更是達到了21.9%高速增長。

這一切都使得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份額中再次攀升至第五,人民幣在國際支付體系中的地位也越加鞏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國經濟的強勢復甦正在為全球經濟提供着有力支撐,同時也正在悄然改變着世界的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