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鳥】認識麻雀 一群低調的鄰居 與人共享這城

撰文:吳志茵
出版:更新:

是可愛、富生命力;還是嘈吵、禽流感、視而不見?「麻雀」在我們的城市生活中經常出現,但對牠的印象,似是一齣平凡的電影,記憶模糊,難以引人注意。麻雀遊走於社區中,時刻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場景裏,時而留在枝頭,時而空中飛翔,像在觀察着我們的一舉一動;不過,對於這些經常碰面的鄰居,我們又知道多少?
攝影:黃永俊、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麻雀生命力強,普遍存在於城市裏,融入人的生活中。
樹麻雀總愛在你的腳邊蹦蹦跳跳,與人擦身而過,人們仿似已經習慣了牠們的存在。

「吱吱吱……」

小麻雀獨自站在晾衫架上,一邊吱吱叫,一邊側頭歪腦,窺探室內環境,像在說:「屋內有沒有人呀?」

時候尚早,屋內的人仍睡眼惺忪;步出露台,慢慢靠近牠們,想看清楚這「早鳥」訪客。麻雀體型細小,咖啡色的頭圓碌碌,兩頰似是錯塗了灰黑色的胭脂,一臉傻氣,就在四目交投的一瞬間,牠拍翼飛走了。

在日常生活裏,與麻雀擦身而過的機會多不勝數。相對其他雀鳥,麻雀比較貼近人的生活,但天生的警覺性,卻與我們保持相當距離。我們與麻雀的關係,既近且遠,似是萍水相逢,就如經常碰面的鄰居,只知道對方叫「陳生」。

牠的正名叫「樹麻雀」

就算你不懂細分雀鳥品種,也一定認得出麻雀,牠是最廣為香港人熟悉、亦是本港最常見的城市雀鳥。其實,牠的正名叫「樹麻雀(Eurasian Tree Sparrow)」,特徵是喉部及雙頰帶有黑斑點,是樹麻雀的獨有標誌。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表示,樹麻雀屬本港「留鳥」,即長期居住於香港的鳥類,基本上一年四季皆可見。「牠們喜歡與人為鄰,某程度上是倚靠人才能生活,無論是棲身之所及覓食習慣都與人關係密切,所以,在香港如此人煙稠密的城市裏,樹麻雀是特別常見的。」能夠於城市環境中生長,加上隨處可見的特性,令樹麻雀在觀鳥會舉辦的2004年「我最喜愛的香港雀鳥」活動中,獲市民投選為第一名。

樹麻雀自有一套生存法則,能在石屎森林裏找到一片棲息空間。

大都會的留鳥

樹麻雀有時會闖進商場之類的室內地方,難免會令公眾關注衛生問題。

不知從何時開始,麻雀融入了人的生活之中,無論是棲息地方,還是平時活動範圍,都與人不能分割。牠們的生活是如此貼近我們,但到底是誰闖入了誰的領域,恐怕已經無從爭辯了。

得到天賦的警覺性保護,我們與麻雀總是這麼近,那麼遠。
我覺得麻雀每天都在我們附近,低調地與我們共存。
攝影愛好者 Eric Yu
咖啡色圓頭,喉及雙頰帶黑斑,是樹麻雀的特有標誌。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Eric認為有時麻雀的動靜與人相似,討人喜愛。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麻雀常常側頭歪腦,四處張望,對身邊環境保持一定警覺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是益鳥還是害鳥?「除四害」:麻雀的黑暗時代

麻雀在中國大躍進時期曾被視為「害鳥」,更被列入「四害」之一,內地掀起一股「打麻雀」熱潮。(網上圖片)

「麻雀成群,禍害莊稼,一起一落,糧食上萬。」因為農民當年的一句話,中共已故主席毛澤東認為麻雀以穀物為食,影響農業生產,於是與各省書記商討,把麻雀歸類為四害之一,發起「除四害」運動。

對於麻雀是否應定性為害鳥,當時曾引起不少生物學家討論,眾說紛紜。其中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兼生物學家周建人特此撰寫文章,斷言「麻雀是害鳥,害鳥應當撲滅,不必猶豫。」另一方面,有人提出麻雀雖然會吃穀物,但也會吃害蟲:「應該承認麻雀在某些季節確實有害,但在更多時間裏是有益的。」

我覺得農夫與麻雀是可以共存,只要你懂得略施小計,可想辦法規範麻雀的活動。
有機農夫黃如榮
有機農夫黃如榮

黃如榮在元朗錦田開設有機農場,他說麻雀於夏季會較多出現,屬雜食性,基本上什麼都吃:蟲、肥料、稻穀、菜苗、果實、菜葉,可謂「見乜食乜」。為減少農作物損失,農夫普遍會採取措施驅趕雀鳥。「以前會設陷阱或以藥餌去捕雀,又會放置稻草人或點鞭炮、開大收音機或放麻鷹聲等,以聲音把雀鳥嚇走;現在通常會掛反光CD或膠袋來趕雀鳥。」

黃如榮補充,定義麻雀是否對農業有害,視乎牠們吃不吃作物。「如果田裏有作物,麻雀多數會食,可說有害;若田裏沒有作物,麻雀會食雜草、種子、蟲,那就對農田有益,所以要視乎當時田裏作物是什麼。」

現代農夫普遍對麻雀持包容態度,最多只會以掛反光CD或彩帶等較溫和方式驅趕雀鳥。如果管理措施做得好,黃如榮認為雀鳥都是有利自然發展,有助農業,另一方面亦可平衡生態。

首次全港麻雀普查日

歐美研究指麻雀受生活環境改變影響,數量正在逐步下降。

樹麻雀雖然在港十分常見,但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專門針對樹麻雀的研究,對於牠們的數量、分佈及生活狀況等均沒有基本認識。香港觀鳥會將於5月8日舉辦首次「全港麻雀普查日」,以樹麻雀作調查對象,除了為日後長期監察樹麻雀提供基本數據,亦藉此提高市民對城市生態的認識,進一步了解科學調查工作,拉近大眾對科學的距離感。

牠在城市生態中有重要的角色,是城市的一分子,與人一同共享這城市。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
香港觀鳥會將於5月8日舉行首次「全港麻雀普查日」,邀請大人細路一起數麻雀,為日後長期監察樹麻雀情況作基礎。

多個地區麻雀數量減少

近年,歐美研究亦顯示麻雀數量有下降趨勢,原因暫時仍然不明,有指可能是由於耕作模式轉變。余日東說:「以前用人手收割,穀物會跌到『一地都係』,麻雀可伺機啄食,但現代化農業以機器收割,令麻雀不再有機可乘。」另外,大量使用農藥亦被指是令麻雀消失的元兇。

及早開始長期監察鳥量

余日東坦言,以往觀鳥會一般針對瀕危雀鳥進行保育調查工作,例如觀察黑臉琵鷺。「其實,外國同樣會對常見雀鳥做長期監察工作,歐美就有研究顯示一些常見雀鳥數量有下降趨勢,稀有度由「普通常見」漸漸步向「瀕危」。雖然香港樹麻雀的情況未致於太差,但當發現數量下降時往往為時已晚,現在是着手開始長期監察的時機。」

後記

遊樂場一隅,頑皮的小孩作狀衝向一群麻雀,把牠們嚇飛了。

為了本期的麻雀報道,記者走訪了幾處不同地方,去查找、去觀察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人類鄰居。

或許你會感到疑惑:「麻雀不是四處可見嗎?為什麼要專誠去看?」即使是很常見,但又代表真的認識嗎?以為一直熟悉的事物,原來只是擁有面目模糊的印象。麻雀雖然常常出現在我們附近,但現時世界各地都有跡象顯示麻雀的數量正在減少,這亦意味着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在轉變中,最終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