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口罩?】香港製造買少見少 「iPhone模式」是港工業出路?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武漢肺炎持續擴散,全球口罩需求大增。不過相較內地每天最多2,000萬個的口罩產量和台灣的每天400萬個口罩產量,香港據報現時只有懲教署月產250萬口罩,即日產約8.3萬口罩,市面自然出現嚴重的口罩荒。

市民高呼希望有更多本地出產的口罩,令人好奇「香港製造」為何消失?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發明的「可水洗口罩」或會在港生產。(受訪者提供)

香港過去數十年「去工業化」,大量廠商搬到內地或東南亞其他國家生產,「香港製造」買少見少。香港人近日最「貼身」的例子,便是要四處撲口罩,有韓國、菲律賓、甚至歐洲的,就是少見來自本地生產的口罩。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總監(業務拓展)陳慧欣表示,其實香港有不少不織布公司,生產紙巾、尿片、口罩等不織布產品。這些公司部份現時仍在港設有辦房、甚至有少量生產在港進行,但大規模生產一般是在其他成本較低的地區進行。

要在香港大規模生產,除了土地、較昂貴的人工等問題外,還有不少配套問題要解決。以該中心研發的「可水洗口罩」為例,也有望在港生產,但其中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找到用加瑪射線消毒的配套。眾多不同難題令在港發展工業舉步維艱。

陳慧欣認為香港「再工業化」應學習iPhone模式。(受訪者提供)

iPhone模式是港再工業化出路

香港「去工業化」已久,製造業目前只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1%,產業不平衡下,政府提出「再工業化」,以發展先進製造業, 為香港的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但暫時未見太大成效。

陳慧欣認為,若單看GDP,其實未必完全反映到工業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但香港的創新研發確有需要再加強。她指,香港在高端生產上有一定競爭力:營商環境很好、是國際和內地接軌的橋樑、對國際人才吸引力很高。

「再工業化不是說要將整個生產線搬回香港,將眼睛閉起來不斷車衣。其中一個方向是將不太高技術的部份,去較低成本的地區做,或用機械取代,香港則集中做創新、研究,和前期小批量生產的部份。」陳慧欣指,美國手機生產商蘋果(Apple)的iPhone生產雖然主要在蘋果,但產品設計和研發等較高端的部份,都是在美國本地進行的,這是香港「再工業化」應該學習的方向。

iPhone的生產,主要在內地進行。(資料圖片)

香港企業勝在夠靈活

她續指,香港公司其中一個很大的優勢是十分願意試「新事物」,且十分靈活。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研發的應用技術,在收取授權費後,便會開放給公司採用,是非獨家授權的,授權對象也不只限於本地公司。在不同公司都採用同一技術、互相競爭的過程中,香港公司未必不夠中外、較大規模的同業競爭。

「我們以往研發過一個發熱物料技術,原本是用來製造禦寒衣物,其中一間獲授權技術的、真的很小型的香港公司,卻將技術用在醫療健康領域,十分成功。不但英國一間很大的連鎖百貨公司都賣他們的產品,他們更會去羅浮宮展覽。反而,獲授權同一技術的另一間大內地公司,雖然規模較大,但反而生產不到。靈活性在應用技術上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