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20年|負面觀感根深蒂固 積金局黃友嘉慨嘆︰制度生不逢時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打工仔」每月供強積金﹙MPF﹚,為退休生活未雨綢繆,但不少人質疑計劃回報不理想、行政費高等問題,與推出時希望市民享有退休保障的原意有落差。由於強積金屬強制供款,因此不時被大眾戲稱「強迫金」。

話雖如此,不經不覺強積金已實施20年,其總資產規模亦突破1萬億元,平均回報率3.9%,跑贏通脹。積金局主席黃友嘉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強積金制度「經得起風浪」,現時只是「行了一半的里程」,在眾多退休保障制度中,「呢個制度係最好」。

積金局主席黃友嘉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強積金只是「行了一半的里程」。(余俊亮攝)

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簡稱強積金或MPF),於2000年12月1日正式實施,事到今日已有廿年歷史。多年來一眾「打工仔」及僱主,每月均要分別將薪酬的5%或以上作為供款,每方最多投入1,500元;自僱人士亦須以個人收入最少5%的作為強制性供款,為自己的退休作強制性儲蓄。一般情況下,僱員要到65歲後或個別原因才可取回供款,以作退休之用。

MPF助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黃友嘉受訪時表示,目前強積金制度已為本港八成半「打工仔」提供退休保障,未有強積金前,香港僅三分一「打工仔」參與任何形式的退休保障制度,若當年政府沒有推出MPF,面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或增加政府未來財政壓力。

有了強積金制度,又是否代表可解決所有問題?黃友嘉直言,制度只是「行了一半的里程」,「供MPF最長的員工,都只係供咗廿年時間,你當佢20年前,25歲出嚟工作,如果45歲要退休,份MPF當然唔夠退休用。」他認為一個退休保障制度,至少要40年時間才會發展成熟。

他又指,不同社會均有自己的退休保障計劃,各有長短,「去到邊都聽到有唔少聲音話,當地保障制度有不足。不過無制度係完美,強積金於80、90年代經歷長期討論,我覺得呢個制度是最好。」

MPF作為長遠退休保障制度,黃友嘉認為至少要40年時間才會發展成熟。(資料圖片)

稱強積金制度「生不逢時」

廿年過去,在「打工仔」心中根深蒂固的,卻是回報率低,基金收費高,投資「實蝕」等負面看法。黃友嘉認為,坊間有這種想法是與強積金制度「生不逢時」有關,制度推出那一年,美國遇上「911事件」;2002年環球經濟轉差;2003年香港更因「沙士」大受打擊;即使之後數年有所反彈,惟2008年又再次遇上金融海嘯;該年強積金回報率大跌約三成。

踏入20周年,強積金再遇上風浪,英國脫歐、中美貿易、科技戰,社會運動及新冠肺炎等黑天鵝事件,令市場大幅波動,但他認為,經歷過去的多次考驗,制度「經得起風浪」,相信未來仍有不同的問題持續衝擊制度,惟有信心制度可持續下去。

三成資產屬淨投資回報 非外界所說「實蝕」

黃友嘉又坦言,直到現在仍然聽到有人說強積金「實蝕」,但數據反映,目前強積金資產規模達1萬億元,當中約30%、即3,200億元為扣除收費後的淨投資回報,平均回報率達3.9%兼跑贏通脹,因此不是外界所說的「實蝕」。

現時僱員將其強積金戶口資產,投資於金融產品,金融市場波動將直接影響資產回報,據理柏(Refinitiv Lipper)數據,今年表現最好的大中華基金,「滙豐中港股票基金」回報率約10%,中銀保誠的「我的中國股票基金」則達38%,意味即使看中同一個市場,不同基金經理的操盤實力,亦影響回報,加上不是每個成員都懂得投資,因此坊間不少聲音提出,應考慮由政府集中管理強積金,或推出保證回報基金。

黃友嘉指出,過去五年分別投資於股票及債券的成績,其回報率已有很大的差距(圖一),他認為世界沒有免費午餐,打工仔最重要是花時間去了解,自己究竟投資了什麼。

據積金局數據,成員投資於股票與債券當中,其回報率已有很大的差距。(圖一)

至於是否應由政府集中管理,黃友嘉稱已超出局方職權範圍,但個人認為,此舉或令部分自主管理,回報率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成員反對,加上面對低息、低回報的市場環境,中央管理亦未必可得出一個比市場好的投資回報。

針對不懂得投資的打工仔,他稱可將供款投資在預設投資基金(DIS)當中,實施三年以來,核心累積基金回報約6.3%,65歲後基金回報亦達約 4.8%,整體回報理想,相信已有充足的投資選擇。

拓展新市場 需考慮投資風險

另一個為人詬病的問題,是基金選擇似乎追不上時代。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上月才宣布,將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加入積金局的「核准證券交易所」名單,打破強積金基金持有A股加上其他證券的佔比,不能超過淨資產值10%的限制。

黃友嘉稱,的確有人認為「做得太慢」,但強積金處理的是數百萬市民長期儲蓄,局方要視乎能否分散投資風險、拓展新市場等原則去處理,花長時間研究,「不應該掉以輕心」。

越了解強積金 越易消除負面觀感

若要消除市民對制度的負面觀感,始終要靠公眾教育,「隨住大家MPF入面錢越多 ,最初一個月只得一千幾百元(供款),唔覺唔覺廿年來有幾十萬,兩個人加埋資產過百萬,會發覺呢筆錢都幾重要,就會覺得呢樣嘢幾好,慢慢消除負面看法。」

至於供款水平、取消強積金對沖,以及能否增加提取強積金彈性等爭議,他認為要有社會共識,局方「唔係最好嘅人去回答」,但認為,即使面對疫情,市民應該將短期問題,與長期的退休保障分開去看。

冀通過「積金易」平台增市場競爭

黃友嘉又表示,局方正著手建立「積金易」平台,將強積金集中在一個平台,簡化行政程序,目標於2022年底前建成,冀推出後可推動市場競爭,增加透明度,令基金開支比率由現時的1.45%,進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