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是滙豐特色!」 專家不支持分拆亞洲業務 指難減政治風險

撰文:翟梓謙
出版:更新:

近日有滙豐的基金股東提出,希望董事會同意將銀行一分為二,把亞洲業務分拆出來,以釋放更大估值。但有基金經理及學者均認為,儘管分拆對亞洲業務價值得以提升,但同時對其他業務價值帶來損害,料成數不大,並認為滙豐本身的角色定位獨特,分拆後反而有可能失去其特點及發揮空間。

滙豐(0005)近年屢遭捲入中美政治角力的漩渦之中,加上銀行在亞洲地區以外的業務表現仍然失色,不時要亞洲區業務「救全家」,故外界時有要求滙控分拆亞洲業務的聲音。

最近便有英國報章報道指,一名自言是滙豐「積極股東」的基金股東提出,希望滙豐董事會將銀行一分為二,成立一家總部設於香港、專注亞洲業務的香港上市公司,以規避地緣政治風險,釋放更大估值。而滙豐將於周五(29日)於倫敦舉行股東大會。

滙豐本周舉行股東會,有基金再提分拆事宜。(梁鵬威攝)

長期依賴亞洲區業務 RoTE卻低於平均值

該名「積極股東」為機構投資者,但未有透露持股比重。該股東批評滙豐過去的表現,指管理層無法實現2020年2月18日提出戰略升級核心目標,下調有形股東權益報酬率(RoTE)的目標之餘,又增加了2022年的營運支出目標。

而滙豐多年來依賴亞洲地區業務,以支撐集團業績,一直遭人詬病。該名基金股東亦引述數據,指滙豐相比與亞洲業務比重較高的同業,其RoTE低於平均水準。

基金股東認為,分拆亞洲業務有助釋放更大估值,將允許投資者靈活決定對滙豐亞洲及非亞洲業務的持股情況,並進行獨立估值。而分拆亦有助滙豐亞洲擺脫非亞洲業務帶來的負擔,員工的股票和期權估值會得到巨大提升,這亦有助於吸引和留任人才。他們甚至認為,亞洲業務以香港為總部,有助鞏固及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及競爭力

另一邊廂,基金股東認為分拆有利於滙豐規避政治風險。他們稱,由於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為全球性銀行面臨巨大挑戰,滙豐將愈來愈難在中國、歐洲和美國間採取中間立場。他們甚至認為,在俄烏事件上更突顯分拆的緊迫性,指滙豐不可能採取中間立場。

滙豐曾因華為孟晚舟案被捲入制裁風波,政治風險惹關注。(AP)

龐寶林:政治生態「非黑即白」 難逃制裁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龐寶林認為,若分拆亞洲業務,理論上有助滙豐規避風險,但實際上,在目前的地緣政治生態下,可謂「非黑即白」、沒有中立,即使分拆後亦可能因為母公司或子公司的關係而受到制裁。

再者,儘管滙豐的註冊地位於英國,但由於其大部分盈利均來自於亞洲地區,外界本來已不會將滙豐視為英國本土銀行,故利用分拆業務以規避風險,龐寶林形容可能是「白做」。

至於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亦認同,分拆業務對於規避風險作用有限,倘分拆出來的滙豐亞洲不受歐美等地規管,屆時亦會對其的認受性、安全性帶來負面影響。

李兆波認為,滙豐一直以歐洲管理團隊在亞洲重點發展,是該行的一大特色。圖為滙豐集團行政總裁祈耀年親臨德福花園分行。

李兆波:分拆或失外資「光環」

李兆波指,滙豐以外資銀行的角色,透過歐洲管理人員團隊,在亞洲重點發展業務,是該行的一大特色。儘管分拆有利進一步反映其亞洲業務的價值,但同時間反映該行的歐洲業務價值有限,對其帶來損害,更可能失去外資行的「光環」。

以華為作例子,李兆波點出,在孟晚舟事件上,滙豐的確受到中美政治角力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以華為這樣的大型中資企業,除了滙豐之外,難有其他銀行的定位適合服務華為,這正正是滙豐的特色所在。

或再作評估  料分拆機會細

李兆波相信,從滙豐過去選擇不遷冊回港的決定來看,相信短期內分拆亞洲業務的機會不大。不過,由於滙豐過去多年因為各地的監管問題而需要繳納巨額罰款,他估計其法規團隊將另作評估,分別將舊有架構及新的架構作模擬測試,評估哪一個架構受到監管影響的關係較少,從而作出最適切的決定和計劃。

龐寶林同樣相信分拆機會不大,始終現時滙豐在歐洲業務的佔比較小,倘進行分拆,其他業務所剩無幾,相信亦沒有太大誘因驅使分拆亞洲區業務。